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小學科任教師德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課堂教學;教學行為;反思與對策
教學行為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切活動和表現(xiàn)。教學行為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有效的教學行為是指能夠始終圍繞著教學任務,有效地引導學生學習,并能根據(jù)學生學習的具體狀況作出迅速而正確的調整,妥善處理各種問題,有效地促進學生學習的行為。
本文結合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無效教學行為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一、語文課堂無效教學行為的現(xiàn)狀分析
1.片面追求學生個性化,淡化課堂秩序。注重個性發(fā)展和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是實施課程標準的亮點。但部分教師片面追求學生個性的充分發(fā)揮和課堂的積極活躍,人為地淡化了課堂秩序,從而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對語文課堂進行觀察,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課堂狀態(tài):課堂上,有的學生興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顧他人,率性所為;有的學生心不在焉,似聽非聽,似學非學;有的學生則游離于課堂之外,做些與學習不相干的事。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自由有余而約束不足,而課堂秩序的渙散必然會導致課堂教學的無效。
2.為質疑而質疑,冷落教學內容。課程標準下語文課堂的最大特點就是學生的活動積極性明顯增加,課堂氣氛更加活躍。
3.為表揚而表揚,缺少適度批評。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和肯定性評價。因為恰當?shù)募?,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和積極性。當學生的智慧火花閃現(xiàn)之時,教師給予肯定無可厚非。
二、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策
如何解決語文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的無效行為,使我們的語文課堂能真正得到新課程的精髓,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要回答這個問題,頭緒比較多,本文無法從具體的操作層面來一一尋求問題解決的答案,只是從教學理念上做一些探討。
1.關注學生,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羅杰斯說:“成功的教育依賴于一種真誠的理解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氛圍?!?/p>
(2)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學生學習內驅力的激發(fā)光靠說教是不夠的,興趣是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學生積極認識事物,積極參與活動的一種心理趨向。
(3)尊重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教學活動的最終目標是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教學活動的任務是解決學生現(xiàn)有的認識水平與教學要求之間的矛盾,為學生的學習而設計教學,是教學的出發(fā)點,也是歸宿。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實際,找準學生學習的現(xiàn)實起點,順著學生的思路設計教學過程。
2.關注教師素養(yǎng),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增強課堂效益意識。實現(xiàn)課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學定教。增強課堂效益意識,要求教師要制定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shù)?、可行的、有效的教學方式。教師要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進行課堂教學。
(2)及時有效地獲取學情反饋。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多途徑地、及時有效地獲取學情反饋。教師要能從學生課堂的學習情緒中獲取反饋信息,及時并合理地調整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從學生朗讀、答問、質疑的學習活動中獲取反饋信信息,因勢利導,適時點拔;從學生的口頭和書面練習的中獲取反饋信息,及時地查漏補缺;從課后征詢學生的意見中獲取反饋信息,認真加強“教”與“學”的協(xié)調。
3.關注生活,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語文源于生活,語文教學要生活化。語文教學生活化是一種以植根于學生生活世界,關注學生現(xiàn)實生活,引導學生不斷超越現(xiàn)實生活,改善當下生存狀態(tài),提升生活質量為主旨的教學形態(tài)。這種教學形態(tài)重視知識內容與生活經(jīng)驗的聯(lián)系,強調激發(fā)求知欲,驅動知識的建構,它能使語文課堂生活豐滿,充盈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能為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構建生活化的語文語文課堂,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種重要途徑,需要注意兩點: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語文教科書,有不少課后研討與練習,口語交際、綜合實踐活動都與生活相結合,頗具探索性,它們能引發(fā)并激起學生的探索和思維的活力。
語文教科書的編排將語文從條條框框的分析還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現(xiàn),把本本、教條似的知識傳授演繹成靈活多樣、巧妙自然的延伸、遷移、拓展。實踐證明:緊密聯(lián)系生活,語文教學就生動有趣。教師樂教,學生樂學,事半而功倍;脫離生活,語文教學就枯燥無味,教師教得累,學生學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過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就語文大觀園中美麗的景點有所體驗并準確理解進而進行描述,促進學生的自主思考和審美表達。這樣把語文學習融入生活,便營造了一種和諧的學習氣氛,把給學生造點壓力變?yōu)榻o學生添點動力。由牽著學生走變?yōu)橥浦鴮W生走,并期待他們能自己走。
(2)生活的語文化
教育家呂叔湘曾說:“語文課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劉國正也說過:“語文天然是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的,語文是反映生活又反過來服務于生活的一種工具。”的確,語文的足跡遍及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主持演講、頒獎致辭、討論答辯、座談采訪、寫短信發(fā)郵件、聽廣播看電視等等,這些都是語文聽說讀寫能力的用武之地。語文課堂教學要引導學生關注校園生活、關注日常生活、關注社會生活,積極尋找生活與語文教學的結合點,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的舞臺。語文課堂教學注入生活的氣息,語文課堂還原成為生活的窗口,語文課堂才能夠成為學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長的的一片芳草地。語文課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證。
(注:本論文獲北侖區(qū)2013年初中語文論文(案例)評比一等獎)
參考文獻
