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設置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本科院校的傳統(tǒng)專業(yè),獨立學院在成立的時候往往照搬母體院校的課程設置,沿用傳統(tǒng)的教材,師資大多也是借助母體,因此形成了與母體院校一般無二的教學體系。這導致了獨立學院在轉型為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后,在專業(yè)設置、課程設置、教學、考核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諸多問題。
關鍵詞:獨立學院;漢語言文學;課程設置;教學現狀
一、職業(yè)模塊課程“只設不開”,未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學體系
自從2014年國務院提出獨立學院要重新定位為應用型高校以來,各個獨立學院紛紛增設職業(yè)模塊課程,并在每門課程中設置實踐課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能說、會寫、善思的能力始終是其培養(yǎng)目標,理應根據本校特色構建具有獨立學院特點的實踐教學體系。例如筆者所在獨立學院就根據本校主要培養(yǎng)師范生的特色及社會需求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中增設了三個職業(yè)模塊:師范模塊、公務員模塊、文秘模塊,并開設了相應的職業(yè)化課程,分別有三五門不等。但師資嚴重不足,尤其是“雙師型”教師少等因素使得職業(yè)化模塊課程難以開展。目前能夠真正按照課程設置上課的職業(yè)化課程并不多,得以開展的只有師范模塊課程。相關課程如果有相應教師接課就可如期排課,如果沒有教師任教,則相關課程有可能不開或者延遲排課。明顯受到師資欠缺的影響。另外,各門課程雖設置實踐課時,但在教學過程中,大部分教師仍是“一言堂”。例如文學課成了文學史知識傳授的園地,卻淡化了原著誦讀環(huán)節(jié);語言課充滿了概念,卻缺乏言語訓練;寫作能力訓練成了寫作理論講授;文藝理論、美學課專以邏輯推演為能事;遂使演講與口才成為衡量教師教學藝術的尺度。凡此種種,導致的結果是許多大學生寫字難看、錯字不斷、文理混亂、嘴巴生澀、實習困難,更不用說培養(yǎng)什么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了。實踐教學的宗旨就是要解決上述問題,但是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制定出來了,卻只留于形式而難于實施。
二、課程學時分配不合理
為了順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獨立學院大多實行3+1的教育模式,即三年在校學習,大四全部安排學生到校外實習。這卻導致了許多課程被壓縮,漢語言文學幾乎全部基礎課程的課時都被壓縮了近半。例如筆者所在獨立學院文學類課程就是如此,《中國文學史》原本是按6個學期開設,現在壓縮到3個學期來完成共144課時,《現當代文學》也由4個學期壓縮為2個學期共96課時,《文學概論》壓縮為1個學期48課時,《外國文學史》壓縮為2個學期共80課時。設置的實踐學時并不是增加,而是從原課時基礎上減出。職業(yè)化課程的課時分配也較少,較短的時間內無法進行實踐操作,因此授課教師往往又把課程教成了理論課,仍是“一言堂”。師資與課時分配不合理的雙重矛盾直接導致了實踐教學無法順利開展。
三、教材選用不符合培養(yǎng)目標
目前,獨立學院大多仍沿用母體院校的教材,與其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并不相符。如筆者所在學院漢語文學專業(yè)使用的教材90%以上仍與母體相同,如《中國現代文學》選用的是錢理群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配套課時是48學時,分出12學時為實踐課時,再加上該課程為大一新生開設課程,學生接受能力有限,每年教材都只上了三分之二的內容。第二個學期又直接進入《中國當代文學》的教學,32個課時選用的教材又是朱棟霖等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下)》,知識出現了斷裂,學生難以適應,收獲也甚微,基礎知識學習不扎實,也使知識難以轉化為綜合應用技能。而增設的實踐類課程和課時也未編制相關的指導教材或操作指南,實踐沒有方法,也沒有方向,效果甚微。
四、還未建立穩(wěn)固的師資隊伍,“雙師型”人才欠缺
