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優(yōu)化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開放教育資源作為一種網絡知識共享形式,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但是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暴露了很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本文從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利用共享,管理評價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優(yōu)化策略,借以引導我國開放教育資源運動的進一步良性發(fā)展。
關鍵詞:開放教育資源;開發(fā)建設;利用共享;管理評價;優(yōu)化
開放教育資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s,OER)運動是在網絡知識共享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網絡知識分享的在教育領域的延伸和規(guī)范化。開放教育資源主要形式有開放課程、開放虛擬學習社區(qū)、開放獲取期刊和開放獲取資源庫、開放的數(shù)字化圖書等,它作為一種新生網絡知識共享形式,一方面在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社會共享和教育公平,促進學習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諸如資源的開發(fā)建設模式單一、資源的優(yōu)質性難以保障、可獲取性低、重評建輕的維護管理和現(xiàn)有監(jiān)督評價不完善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有必要剖析其中的原因,才能打破其發(fā)展瓶頸。一個完整的開放教育資源過程包括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利用共享、管理評價三個過程,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理應從這三個方面切入。
一、國內開放教育資源運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關于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
首先,開放課程資源的優(yōu)質性不能得到保障。其一,在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中,教師扮演的角色過多,任務過重。在我國參與OER的三種主要機構有直接負責開放課程建設的各大高校、致力于國外優(yōu)秀課件的引進,翻譯,本土化的開放教育資源組織和IT機構、為各種形式的OER提供了資金支持的教育部和相關的基金會。負責開放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建設的主要是全國各高等院校,各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導下,通過國家精品課程(包括精品視頻公開課和精品資源共享課)的形式,完成開放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并網上,這也是我國開放教育資源的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教育部及相關下屬部門并不直接提供技術支持,這種資源的開發(fā)與建設機制意味著,各高校申報國家精品課程的老師在得不到外部援助的情況下,必須獨立進行包括課程規(guī)劃開發(fā)以及腳本的編寫測試等工作??梢哉f各高校教師是同時扮演了課程開發(fā)者與技術實現(xiàn)者兩種角色,這不僅加大了教師的工作難度,也對開放資源的建設不利。而在國外,如MIT等名校,教師只要對要課程內容加以篩選確定和編輯即可,至于網頁制作及后臺技術等,不屬于他們考慮的范疇,他們只需扮演好課程開發(fā)者這一種角色就好。
其二,對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理解存在偏差。教師在建設開放課程時是參照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課程的五個一級標準、十五個二級標準進行的。這五個一級標準中涉及到的課程教學內容部分,強調的是結合行業(yè)企業(yè)發(fā)展需要選取教學內容,理論實際一體化,選用先進適用教材,更多是從課程本身的角度來考慮課程設置的優(yōu)質性。也就是說,作為我國開放教育資源的主體,國家精品課程在建設時事實上只在課程內容的專業(yè)性,前沿性等方面做到了優(yōu)質,而沒有從用戶的角度,對課程的實用性,靈活性等方面加以考慮。這樣做的后果往往是開放課程資源優(yōu)則優(yōu)矣,但無人問津,影響后續(xù)的利用共享。
再者,缺乏對開放課程的整體規(guī)劃。據(jù)統(tǒng)計,從2003年—2013年,在大致13個門類的網絡資源建設中,工學和理學的國家精品課程分別達到了804門和408門,相應的哲學和歷史學只有28門和24門。很多相對冷的學科開放資源的建設要更落后,而一些熱門學科,如工學、理學等甚至存在過度建設重復建設的問題。
(二)關于開放資源的利用共享
從開放課程資源的可獲取性,資源的推廣,用戶參與積極性三個維度來說。