[1] 崔承志姜連國《新課程實施中無效課堂行為分析》(《山東教育》2006.5)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教學;高效
一、創(chuàng)設純數(shù)學化的情境
創(chuàng)設以認知沖突為主的思維情境,使學生沉甸于思索中,從疑問中產生探個究竟的想法。如,在數(shù)列極限的教學中,對學生提出芝諾悖論:烏龜和兔子賽跑,龜在兔前100米,兩者同時起跑,兔的速度是龜?shù)?0倍,兔能否追上龜?結論顯然。但如果換個角度分析:以上條件不變,兔跑完100米,龜已前進10米,因此沒追上;兔跑完10米,龜又前進1米,還是沒追上;兔又前進1米,龜又前進0.1米,如此下去,兔子不是永遠追不上烏龜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學生的思維進入興奮狀態(tài)。此時適時地引入數(shù)列極限的概念,龜兔距離差構成數(shù)列:102,101,100,10-1,10-2,…此數(shù)列的變化趨勢為零,在無限變化的過程中,兔子追上了烏龜。在有限到無限、近似到精確的過程中,事物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學生的認識水平也產生了一個飛躍。這樣還能讓數(shù)學課堂更有數(shù)學味。
二、通過數(shù)學實驗,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shù)學
通過數(shù)學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數(shù)學應用意識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創(chuàng)設一種實驗環(huán)境,使學生能受到必要的數(shù)學應用的實際訓練,否則強調應用意識就成為一句空話。
例如,學校每年要舉行運動會,運動會場地可組織學生來畫。跑道的線寬、道寬的尺寸一般都有規(guī)定的標準,當100 m、200 m、400 m、800 m等跑步項目終點位置確定時,其起點位置如何確定?相應的每跑道的前伸數(shù)怎樣確定?標槍、鉛球、鐵餅場地怎樣畫?相應的角度怎樣確定?這些應用到的數(shù)學知識雖簡單,但在實際操作中卻并不簡單。通過教師的指導,使學生領悟到跑道上也蘊含著豐富的數(shù)學知識。
三、通過數(shù)學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辯證觀
數(shù)學是一門來源于實踐的學科,其本身就充滿了唯物論和辯證法。而數(shù)學實驗為學生認識唯物論和辯證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知識材料,學生每經(jīng)過一次實驗操作,其思維過程必然經(jīng)歷“感知—表象—抽象—反饋—再感知—豐富表象—發(fā)展思維—問題解決”這一螺旋上升的階段。在數(shù)學實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辯證觀,是完全可行的。
四、借題發(fā)揮,一題多變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的內容教授當中,有一個例子是“求證:如果三角形的一個外角的平行線與三角形的一邊相互平行,那么這一個三角形則為等腰三角形?!蔽覀兙涂梢詫Υ祟}目進行引申和加工:其一,求證:經(jīng)過等腰三角形的頂點平行于底邊的直線平分其外角;其二,等腰三角形頂角的外角平分線與底邊相互平行;其三,ABC當中,AB=AC,∠A和∠B的外角平分線有一交點M,如果∠BAC=40°,試求∠BMC。
通過以上的加工,不僅能夠強化對于原有知識的記憶,也能夠出現(xiàn)更多新的方法與新的知識。但是在延伸與發(fā)展的同時,我們需要抓住針對性與目的性,并且不能夠改變原題的主體特征,也要懂得循序漸進。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共創(chuàng)共生的過程,師生同屬于課程的構成因素,與學生平等地參與教學,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新課程要求:教師要由“教師為中心”、居高臨下、注重表演的傳授者變?yōu)楣餐媽W習的合作者。因此教師要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舊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和自主探索,教師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從居高臨下的權威中走出來。
參考文獻:
[1]孫志剛.高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實踐與思考[J].高師理科學刊,2005(03).
[2]程華.新課標下優(yōu)化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03).
一、任務型教學法的理論概述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它的發(fā)展和完善得益于語言理論和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及外語教學等理論的支持。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動態(tài)發(fā)展的學習法,它旨在把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所謂任務,Crookes(1989) 認為它是指特定目的的一項工作或一個活動,在教育課程中,它主要用于搜集資料進行研究的工作或活動。語言學習的“任務”就是有目標的交際活動或學生為達到某一目標而進行的交際活動的過程,是一種“在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的語言實踐。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是以“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為理論基礎,符合二語習得內化過程的理論假設。
大量的論著和實驗資料表明,任務型教學途徑是一種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能體現(xiàn)語言價值的,先進的,有效的教學途徑。它可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水平設計不同的任務化活動,讓學生通過雙邊或多邊的交互式活動,帶著明確的目標,與學習伙伴合作完成任務,從而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看到成就,體驗成功,達到培養(yǎng)學生的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二、任務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中的實踐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xiàn)和善模仿等特點,他們喜歡新鮮事物,喜歡引起別人的注意,重視教師的表揚,不怕犯錯,很少羞怯感。任務型教學正符合小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在教師設計的各種任務中,學生通過聽、說、唱、演、畫、玩等活動不斷獲得語言知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又是在教學活動中得以體現(xiàn)的。毫無疑問,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是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的可靠保障。
以下就是本人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實踐。
1、貼近生活,激發(fā)興趣,誘發(fā)學習動機
任務型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興趣和生活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內容和方式要盡量真實。大教育家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語道破了“愉快”教育的真諦。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也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怎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呢?