獨立學院在成立伊始,其師資首先就是直接從母體中“共享”,經歷了一段時間的發(fā)展后,有了自己的師資隊伍。但是新建立的師資隊伍不論從能力、資歷、職稱等各方來看都是比較“年輕化”的,一些主要的專業(yè)和課程仍然依賴于母體的師資。但是母體的師資屬于兼職,有著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常常出現一些課程無人任課的現象,相關課程因此被延遲開設或取消開設,導致專任教師教學任務繁重,嚴重影響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實施。而專任教師們繁重的教學很難找機會去參加實踐培訓,更難以轉型為“雙師型”人才。最終,課程設置沒有相匹配的師資,難以開展。
五、學生的考核方式單一
一直以來獨立學院對學生的考核仍側重于對學生掌握知識量的考核,且形式單一,常見的有開閉卷考試、論文等。這直接束縛了教師教學重點仍需導向書本知識傳授而忽略能力培養(yǎng),教學方式也不自覺會單一化。學生為獲得課程的學分只需要背背知識點就可以順利通過考核,但往往考核過后又將知識還給了老師,既沒有真正掌握知識本身,更沒有學會運用。同時由于許多學校采用這種單一的考評方式,衡量學生職業(yè)道德水平和培養(yǎng)職業(yè)行為規(guī)范的課程就變得形同虛設。對于學生的畢業(yè)考核不分專業(yè)不分方向幾乎全部要求以論文的形式來完成。一篇畢業(yè)論文只能基本考核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部分學習情況,對于學生的專業(yè)運用能力情況并不能很好的考查。例如筆者所在獨立學院將漢語言文學分為三個職業(yè)模塊培養(yǎng),即師范方向、文秘方向、公務員方向。那么畢業(yè)考核應該有針對性的對其應掌握的實際能力進行分類考核,而不是單一的論文形式?!皩W生專業(yè)實踐能力的強與弱,是應用型人才能否培養(yǎng)成功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更是應用型人才能否適應社會的有效杠桿?!盵1]因此,正確認識專業(yè)實踐能力的重要性,有針對性的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讓學生明確自己的目標,更利于適應社會的需求。
六、校內與校外實踐教學脫節(jié)
獨立學院在轉型后,都紛紛與社會上企事業(yè)單位建立了人才聯合培養(yǎng)合作關系,或者設立實踐教學基地,讓學生在實際的工作崗位上完成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但大多卻未能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基地,未能協(xié)調好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踐教學的關系。一方面,未能充分整合、利用課堂和校內資源,如微格實訓教室、文秘實訓教室、圖書館勤工助學崗、校園廣播電臺、校報編輯部等,因此不能有效引導、科學指導學生,從而學生專業(yè)實踐技能水平進步不明顯。另一方面,雖與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的校外實習基地,卻極少能集中開展實踐實訓,導致學生在校內掌握的知識不能通過具體實踐來轉化成能力。例如,筆者所在獨立學院針對漢語言文學設置的師范生方向的培養(yǎng),而“教師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職業(yè),需要具備較強的教學實踐能力?!盵2]因此,學院不僅可以在校內組織學生舉行各類說課、講課比賽來提高學生掌握相應技能,還可結合安排學生走出校門到中、小學實習,讓學生多熟悉教師崗位,體驗實際課堂與想象中的異同。同時,也可以請一些優(yōu)秀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到大學校園中教授教學經驗,做到校內、校外相合。綜上所述,獨立學院要順利發(fā)展成應用型高校,培養(yǎng)具有實際應用能力的人才,必須有針對性的根據自身條件、存在的問題進行有效地改革。
【參考文獻】
[1]廖鐘源.《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探究》[J].內江科技,2016(12).
[2]張濤.《獨立學院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教學現狀的調查———以河南科技學院新科學院為例》[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
作者:覃萍 單位:廣西師范學院師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