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育及素質教育的舞蹈課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學校教育過度的滿足社會需求導致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出現“淡化”,教育呈現大眾“模式化”結果.美育教育作為教育短板的補充,起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通過功能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描述性研究法等方法分析美育對教育的意義,以此探究美育的重要抓手,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策略,為今后在院校的推行提供深層次依據.
關鍵詞:素質教育;審美短板;美育;素質教育舞蹈課
“教育究竟是應該滿足于社會需求,還是滿足于個人發(fā)展”?一定時期內,我們的教育界提倡“社會本位”教育觀,倡導并積極培養(yǎng)專門性人才,教育者認為教育的全部活動終點是對社會需求的服務,并最終服從于社會化的需要.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前的一段時間,“社會本位”教育觀被普遍接受,中國的教育都在為政治,經濟服務,是典型服務社會的以社會需求為本位的教育觀.“社會本位”觀的教育理念使得越來越多的專門技術人產生,為社會的進步做出了不小的的貢獻.之后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出,教育逐漸的從“社會本位”轉移到“個體發(fā)展”上,但僅僅是探索階段.
1美育“短板”與人格“淡化”
2000年以來,使受教育者成為越來越多的“某類人”,還是個性獨立的“某個人”?將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培養(yǎng)放在社會需求的次要位置,還是以“完整的人”存在于社會?這些矛盾不容當代教育界忽視.完全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與依照個人發(fā)展培養(yǎng)的人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格的養(yǎng)成.“人格”在現代心理學中指的是“非智力”因素,是人在社會進程中不停順應潮流與社會導向的方式與行為,受自身遺傳、外部生存、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廣義的人格即個性,是獨立人有別于其他獨立個體的心理與心理傾向性的綜合態(tài),狹義的人格則是個性的最高價值映現,是經過德行與社會化的自我精神[1].本文探討的“人格”是廣義與狹義結合的一種高階“個性”人格.依照個人發(fā)展養(yǎng)成的人才,最大程度上形成完善的人格,全面發(fā)展;而以社會需求培養(yǎng)的人才則是社會需求至上,其個性人格已在所受教育環(huán)境影響下逐漸“淡化”,教育的大車間生產出龐大數量的“模式化”的人.以“木桶理論”分析,其核心內容是:木桶盛水有量,其量的大小最終決定于桶壁短的那部分.“短板”是“木桶論”思想產生“非完美”結果的重要阻礙.如果將普遍認知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一說德、智、體、美、勞)比作“木桶”的四塊板,多年的學校教育使得“智育”板塊最長,“美育”板塊最短,德育、體育板塊參差不齊.個體受教育程度不均衡,導致文化教育充分實施,相應的素質教育不及,很難形成完善的人格.因此,補齊“美育”短板,最大化的平衡教育之間的差距,養(yǎng)成個性化的人格是當代教育者們應該要落實的問題.
2美育———“藝術:讓人成為人”
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fā)展,教育的進一步升級,德育、體育等都已經貫徹到了學生的日常教育之中,成為了必修課.美育雖與德、智、體育等并列,相輔而行的關系,卻甚少得到教育界的重視,推行相當有難度.美育在整個教育大系中仍然是較為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部分學?;騻€人在美育的育人功能上認知不足,教育資源的分配不夠均衡,美育師資的隊伍建設不完善,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美育是審美的再教育.作為藝術教育工作者,單純的將缺失的“美育”短板部分補齊作為審美教育是極為片面的,前文提及的“木桶理論”可以這樣繼續(xù)推論: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中有任何一部分不能達到完全高度,木桶盛水量就不可能在最大值;假如木桶的桶壁組成都是完全統(tǒng)一高度,盛水量才能出現最大值.因此,更為積極的審美教育是各個板塊之間的互相融合與促進,以美育牽引,“德、智、體、美”共同發(fā)展.正如《意見》規(guī)定:面向社會,面向大眾,以美進行人的教育.長久以來美育的缺失使得相當一部分人認為美育就是音樂和美術,其實美育≠美術,美育≠音樂,美育≠戲劇,那么真正的審美教育是什么?是融合音樂、舞蹈、美術、戲劇等藝術形式,并能做到“以人為本”,以身體為媒介的一種綜合體教育.更通俗來講就是以自身的參與,以自身完成的一種藝術美,通過外部的各項“刺激”,結合身心的自我意識與運動而進行的一項有意義的活動,產生美的教育效果.舞蹈教育恰恰在眾多藝術門類中最能以身體為媒介,綜合運用音樂、戲劇、美術等形式,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身心素質和發(fā)展全面能力,具有人文性與綜合性特點.