歌曲導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歌曲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散難點。美妙的音樂容易喚起學生的知、情興奮點,使他們精神飽滿、輕松愉快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例子:Hello!教學內容:PEP Book 1,Unit 1,A,Let’s talk活動目的:讓初學者集中注意進入學習,并且初步感知句型,同時熟悉書中各主人公。
活動過程:
(1)Greeting:Hello! I’m Sarah。
(2)Sing a song.(播放歌曲,教師哼唱并做簡單動作)。
(3)Follow me,please。
(4)Sing a song with your good friends.歌曲有利于降低教學難度,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通過和老師一起唱唱歌,握握手,學生的心理開始放松,他們會覺得,原來英語課是那么美好、那么輕松。
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現(xiàn)我(PEP Book 2,Unit5為例,課文的內容是:教授動物單詞elephant,snake,giraffe…形容詞long,short,big,small,tall,fat,thin.我設計的任務是:我是小小導游員,把單詞的圖片貼在黑板上,把教室布置成動物園,然后,讓學生輪流當導游,帶游客(學生扮演)到動物園參觀,并介紹動物園的動物,誰解說得最好,誰將獲得優(yōu)秀導游的稱號,這樣,學生都能積極參加活動,并爭著導游。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習興趣大大地提高,同時它又是可完成的,只要學生學習完本課的知識,自然而然可完成任務,收獲頗豐。
2、創(chuàng)設情境,學會口語交際
創(chuàng)設情境堅持以“人”為本,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就要調動學生潛在的能力,應把舞臺讓給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越來越多地體會到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有把這兩個主體的作用發(fā)揮出來,建立互動關系,創(chuàng)設寬松、活躍的氛圍,師生才能融合到非智力的情感中。而英語積極學習,建立互動是關鍵,也是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核心?,F(xiàn)在我以《PEP小學英語》Book 1的Unit4的課文內容是We Love Animals為例,本課主要談論動物。因此,本課可以設計的任務是:辯論賽,談談你們喜歡的動物,為什么?學生可以先用中文,討論并分兩派,然后教師在學生了解的基礎上教學,然后,讓學生試著用英語講喜歡的原因:如喜歡狗的學生可說:“We love dogs. It’s our good friend. ”。喜歡過猴子的可說:“It is funny and clever.”最后,用表格加以歸納總結,這樣既增強了愛護動物的意識,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習得英語。
3、教學習方法,古人言:“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
《國家英語新課程標準》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的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中,教師應力求盡量使用簡單的英語組織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英語氛圍。用英語教學,一方面能增加學生聽說的機會,另一方面可以培養(yǎng)英語語言習慣和表達能力。學生聽不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具、動作、表情等幫助學生理解。日積月累,學生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中,教師還應重視口語能力訓練,注重學用結合,并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如在教家庭成員時,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全家?!睅胝n堂,讓學生模仿介紹自己的家庭,這一實踐活動能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的記憶,以后一旦遇到介紹某人、某物時,便能本能地反應運用“This is (my)”。這時,知識已屬于自己,受學生自己主宰了。
在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時,教師還應注意層次,逐步提高;敘述量由少到多;預先準備到即興發(fā)言;言辭達意到語言連貫。例如《小學英語》各主單元第1課的主畫面就是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最佳對象。我們可以由最初的完全由教師解釋畫面到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再到最后完全由學生自己描述畫面。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而且可以引出新授內容,更主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學生英語思維的習慣和口語表達能力。
【關鍵詞】小班化教學;思考
一、小班化教學是適應發(fā)展需要的變革
在一些教育文獻和一些教學研討活動中,往往聽到類似于這樣的說法,“小班化試驗課擯棄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中的……”,以一種批判過去的方式推進小班化發(fā)展,我不敢茍同。
如下圖,各國關于小班的班額:
可見,在小班化發(fā)展較好的國家,小班班額是和單位面積的人口總數(shù)也就是人口密度成正比的,人口密度最大的日本和人口密度最小的法國恰恰位列班額數(shù)量的兩端。即使在我國,小班化的興起也不是完全來自教育工作者的主動創(chuàng)造,而恰恰是在適齡學生減少,教育資源出現(xiàn)相對過剩的情況下產生的。
因此小班化是因為被動原因,而以主動的態(tài)度提出,并努力向前發(fā)展的。從這個角度而言,就不存在對過去長期積累的教育經(jīng)驗的批判問題,而是應在此基礎上發(fā)展的問題,是適應當前社會需要的變革。
二、學生平均占有課堂時間尚未出現(xiàn)質的變化
小班化教育宗旨是因材施教,因為小班的環(huán)境中,教師教授的知識可以相對多一點,細致一些。但是,當我們審視下面一組數(shù)據(jù)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我們離這樣的目標距離還很遙遠。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數(shù)據(jù)還僅僅是控制數(shù),從南京的情況看,即使在小班化班級中班額也是至少保持在控制數(shù)上限,甚至有所突破的。即使以最小的控制數(shù)30人,按照傳統(tǒng)班級45人,每堂課40分鐘計算,每個學生每堂課平均占有時間的提高仍然不到半分鐘,比例約50%,離成倍提高的目標相距甚遠。
三、當前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不適應小班化教學發(fā)展階段的現(xiàn)象
1.超越當前小班化教學發(fā)展階段的音樂教育
現(xiàn)在的初中音樂公開課中,幾乎必然包括音樂游戲、音樂劇、師生藝術技能表演等等內容。實事求是地說,絕大部分學生在現(xiàn)有小班課堂時間人均占有量的情況下,幾乎無法完成上述教學任務,或者說無法完成得好這些內容。之所以完成了,是因為進行了事先反復的準備,其中甚至包括帶領學生一起做假展示。
2.滯后當前小班化教學發(fā)展階段的音樂教育
