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跨學科教學軟件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生物既是地理環(huán)境的產物,又是地理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者??梢哉f,地理與生物兩門學科有著很強的聯(lián)系性。在授課過程中,為結合兩個學科的特征并綜合分析教材內容,可將一款流行的生物多樣性調查軟件——iNaturalist引入生物、地理兩學科教學之中,旨在為有志于保護中國生物多樣性以及對國內外生態(tài)系統(tǒng)、生物群落和生物物種感興趣的學者、教師與學生提供一個典型案例。
關鍵詞:跨學科教學;生物多樣性調查;軟件;iNaturalist
中國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絡正處于飛速發(fā)展之中,其中較為完備的有中國自然標本館、甘肅生物多樣性數據平臺及監(jiān)測網絡、中國森林生物多樣性監(jiān)測網絡以及“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等,但這些圖像或樣本的呈現(xiàn)方式都是靜態(tài)化或過于專業(yè)化,給初學者閱讀和認知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中國應用市場相關軟件或微信小程序均有拍照識圖功能,雖有助于師生借此識別一些不認識的動植物,但給科學性調查帶來了一定局限性。例如,科學性調查不但對圖片拍攝的分辨率要求高,而且對特征識別度的要求也高,否則會出現(xiàn)錯誤識別情況。為解決以上問題,筆者試用了不同應用軟件,發(fā)現(xiàn)iNaturalist軟件能很好地建立起地理與生物之間的聯(lián)系。該軟件的一大優(yōu)勢是,它并不是通過簡單的數據處理分析給出一個結果,而是由全球生物多樣性學者共同對你所拍照片進行鑒定。當對鑒定有異議時,可以在圖片下方進行討論。也就是說,不同地區(qū)的生物將會出現(xiàn)在不同的經緯度,并由生物學家進行辨識。據此可知,該軟件具有很強的互動性與實時性。
1iNaturalist軟件的簡介
這款軟件是由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NathanAgrin,JessicaKline和Ken-ichiUeda3人基于對自然觀察的熱情而聯(lián)手開發(fā)的,目的是將專業(yè)研究者與公民科學家連接起來,同時讓業(yè)余觀察者隨手記錄的資料成為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來源。例如,當用戶上傳一張動植物照片時,就有許多自然科學家和博物學家對此進行鑒識,這是iNaturalist回饋機制的具體表現(xiàn)。在鑒識過程中,專家一般圍繞清晰度、研究價值等方面對用戶上傳的圖像數據進行嚴格的篩選與審核,如滿足條件就會共享到GBIF(GlobalBiodiversityInformationFacility,全球生物多樣性數據共享系統(tǒng)),從而成為未來研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數據。該軟件支持多國語言,使用者可以選擇簡體中文。
2iNaturalist軟件的使用
使用者將觀察記錄到的照片提交至平臺,如照片左上方標識為“RG”即為研究級(ResearchGrade)照片,將共享至GBIF。上傳者可以選擇是否定位自己所拍攝照片的經緯度與拍攝時間(位置可選擇關閉按鈕,即可隱藏坐標),以此實現(xiàn)坐標共享;也可以欣賞其他國家觀察者拍攝的特有物種,以便擴大學習者的知識面。當觀察者上傳的圖片被鑒定完畢后,將自動歸入所屬生物分類階元。iNaturalist軟件的操作界面如圖1所示。
3iNaturalist軟件的回饋機制
對于iNaturalist軟件的回饋機制,圖2所示給予了直觀描述,筆者在此不再贅述。
4iNaturalist軟件在初中生物、地理學科中的應用前景
截至目前,全球各地研究者和專家學者為該軟件資源庫提供的物種計有19萬余種,累計拍攝照片數量達1526萬余張(圖3)。我們要知道,蝶類是一類環(huán)境監(jiān)測與評價的有效指示物種。以中國鱗翅目蝶類為例,中國大陸目前有9907條記錄,共376個蝶類物種;中國香港有8288條記錄,218個蝶類物種;中國臺灣有1718條記錄,226個蝶類物種。有上海學生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上海市蝶類數量呈減少趨勢。因此,他們設想從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出發(fā),收集整理蝶類信息,編錄上海常見蝶類名錄,并進行繪畫創(chuàng)作[1]。在此基礎上,探索與研究蝶類保護、利用和管理的新形式。在初步研究過程中,學生將軟件中常見的蝶類進行分類,并記錄某段時間內出現(xiàn)頻次與出現(xiàn)地點,以此推測整個種群的生活史與遷徙時間。地理學科與生物學科雖同屬基礎型課程,但兩者的綜合性都很強。為適應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課改要求,打破學科界限、實施跨學科教學和深度學習將成為必然選擇。毫無疑問,自然環(huán)境的演變規(guī)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空間結構變化等都會影響到周圍生物的生存與發(fā)展。針對這一現(xiàn)實,教師有必要將兩者的共通之處加以巧妙挖掘,并進行跨學科整合,以使生物、地理兩門學科相輔相成。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讓一些特殊的生態(tài)群落得以生存與繁衍,但并不為公眾所知。如果僅憑數量有限的研究者采集標本、拍攝照片或以在植物園和動物園展示的形式對公眾開放,往往很難提高公眾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視程度。在這方面,iNaturalist軟件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人們利用該軟件除了可以查看物種身份信息、參與鑒定外,點擊該物種照片,便可瀏覽該物種的其他信息,如動物的發(fā)情期、物種遷徙、昆蟲的產卵期等,非常便于師生系統(tǒng)地調查和研究某一物種的生活史。此外,也有助于學生和生物愛好者了解全世界瀕危物種的生存現(xiàn)狀與分布區(qū)域,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保護瀕危物種。最后筆者要強調的是,教師在使用該軟件進行跨學科教學時,只有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fā),并在了解學生的智力基礎和學習規(guī)律后,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吸引更多學生積極關注與參與相關教學活動與學習活動。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制定相應的跨學科教學規(guī)劃和學習任務,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全面發(fā)展學生智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石進德.探究蝴蝶科技教育活動的設計與實施[J].生物學教學,2018(5):57~58.
作者:宣志杰 康順 單位:上海市浦東模范中學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