并且,舞蹈教育在補美育短板的基礎之上,可以與德育、智育、體育各方面促進、融合,完善人格,成為美育實施的重要形式.首先,對體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舞蹈是一種動覺藝術,除了包含美術、音樂藝術所具有視、聽感以外,還存在著自我的主體動覺感受.拉班指出:“我們全部感覺是人們獨一無二的觸覺引起的結果.”舞蹈的動覺感受是最接近人體本原的感受,是原始生命的體現,人們通過動覺去感知世界,完善生理感官意識.舞蹈以人體為本源的藝術,通過律動形態(tài)與體育的作用功能相似,在對人的身體的訓練———肌肉、韌帶、神經與各項反射系統(tǒng)———起著與體育同樣重要的作用.其次,對智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人的左腦與右腦分工協(xié)作,負責各自的“領地”,左腦分管理論與思維,右腦促進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長期應試教育下的左腦過度開發(fā),培養(yǎng)出了一批又一批的缺少藝術修養(yǎng)的“高智商”人才,這類人缺少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素質教育舞蹈課(“素質教育舞蹈課”由原北京舞蹈學院院長呂藝生及其團隊創(chuàng)設,來自于2011.3—2013.12教育部專項委托項目“素質教育與舞蹈美育研究”課題)作為舞蹈美育實行的手段,其緊密圍繞培養(yǎng)人的五項能力之一“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正是對右腦的開發(fā)體現.左、右腦共同協(xié)作,科學與藝術結合,邏輯能力與形象意識并存,使人從“半腦人”轉為“全腦人”.再次,對德育的促進與融合方面.學校教學不僅是智力教育,還應該是一種人格與情感的“德行”教育.席勒認為審美教育是一種可以進行鑒賞能力和美的培養(yǎng)的教育,審美教育可以在培養(yǎng)人的精神力量與感性思維能力上達到較為和諧的作用.美能夠使感性的人進行邏輯性與形式性的思維,通過美的養(yǎng)成使感性的人回歸到原始的感性世界[2],通過美育達到理性與感性的互相融合,和諧發(fā)展.馬斯洛在后期理論中將人的發(fā)展需要劃分從五個上升到七個階梯型的層次:生理方面、安全與保護、愛和歸屬、尊重、自我促成、求知與理解、審美需求.他認為人的最終需求是審美,這是人的最終目標,也是人格的最高價值.這與席勒的“藝術游戲說”是統(tǒng)一的,席勒將藝術與游戲類同,更為狹義來講是將具有舞蹈特性的活動與游戲等同,他說人之所以成為完整的人是因為他能夠“游戲”,而在其充分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時,他才會游戲.“藝術:讓人成為人”.舞蹈美育使人的個性心理完善、情感豐富,促使人的真、善、美的養(yǎng)成,在“讓人成為人”的道路上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
3舞蹈美育的實施———素質教育舞蹈課
3.1素質教育舞蹈課的“五項能力”培養(yǎng)
素質教育舞蹈課作為舞蹈美育,乃至藝術審美教育的重要實施手段,形成了覆蓋幼兒———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教育模式,面向此階段范圍內的全體學生進行舞蹈教育普及,開發(fā)學生“五項能力”:其一,是學生在觀察與模仿行為上的能力;其二,是學生在即興與表演行為上的能力;其三,是學生在交流與合作行為上的能力;其四,是學生在創(chuàng)造與求新行為上的能力;其五,是學生在綜合與融化行為上的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以“五項能力”為目的[3],以提高學習者完善的藝術素養(yǎng)、能夠身心全面發(fā)展為目標.3.1.1觀察模仿能力從觀察生活、大自然、社會人生到模仿同學、老師、舞蹈家,素質教育舞蹈課由此開始,給零接觸舞蹈的孩子一個進入的緩沖空間,易于接受的基礎起步,在模仿上獲得審美的快.3.1.2即興表演能力人體運動具有先天性,是基因里帶來的,如何開發(fā)這一人體基因的“原型”,是素質教育舞蹈課所應培養(yǎng)的能力.教師引導,學生自由舞動,用肢體釋放情緒,外化意象,既作為舞蹈創(chuàng)作的組成部分,又能極大的改善學生的性格以及個性人格.3.1.3交流合作能力舞蹈形成過程中,不論是教師與學生、學生之間、演員與編導之間都存在著溝通交流,在長期的合作中默契配合.集體觀念養(yǎng)成,團隊精神建立,學會理解、尊重.3.1.4創(chuàng)造求新能力舞蹈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通過視、聽、動覺的練習,開發(fā)思維打破慣性,不斷的拆解與重建,創(chuàng)作欲望迸發(fā),獲得美的鑒賞與判斷能力.3.1.5綜合融化能力素質教育舞蹈課不是孤立的舞蹈藝術,是一種融合音樂、美術、戲劇等藝術,甚至可以融合詩歌、散文、物理、化學等文化課的綜合性課程.在課堂,舞蹈與這些課目相融合,應引發(fā)學生的想象,將知識運用到舞蹈上,知識之間進行遷移、嫁接、創(chuàng)造性整合產生美的教育效果.在幼兒至高中階段課堂實施過程中應緊密圍繞這“五項能力”進行課程的安排,著重加強教學中的內在聯系與融合貫通,形成一種立體、多維的教育模式,以養(yǎng)成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為常態(tài),促進優(yōu)良素質的獲取與習得[4].