個人認為,把音樂小班化教學當成音樂傳統(tǒng)課+互動,在當前日常初中音樂教學中是比較普遍的,甚至還能算是相對“優(yōu)秀”的。小班化音樂教學作為一個新興產物,要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經(jīng)驗是對的,可是由于教師受自身知識儲備和所能接受到的信息量的影響,作為單個個體的教師很難全面完成這一目標。
四、加強對初中音樂教學小班化教學的研討
如何利用好這有限的時間,搞好當前的“半小班化”教學,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增強一線教師的執(zhí)行力
在目前的小班化發(fā)展階段,我們最為苦惱的是雖然知道小班化教學的整體要求,但卻無從下手,也就是沒有能夠供教師執(zhí)行的具體內容。建議教研室能夠組織專家學者和資深教師,研究出臺和教材配套的《初中音樂小班化教學案例集》,允許教師在一定時間內根據(jù)案例集的內容安排自身的教學活動,先普及后提高,迅速提升和均衡音樂小班化教學水平。之后,采取各種激勵方式以此為原點逐步完善,徹底改善小班化討論飄在空中、難落實地的狀況。
2.調整初中音樂教學份額結構
一是要加強樂理教學。樂理教學曾經(jīng)在初中音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樂理教學枯燥,學生缺乏興趣,在強調課堂氣氛和成果展示的教學思想下,樂理教學的地位下降了,甚至有些教師每堂課給樂理教學留下的時間不足三分鐘。但是,小班化的教學不僅讓教師有能力關注到更多的學生,也讓教師有能力把樂理教學設計得更加生動。
二是要增強器樂教學的靈活性。器樂教學在音樂教學中,具有著獨特的作用,不可偏廢;但是可以考慮增強器樂教學的靈活性,鼓勵演奏型器樂和參與型器樂的協(xié)作。把奧爾夫教學法中經(jīng)常使用的以打擊樂為主的一些小樂器和二胡、豎笛、口琴等具備旋律演奏能力的樂器結合起來,實現(xiàn)小班化教學中“人人都參與教學活動”的目標。
三是要突出音樂史和音樂欣賞教學。在目前的小班化發(fā)展階段,可以鼓勵教師借鑒歷史教學的方法,把音樂史以說故事的形式溶入教學之中,在說故事中和學生交流,與學生共同欣賞故事中的音樂,把提升學生音樂鑒賞能力和實現(xiàn)音樂與多學科交融能力作為教學的目標。
3.力求實現(xiàn)與學生“同視野”教學
音樂是一門特殊的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能夠教會學生樂理等音樂知識、音樂家作品等音樂史實、歌曲演唱和器樂演奏等音樂技巧,但卻不能“教會”學生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也不應把我們對音樂的欣賞和理解直接灌輸給他們。因此,在外部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形態(tài)上,可以考慮拆除講臺和“師生對立”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可以考慮使用反證的方法,也就是從學生對過去作品的批判入手,引導他們感受作品大魅力。
4、強調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能力
關鍵詞: 工科院校 任務型教學模式 語言運用能力
長期以來,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堂的主導者往往是照本宣科的教師,學生充當?shù)臒o非是被動的接受者,師生間的互動交流極其有限,教學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社會、企業(yè)對于大學生的期望,更傾向于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顯然,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任務性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通過真實化的教學和課堂,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生以任務為學習方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將書本的知識和生活中的語言高效結合起來,用語言做事,極大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1]。筆者是多年站在教學一線的一名地方工科院校的普通英語老師,現(xiàn)試以教學實例論證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工科院校推行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一、工科院校教學現(xiàn)狀和生源特點
1.工科院校生源特點
首先,工科院校男女生比例失調,男生多而女生少,甚至部分工科專業(yè)一個班級中一個女生都沒有。男生相比女生而言,在語言表達上有所欠缺,所以課堂沉默現(xiàn)象較文科專業(yè)普遍。其次,大部分工科院校都是面向全國招生,其中必然有學生來自于較發(fā)達的地區(qū)和城市,也有來自于相對而言較落后的地區(qū)和城市。通常,來自于較發(fā)達地區(qū)的學生往往能接觸到更豐富的相關英語資料,這部分學生在語言表達上更豐富、流利,特別是口語與聽力方面突出,這是來自于較落后地區(qū)的學生所望塵莫及的。這些得益于較發(fā)達地區(qū)學校更完善、更尖端的教學軟件或者其他相關硬件實施,例如師資方面。相反,來自不發(fā)達地區(qū)、城市的學生在語言表達上較生澀,表現(xiàn)較矜持,尤其在口語和聽力這兩個方面相對較弱,不喜歡在課堂上和老師、同學交流。
2.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現(xiàn)狀
工科院校專業(yè)課程安排十分緊湊,實驗實習課程也安排得很頻繁,這就占用了工科學生大部分的學習時間,包括自學時間。此消彼長,學生花在英語等語言學習上的時間自然減少,直接導致部分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心不在焉,敷衍了事。四六級通過率成為擾亂正常大學英語教學秩序的元兇,只是因為許多企業(yè)在培養(yǎng)和錄用人才方面對于四六級非??粗?,這就促使教師在教學中遵循高中的“書山題?!辈呗?,教師的教學手段變得單一,教學方法也極其單調。不言而喻,相似于高中的教學模式,自然不能吸引迫切想逃離高中階段那種“滿堂灌”教學模式的大學生。此外,雖然許多工科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行多媒體教學,但是遺憾的是,部分教師電腦使用不是十分熟練,制作實用多媒體的能力略顯單薄,制作的PPT課件乏善可陳,自然吸引不了學生。英語課堂換湯不換藥: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念相應的PPT課件頁面,學生很少能有機會真正參與,課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由于高校擴招的影響,分配給一線老師的班級自然較多,繁重的教學壓力使得教師很少有時間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和問題,既然不能深入了解學生,就根本談不上因材施教。
二、任務型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及其在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意義
任務型教學模式,是充分建立在第二語言習得機制研究成果之上而提出的一種創(chuàng)新的教學模式。它以學習為中心,強調“做中學、學中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2]。任務型教學理論出自于交際語言教學理論,同時融入了當代心理學理論的最新教學理念[3]。僵硬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注重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從而完成知識由教師到學生的傳遞過程,但忽視了學生在課堂上參與的重要性。基于“輸入與互動假設”的任務型教學模式主張學生真正所需的并不是簡單的語言形式,而是各種信息輸入和信息輸出的機會[4]。第二語言的習得過程有別于母語的習得過程,母語的習得過程為:詞匯化句法化詞匯化;而第二語言的學習更多是認知性的,學習者在社交活動中往往注重言語的意義,注重意義就意味著在實際語言中語言運用中更多趨向于實例和記憶系統(tǒng)[5]。