第一,開放課程資源可獲取性低。具體表現(xiàn)為在課程資源建設時技術支持較差和產權保護機制的不足。首先,鑒于我國信息技術水平的發(fā)展狀況,以及教師作為課程開發(fā)者和技術實現(xiàn)者的雙重身份,一些技術性問題成為了影響國內開放資源可獲取性的重要因素。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網絡精品課程,沒有提供檢索工具,不方便用戶進行課程檢索;南京大學的精品課程導航,做的不是很清晰明確;河南工業(yè)大學的部分精品課程,如材料力學,微機原理及接入技術等,課堂錄像無法觀看,相應組圖也無法打開;另外像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其精品課程網站甚至會出現(xiàn)打不開網頁的狀況。這些都是由于網絡開放課程在網頁設計建設時因為技術原因造成的,直接影響了開放資源的可獲取性。其次,產權保護機制的不足也是影響我國開放教育資源獲取的一個重要因素。產權保護機制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到教育資源的開放程度。在國外,類似于CC(CreativeCommons),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等開放共享協(xié)議的廣泛使用,避免了知識產權糾紛,使教育資源的開放范圍有了明確限定,確保了教育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無阻的開放共享。而國內類似的共享協(xié)議還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應用,只是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相關規(guī)定中指出,被授予精品課程榮譽稱號的課程資源的非商業(yè)性使用權屬于全國各高等院校,而并沒有明確給使用者對精品課程進行下載、復制、修改、編輯等進一步加工及再傳播的權力。一方面,這就很容易使課程使用者產生困惑,他們在使用時會有侵犯知識產權和對精品課程的加工利用在權利范圍之外的困惑;另一方面,學校也會產生疑慮,限制課程的開放程度。這種疑慮和困惑甚至還擴散到了一些IT機構的公開課領域,愛課程,中國網絡電視臺的名校視頻公開課都是只能在線瀏覽,不能下載觀看。另外像網易公開課,新浪公開課,鳳凰網的視頻公開課,都存在著這個問題。課程建設技術支持較差和產權保護機制的不足,直接影響到了開放教育資源的可獲取性,影響到了開放教育資源的利用共享。
第二,資源推廣力度不夠。就我國精品課程而言,教師和學生主要是通過站內鏈接,搜索引擎,別人推薦等方式得知的,更多的教師和學生缺乏對其的相關了解。這也是國內精品課程重建設參評,而輕推廣利用的結果。對于中國開放教育資源共享協(xié)會和網易,新浪,鳳凰網等參與開放教育資源共享的IT機構,教育部及相關下屬組織需要從輿論,資金等方面加以激勵引導。
第三,用戶積極性不夠,參與度不高。一方面,用戶在使用開放課程時往往會遇到各種技術性原因所致的課程不能順利、深入使用的問題,另一方面,由于產權保護機制的缺失,部分高校課程在對外開放時進行了權限設置,這些都打擊了用戶利用開放教育資源進行學習積極性。再者,大部人不愿意在工作學習之外進行額外的學習,國內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已經是一個普遍的問題。以上這些,都直接影響開放教育資源利用共享。
(三)關于開放資源的管理評價
從開放資源的后期管理,評價機制兩方面來討論遇到的問題。教育部下發(fā)的《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中明確指出:由相關高等學校和主講教師保證“國家精品課程”在網上的正常運行、維護和升級。這實質上是確定了高校教師作為開放資源后期管理的主體。而目前我國的精品課程建設,普遍存在著為評而建的問題,往往是重評價,輕管理。很多精品課程在申報成功以后,或者疏于管理維護,或者由于缺乏后臺技術等原因,常常會出現(xiàn)連接失敗,互動平臺無人管理等情況。另外對于愛課程,中國網絡電視臺,以及網易新浪的公開課,雖然都設立了留言跟帖區(qū)以方便用戶與開放課程的負責教師互動,但是往往是用戶積極留言,課程提供者不予理睬。點開愛課程網站的幾門公開課后面留言板,只有龐維國教授對用戶留言進行了有選擇的回復探討,至于北京師范大學的“千古明月”,四川大學的“中國詩歌藝術”,南京大學的“詩意人生五典型”等課程,則很少甚至根本見不到課程提供者與留言用戶的互動。國內開放課程的管理缺乏專門的課程管理系統(tǒng)。在國外,各名校項目組已經普遍采用了基于某種協(xié)議的課程管理系統(tǒng),如YaleUniversity和USU(UtahStateUniversity)使用E-duCommons來管理課程內容,Connexions大學使用Rhaptos管理開放資源。就對開放資源的監(jiān)督評價而言,國內開放資源的不足主要在于缺乏來自用戶的聲音。無論是對申報國家精品課程的項目進行評審,還是后期進行的年度檢查,主體都是教育部組織的專家,評審的標準也更多集中于課程本身。雖然有提到網上學生評價,校內督導評價這些內容,但是并不作為主要的標準來展開。缺乏來自用戶的聲音,也就難以掌握關于課程實際應用情況的全面深入的信息,造成開放教育資源重建設,輕應用。
二、相關的優(yōu)化的策略
針對我國基于網絡知識共享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中存在的問題,結合歐美發(fā)達國家開放教育資源的成功經驗與未來OER的發(fā)展趨勢,從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利用推廣、管理評價三方面提出以下優(yōu)化策略。