3.2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實施方式
3.2.1進行主體性與主導權的轉換普遍意識里的舞蹈教育模式講求“言傳與身授”,以教師為主導,運用身體“一筆一劃”的臨摹方式進行舞蹈教學.而“素質教育舞蹈課”則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自己根據某個提示進行自我編創(chuàng)并跳出自己的所見所思.例如,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高一年級所展示的高中課例《藍》中,教師通過單一的“字”或“顏色”啟發(fā)學生進行想象,引導學生用肢體表達情感.在這堂課例中,舞蹈教師扮演的角色從主導者變成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更加明顯,個性突出.3.2.2進行編與演的角色轉換在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模式中,作品的編創(chuàng)者是教師,教師將想法付諸于學生的實踐,學生將教師的思想完善,并將教師的編導作品進行演繹.而在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進程中,學生成為編創(chuàng)者與表演者,教師需要做的是在學生的構思上進行合乎動作美感與情感表達的建議與指導.展示課中,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未來科技城學校初一年級的原創(chuàng)作品《花兒•陽光•少年》是全班學生在對課例《快樂節(jié)拍》的學習之后,思維延伸,自己經過對音樂的感知、對3/4拍節(jié)奏型的運用,靈活使用舞蹈肢體完成作品.北京景山學校五年級同學表演的《博物館奇妙夜》則是通過《魔紙》課例的學習,以“紙”為主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產生的肢體動機,從而產生了這個作品.這就促使了舞蹈美育在借助舞蹈的同時超越了舞蹈本身,進行了更多的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3.2.3少數人到全體人的變化傳統(tǒng)的舞蹈教育是職業(yè)藝術教育,目的是對“高、精、尖”人才的培養(yǎng),必然傳統(tǒng)舞蹈教育面對的只是少部分的人.馬赫爾曼在《藝術教育國家標準》中說指出,學生在繁雜的藝術門類中對不同藝術呈現不同的掌握程度,能力表現不一,有一定的差異表現,而這種差異卻不等同于沒有資格享受藝術,藝術面前人人平等[5].素質教育舞蹈課的對象是真正的面向全體,不分男女、身高、年齡、體重,都有適合自己的舞蹈課.3.2.4隔行如隔山到融會貫通一切創(chuàng)造都來源與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和排列,藝術創(chuàng)作更甚.不同藝術門類之間有著共通性,時空、韻律、結構等等都可以作為相互之間的聯系因子,不同學科之間也可以跨越式綜合.素質教育舞蹈課打破了常規(guī)的藝術與文化的界限,課堂上不同的學科之間碰撞產生不一樣的美育效果.在這里沒有“隔行如隔山”,只有不同文化之間的融會貫通.
4結語
素質教育舞蹈課的普及目前涉及幼兒至高中階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格調、理想,豐富審美體驗,開拓人文視野.普通高校與職業(yè)院校的應該開設藝術鑒賞與實踐結合的課程,舞蹈欣賞課、舞蹈游藝課等都可以作為素質教育舞蹈課的高校銜接手段,設計上應該依托本校相關的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拓展舞蹈教育教學手段,采用選修課與必修課同時進行,最大程度上面對全體學習者.內容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了解中國傳統(tǒng)舞蹈文化同時對身體形態(tài)再塑造,對身體意識再增強,對精神世界再升華,完善人格修養(yǎng),終極目標是達到發(fā)現美、鑒賞美、開創(chuàng)美的境界.
參考文獻:
[1]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兼談舞蹈在美育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2(2):1-12.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3]呂藝生.素質教育舞蹈[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6.
[4]彭紅.論“素質教育舞蹈課”的綜合性特征[J].北京: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3):13-18.
[5]約翰•馬赫爾曼.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J].劉沛,譯.北京:舞蹈,1999(2):52-55.
作者:王欽 單位:連云港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