長久以來,“灌輸式”教學套路在工科院校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實踐中一直占據(jù)著主導地位。雖然這種教學方式著重強調知識的傳承,但其局限性不言而喻:過分強調“教”而一定程度上忽視“學”。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英語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任務型教學模式下,學生不再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發(fā)現(xiàn)、體驗及交流。英語課堂中師生角色發(fā)生了極大轉變,一方面,教師變成組織者、評估人及人物制定者,給教師的教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另一方面,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認知能力,調動自身的目的語資源,既有個人的努力鉆研,又有團隊合作及交流,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方式的轉變,自然能極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其知識面,更大的好處是增強其人際交往能力。
三、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原則及其在工科院校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工科院校學生“重考試,輕運用”,在語言學習中容易產生畏懼、厭煩心理,甚至有的學生會產生交流焦慮癥,所以任務型教學模式下,首先應當充分貫徹情感教學原則,有機地把課堂教學和課外學習結合起來,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地學習。其次是任務型教學法的展開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教師一旦設計學生熟悉的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其畏難情緒就會大大減輕甚至完全消除,學習效果會大大增強。最后是任務型教學法在任務的設計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循連貫性原則,任務前階段,任務完成階段和任務后階段應是一個連貫的整體,不能人為地割裂開來。
借鑒Willis的任務型教學模式體系,筆者將任務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前任務階段、任務完成階段和任務后階段。
1.任務前階段:通知班長(自愿或者筆者自己指定)建立QQ群,并告知所有同學群號,要求學生加入群,群名稱用自己的學號加上真實的姓名。同時通過學生自愿組隊的形式(如果有學生沒有組隊,由筆者指定),將整個班級分成若干小組,每組5人。筆者通過QQ群提前通知組學生課堂任務,群發(fā)消息采用的文本材料有利于學生在執(zhí)行任務時對照檢查其應實現(xiàn)的目標和任務。這個階段讓師生充分了解課堂應實現(xiàn)的目標,這樣使得課堂任務明確,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和方向性。2.任務完成階段:這個階段又細分為三個部分:任務、計劃、報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匯報完成任務的具體情況,最后比較相關匯報任務情況小組的結果。學生的學習熱情被任務完成的喜悅充分激發(fā),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3.任務后階段:在這一階段,師生共同合作,就任務主題進行交流和講座。筆者指導學生總結主題,學生借助筆者的指導操練相關語言難點,鞏固所學知識。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就相關主題展開進一步的深化討論、辯論等任務,引導學生在“用中學”。
筆者就大學英語新視野第二冊“Time-Conscious Americans”一課為例,演繹任務型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筆者所在的XX航空大學的英語課程安排為每周2次,共4個學時,大班上課,每個單元大約8個學時完成教學任務。教室有投影儀和電腦,但是不能上網(wǎng)。
(1)任務前階段
班級共有65人,故分成13個小組。通過QQ群要求小組完成既定任務,以自愿為主。因是大班教學,所以暫定5組參加特定任務(以下詳解),其他同學另有任務。不同小組領取不同任務:第一組搜集美國人的性格特征,表演形式定為主題講座(小組自選一名學生上臺),限時10分鐘,英語表述,以PPT為輔助。第二組情景表演,一個印度人在美國預約一個牙醫(yī)拔牙,印度人遲到30分鐘,美國牙醫(yī)拒絕給他看牙,表演限時3分鐘。第三組情景表演,一個美國人邀請幾位中國朋友參加在他自己家舉辦的Party,朋友有早到半個小時的,有遲到5~10分鐘的,也有遲到半個小時以上的,表演限時3分鐘。第四組情景表演,一對美國夫婦邀請幾位中國朋友赴晚宴,地點是在美國夫婦家里,中國朋友到達時間不一,限時3分鐘。任務前組織學生討論,并搜集整理相關評分標準,剩余十組同學負責給上臺小組(參與任務學生表現(xiàn))打分,打分標準大體定為口語表達、內容及臺風三個主要方面。滿分為10分,其中口語4分,內容4分,臺風2分。第五組負責挑出本文十個經(jīng)典詞匯,釋義并找出相應的搭配和用法,五個短語并造句,以及三個句型并各仿寫兩個例句。以上內容學生必須制成PPT,課堂上小組選派一名同學結合PPT上臺給全班講授。
(2)任務完成階段
第一組選派一名學生上講臺做有關美國人性格特征的專題講座,并通過投影儀播放小組所做的PPT給全班同學。告訴剩余十一組同學參照評分標準打分,然后邀請2名同學用英語談談他們對于美國人的了解,講座前后是否在了解上有明顯的變化。
第二組同學表演印度病人和美國牙醫(yī)的故事,表演完后問學生印度病人遲到對不對,美國牙醫(yī)不給遲到印度病人看牙對不對,然后給學生點出印度人對待appointment在時間上的態(tài)度和美國人對待appointment在時間上的態(tài)度的不同:印度人認為appointment遲到30~40分鐘很正常,美國人卻認為“be punctual”很重要。
第三組同學表演后,請同學就出席party的時間是否符合美國人的習慣展開討論,最后給學生總結美國人參加party是fashionably late,而中國人的習慣是提前到。
第四組同學表演完后,請同學回答出席美國人的晚宴邀請,哪個時間點比較合適,最后總結出美國人習慣遲到幾分鐘。然后提問學生出席這樣的dinner邀請,攜帶什么樣的禮品最合適。
第五組選派一名同學上臺講授其制作的PPT,可邀請同學互動。
待五個組全部完成任務以后,組織學生討論本課的主題,同時打分上交。
筆者通過投影儀播放自制PPT課件,給學生10分鐘scan and skim全文,回答如下3個問題:①What factors do Americans save carefully?②How do Americans save time?③How do Chinese people and Americans cope with a problem?從而鍛煉學生快速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然后提問學生本篇文章的結構劃分,找出相關主題句,區(qū)分主體句和擴展句。從課文中找出:The US is definitely a telephone country.(General statement)