(一)關于開放資源的開發(fā)建設
針對開放課程資源在開發(fā)建設中遇到的資源優(yōu)質性難以保障的問題,提出以下以下優(yōu)化措施:把教師從資源建設者、技術實現(xiàn)者的多重角色中解放出來,使教師能專心于課程內容形式的選擇,確定,編輯,而相關的技術性問題,如腳本編寫、網站設計等,可由學校組織專門技術人員進行。在資源建設時,不僅要考慮課程內容的專業(yè)性、前沿性,還要從用戶角度,對課程的實用性、靈活性等加以考慮??梢酝ㄟ^完善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判標準,增加相關部分的權重。針對開放課程資源在開發(fā)建設時缺乏整體規(guī)劃的問題,教育部應從宏觀上加以引導調控,加大對相對冷門的學科如歷史、哲學等人文類科目的重視程度,在資金和政策上支持上予以體現(xiàn),促進以國家精品課程為主體的網絡開放課程的平衡發(fā)展。針對開放教育資源的開發(fā)建設模式過于單一的問題,在來自校內教師自主建設模式之外,提倡與來自校外的專家、教師共同建設;在學校單獨建立自己的精品課程之外,提倡由來自不同學校的相關專家教師共同開發(fā)建設。通過這些方式,完成開放課程建設人員的整合。
(二)關于開放資源的利用共享
針對開放課程資源的可獲取性低的問題,從信息技術水平和產權保護機制兩方面提出如下優(yōu)化措施:其一,通過購置專用服務器,開發(fā)方便快速的課程下載工具,擴充校園網帶寬等措施,改善影響開放教育資源獲取的硬件設施。其二,豐富開放課程建設項目組成員,引進專業(yè)的信息技術人員。例如可以利用把一定比例的建設經費劃歸網絡資源中心,建設成果作為崗位考核依據(jù)等方式,吸引這些具備現(xiàn)代教育技術人員的加入,使項目的技術支持得到保障,從人員構成方面來改善影響開放教育資源獲取的軟件設施。其二,在《中國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之外,嘗試引入類似CC協(xié)議之類的開放共享協(xié)議,對開放資源是否允許修改,可以怎樣利用等《著作權法》沒有明確提出的問題加以限定,從而在部分保留著作者知識產權的情況下,加大著作的開放共享,放寬對用戶的權限設置,使用戶對于高校的國家精品課程,以及一些IT機構如網易、新浪,及愛課程、中國網絡電視臺等網站的名校公開課能夠進行復制,下載及進一步的處理。另外,對于高校精品課程,還可以學習MITOCW(MITOpenCourseWare,MITOCW)項目組的做法,由學校成立專門的審查小組,對制作開放的精品課程所用到的材料進行審查,對一些可能引起版權爭議的材料進行替換和刪除,排除教師在建設課程時因為擔心所用材料產權問題而產生的后顧之憂。針對開放課程資源推廣力度不夠的問題,教育部及相關高校應加大宣傳力度,以文件和座談會等形式,帶動有關開放課程的討論,加深師生和來自社會的學習者對其的了解,而不是僅限于站內搜索,別人推薦等途徑。針對用戶積極性不夠、參與度不高的問題,需要相關部門加大對在線學習的研究,注意培養(yǎng)社會的自主式,參與式學習文化,使用戶自發(fā)參與到OER中來。
(三)關于開放資源的管理評價
針對開放資源后期管理中出現(xiàn)的,因疏于管理維護,或者由于缺乏后臺技術等原因造成的內容更新遲緩,連接失敗,互動平臺無人等情況,可以從三個方面加以優(yōu)化:對課程負責人員予以津貼補助,將課程的維護管理也納入負責教師的崗位考核內容,要求相關負責人自覺完成對開放課程的更新、維護及用戶交流。改革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課程資金自助形式,專門列出課程維護的資金,以與課程建設資金相區(qū)別。引進推廣國外先進課程管理系統(tǒng),如Moddle,Claroline,MOOC等。這些開源的課程管理系統(tǒng)可以提供論壇,作業(yè)提交,在線測試,在線評閱,答疑等網絡互動形式,操作簡單且方便教師對網絡課程的管理,利于教師和用戶的同步異地交流。針對開放教育資源監(jiān)督評價中缺乏來自用戶聲音的問題,可以在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審及年度檢查中加大用戶反饋所占標準的比重,設立校內課程評價委員會對開放課程進行輔助抽查,邀請第三方社會性評價機構,通過這些措施,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多元評價體系。
(注:本課題受江漢大學武漢市市級重點學科項目“教育學”學科建設課題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黃榮懷,胡永斌,劉曉琳.數(shù)字教育資源的開放成熟度模型研究———信息化促進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研究(二)[J].電化教育研究,2015,(3).
[2]陳鵬.研究人員視角的教育資源網上公開障礙研究———以課件資源為例.圖書情報工作[J].電化教育研究,2015,(2).
[3]王美靜.國內開放教育資源研究現(xiàn)狀分析[J].網絡與遠程教育,2012,(1).
[4]徐世猛,任友群.開放教育資源與大學的國際化戰(zhàn)略———訪美國紐約大學高級副教務長紐爾頓•康力教授[J].開放教育研究,2011,(5).
[5]李亞婉.世界開放教育資源運動與中國開放大學建設[J].開放教育研究,2011,(2).
[6]Jaschik.S.U.S.PushforFreeOnlineCourse[EB/OL].www.Insidehighered.com/news/2009/06/29/ccplan,2009,(3).
作者:殷亞林1 劉愛民2 單位:1.江漢大學 2.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