鼓勵學生找出擴展句:Almost everyone uses the telephone to conduct business,to chat with friends,to make or break social appointments,to say“Thank you”,to shop and to obtain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Specific details)從課文中找出:General Statement I:Everyone is in a rush―often under pressure.(Para.3)鼓勵學生找出擴展句:You also find drivers will be abrupt and people will push past you.You will miss smiles,brief conversations,and small exchanges with strangers.This is because people value time highly,and they resent someone else“wasting”it beyond a certain appropriate point.(Para. 3)
最后程序式提煉和運用:
筆者提煉出部分精辟的短語,以漢語意思的形式展現(xiàn),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英文短語。同時提煉出3大句式,加以具體實例,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板書在黑板上。
To some,sth.have little relation to sth.else.To others,nothing can be done without(doing)sth.else.
用于表述“兩種人在事物認識上的鮮明反差”。
Sb./Sth.does/is sth.,whereas/while sb./sth.else does/is sth.else某人/某物……然而另一人/物卻……
用于表述“兩事物之間的反差”。
Unless...,it seems in one’s eyes(to one’s mind)as if...
用于表述“某人對某事的感受”。
(3)任務后階段
筆者先總結、點評學生表演的情況,糾正學生語言點上的錯誤,給學生反饋信息。同時讓學生寫出課堂上所獲得的知識點,并以report的形式上交。筆者再給學生進一步的討論話題,如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形式還有哪些?我們該如何正確對待時間?
實踐證明,學生更傾向于任務型教學模式下的課堂,學習熱情也高于以往。課堂中的沉默現(xiàn)象有了極大的改變,學習成績不降反升,學習積極性異常高漲。筆者實驗推行任務性模式的實驗班期末成績高了對照班將近2.6分。
四、結語
在工科院校展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集參與、交流于一體,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充分發(fā)揮了工科院校學生合作、互助精神,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同時發(fā)展了語言知識和運用能力。實踐證明,在工科院校展開的任務型教學模式,能很好地結合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形式的有趣、高效學習,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王金平.大學英語任務型教學任務的設計原則及實施策略[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2]豐玉芳,唐曉巖.任務型語言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6):35-38.
[3]王鑒.課堂重構:從“知識課堂”到“生命課堂”[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3(1):127-128.
[4]崔嶺.多媒體投影式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角色探析[J].外語界,2004(6):14-21.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效率;實踐體會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12-0124-01
新課程的實施,教材內容的更新,教材容量的擴充,增大了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鮮的空氣,使得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與此同時,新課改也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新問題,課時減少了,而且課堂教學的時間又極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一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問題明顯地擺在我們的面前。以下結合自己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給學生成功的愉悅,幫學生樹立自信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如果有一種成功的情感體驗反復多次,就會產生學習的愉悅感。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設法給學生以成功的滿足。課堂提問,問題不宜過難或過易。問題太難,學生無從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長此以往學生容易喪失信心和興趣,影響課堂效率。問題過易,學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戰(zhàn)性,即使答對,也無成功感,同樣也會影響課堂效率。因此,教師在設置問題、提出問題時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不同程度的學生回答不同難度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和保持濃厚的興趣。另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可能多種多樣,無論學生回答正確與否,教師都應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及時肯定,對學生能提出問題應以表揚,讓學生體味教師贊賞的愉悅。學生有了成功感,就對自己有了信心和興趣,也就更主動、更積極、更專心地學習語文,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二、給學生動腦、動嘴、動手的機會
要提高語文課堂效率,就要千方百計的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到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來,跟隨老師的思路動腦、動嘴、動手。這就要求在備課時針對每一節(jié)的知識內容設置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貫穿在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當中,讓學生針對問題去思考。另外,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我一開始就明確告訴學生這些問題不是歸某個同學的,而是每個都要回答,如果大家回答時不動嘴的要單獨表態(tài)。因為我分析過個別提問與一齊答題的差別。只要老師說請一個學生回答,許多學生頓時輕松下來,尤其是叫到某同學的名字后就徹底放心了,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所以我認為,在語文課堂上,尤其是語文復習中,不要求學生一一回答,這樣比較省時有效。我觀察到在課堂一聲不吭的學生學習效率低,容易走神,思維不活躍,往往把自己置身于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之外。培養(yǎng)這部分同學開口答題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需要經(jīng)常提醒,督促。其次,就是要學生適當做筆記,以便更好地接受新知識。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才能學得輕松,課堂效率才能提高。
三、運用知識效果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習興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發(fā)端于動機,伴隨著行動過程,落實在行動結果的滿足之上。就是說,學生學習有愿望、有行動,但如果行動結果沒有滿足感,就難以產生興趣。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歸結到底是為了應用。因此,教師要用所學知識的效果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歡樂,獲取學有所得的滿足感,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組織一些活動,讓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表現(xiàn)自己。如:聽說訓練、演講、讀寫競賽,在活動中及時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給予肯定,并開辟專門欄目,來展示學生的優(yōu)秀作文、作業(yè),讓學生看到所學知識的效果,體會成功的歡樂,產生成就感,強化其學習動機,激發(fā)他們更大的學習熱情,使其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此外,語文教師也要博覽群書,豐富自身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大課堂”與“小課堂”的關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
四、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樂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樂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求教師提供最佳的教學環(huán)境和活動場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成功的課堂教學不是強制、灌輸、被動的接受,而是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是師生為了完成共同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的密切合作。因此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結構,把書本知識化為血肉豐滿、生動活潑的形象,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創(chuàng)設學生樂學情境,把學生帶入“引人入勝“的環(huán)境。比如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聲情并茂的朗讀,將學生帶入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用教師自己的感情,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使學生沉浸在詩歌的意境中,隨著朗讀節(jié)奏的跌宕起伏讓學生體味詩歌的意蘊。
學生也可以親身參與課文內容表演,如以人物語言描寫為主要表現(xiàn)方法的課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讀的方式,讓學生在“角色”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動作、語言為主要表現(xiàn)方法且情節(jié)簡單的課文,
我們先來讀一則小故事:
一個人要過一條寬闊的大河,河面上沒有橋也沒有船,此人不知如何是好。恰巧上帝在天上看見了,于是點化此人——伐木造船,乘船渡河。此人照辦,順利過河。過了河后,此人舍不得丟棄辛苦打造的船,背著船繼續(xù)前行,越走越辛苦……不禁仰天長嘆:此行何故如此重矣!上帝聞言驚異:過了河還背著船干什么?
這個故事與數(shù)學教學有什么關系呢?我們還是轉入正文——《認識11~20各數(shù)》一課的教學思考與設計。這是“高效課堂·新修訂課程標準全國培訓活動”(徐州站)中的交流展示課。
一、教學目標的思考
對于《認識11~20各數(shù)》一課,蘇教版小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上擬定的教學目標是這樣的:(1)能正確地數(shù)出數(shù)量在11~20之間物體的個數(shù),認識11~20各數(shù),能正確讀出11~20各數(shù),初步掌握20以內數(shù)的順序。(2)初步認識計數(shù)單位“十”,初步了解十進制,知道10個一是1個十、2個十是20。(3)初步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培養(yǎng)數(shù)感。這個目標明確而詳細。對于課時目標,這樣擬定應該說也是可以的;不過,每個課時的教學目標都如此具體而確定的話,那累積下來會怎么樣呢,能累積下來嗎?
筆者曾經(jīng)問過一名教師:“教學《認識11~20各數(shù)》,你期待學生最久遠的收獲是什么?”“數(shù)感、十進制,還有感悟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边@位教師的回答簡練而深刻??墒枪P者并不滿足,繼續(xù)追問:“你期待學生最本質的收獲是什么呢?”這位教師啞然……
當然,“本質”肯定不是考試的分數(shù),而且,我們也不能大而化之地說是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筆者在思考:通過《認識11~20各數(shù)》一課,學生有了知識(計數(shù)單位、十進制),有了能力(數(shù)出11~20、讀出11~20、掌握數(shù)的順序),也有了感悟(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之后,那更深層、更久遠、更本質的收獲是什么呢?
二、教學過程的設計
筆者深知學生不能成為知識信息的“儲蓄”者,也不能僅是前人技能的再現(xiàn)者,而應是智慧的創(chuàng)造者。于是,我們遵循“智慧數(shù)學”的理念,凸顯智慧的萌生、發(fā)展、生長和創(chuàng)造,設計了《認識11~20各數(shù)》一課。教學過程通過三個板塊展開:
(一)第一板塊:從小石子數(shù)起
教師和學生一起追溯人類智慧的萌生與發(fā)展,從小石子,到小棒(算籌),再到計數(shù)器,記數(shù)實物的簡化是工具創(chuàng)造的過程;最突出的創(chuàng)造是“以一當十”,從1個大石子(重量與1個小石子不一樣),到1捆小棒(形狀與1根小棒不一樣),再到1個珠子(完全一樣的珠子),學生沿著先人智慧的歷史足跡成長。
師(出示10個小石子)瞧,老師這兒有一些小石子,咱們也來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個。
師今天的課呀,我們就從這些小石子數(shù)起。(展示幻燈片)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以打獵為生,他們捕獲1只獵物后就在地上放1個小石子,2只獵物呢?3只呢?(出示10個小石子)10只呢?就這樣,獵物越來越多,小石子也越來越多了,數(shù)得過來嗎?怎么辦呢?聰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演示10個小石子換1個大石子)看,你知道他們是怎么做的嗎?
師小朋友們,這個大石子就是多少呢?
師這是古人用的方法,可是石子畢竟太重了,古人又想到了用算籌,也就是小棒,工具就越來越輕便了。(出示若干小棒)看,這兒有多少根小棒?
師10個小石子可以換1個大石子,那10根小棒怎么辦呢?(演示動畫)10根小棒就可以捆成1捆小棒。小朋友們,你會像這樣先數(shù)出10根,再捆成1捆嗎?動手試一試。
師捆好了嗎?這1捆是多少?對,它就是1個十。1個十里有幾個一呢?好,10個一就是1個十。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記數(shù)的工具越來越輕便了。)
師請同學們用捆好的和散著的小棒表示出12。
師(出示1捆帶2根小棒)剛才,小朋友們用小棒表示出了12?,F(xiàn)在,想看看老師是怎么表示12的嗎?(出示計數(shù)器)認識嗎?它叫計數(shù)器,右邊這一位是個位,左邊這一位是十位,計數(shù)器上的算珠也可以表示數(shù)呢!看,這是12嗎?說說你的理由。
師大家看,十位上這1顆珠子表示多少?哦,十位上這1顆珠子能表示1個十。真厲害,能以一當十!(板書:以一當十)一起讀一讀。知道是什么意思嗎?
師瞧,人們多聰明?。男∈拥叫“?,剛才我們又認識了什么?從計數(shù)器上我們感受到了以一當十。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以一當十。)
(二)第二板塊:“十”就在我們身邊
第一板塊追溯先人智慧的歷史足跡,讓學生從中感悟智慧的萌生、發(fā)展,第二板塊則回歸學生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與認知基礎,通過身邊的1捆、1包、1盒、1袋、1份等感受“十”,理解“十”是計數(shù)單位,理解十進制,理解十個十個地數(shù)的優(yōu)越,讓學生從中體驗智慧的生長。
師“十”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出示1包餐巾紙)看,這是什么?老師把它打開,數(shù)1、2、3……多少?
師(出示1盒餅干)再看這1盒有多少?我們一起來數(shù)一數(shù)。
師老師這兒有“十”,你們的學具里說不定也有“十”呢,趕快找找吧。
師誰找到了“十”?請起立。你的“十”在哪?數(shù)給我們看看。
……
師大家看,十個是1包,十個是1盒,十個是1袋……身邊的“十”還真不少?。。ǔ鍪?捆鉛筆)看,這是多少?為什么?
師(出示多捆成捆及多支散裝的鉛筆)想拿50支鉛筆,你準備怎么拿?
師為什么不一根一根地拿呢?
師拿62支怎么辦?如果拿100支呢?
師看來,十個十個地數(shù)還真快呀!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十個十個地數(shù)還真快呀,以后我們還會一百一百地數(shù),一千一千地數(shù)……)
(三)第三板塊:從小石子中“走出來”
“走出來”是指從實物到符號。數(shù)字符號的發(fā)明是人類的偉大創(chuàng)造,因此,這一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感受智慧的超越。
師“十”就在我們身邊,但記數(shù)時我們總不能把計數(shù)工具一直帶在身邊吧。于是,人們就設法從石子、小棒、計數(shù)器中“走了出來”,創(chuàng)造了圖形和符號。(出示數(shù)字“0、1、2、3、4、5、6、7、8、9”)瞧,阿拉伯數(shù)字就是人類偉大的創(chuàng)造。會數(shù)嗎?我們一起數(shù)一數(shù)。有了這10個數(shù)字,我們就可以組成很多很多的數(shù)啦!
師(出示數(shù)字“12”)這是多少?對,它就是12。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石子、小棒、計數(shù)器、數(shù)字都能表示12,你知道它們的“十”都在哪嗎?
師(指著數(shù)字“12”)這里的“十”在哪?這個“2”表示什么呢?
師比一比,你覺得哪一種表示方法更簡單?是呀,用符號表示更簡潔了!
(教師出示“智慧心語”:用符號表示物體的個數(shù)更方便、更簡潔。)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6C-0032-02
中小學階段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關鍵時期,目前中小學德育面臨著不少的挑戰(zhàn),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如何改進中小學德育的方式方法,增強中小學德育實效性,促進中小學生健康成長,是廣大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課題。
一、開展中小學德育的重要性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笆澜缟献铍y的事情,就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一個好人。要做一個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識、有責任,要堅持品德為先……品德的養(yǎng)成需要豐富的營養(yǎng)、肥沃的土壤,這樣才能茁壯成長?!睂χ行W生進行切實有效的德育,幫助中小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在學生的心靈中播下善良的種子,為其人生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需要培養(yǎng)大批有文化、有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公民。加強中小學生德育,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社會風貌、民族精神和國家形象,直接影響到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能否順利實現(xiàn)。重視和加強中小學生德育,有利于培養(yǎng)大批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有利于在未來中國營造良好的道德環(huán)境和文明風尚。
孩子也是家庭的希望,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是無數(shù)中國父母的共同愿望和人生追求。對中小學生進行德育,培育學生善良、誠實、勤勞、勇敢的優(yōu)良品質,培養(yǎng)其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對家庭的責任感,是實現(xiàn)家庭和睦、人生幸福、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
二、新時期中小學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傳統(tǒng)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的觀念根深蒂固,很多家長關心的是孩子的分數(shù),而不是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在此情況下,不少學校對文化課教學要求十分嚴格,而開展德育則流于形式,往往把分數(shù)和成績作為評價教師工作績效的首要標準。
第一,中小學德育與學生的生活世界相脫節(jié)。中小學德育目標過高,脫離中小學生的心智水平,過于注重知識學習,而忽視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皩W校道德教育脫離學生的生活世界,道德教育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知識傳授’的低層面。造成學校德育實效性偏低,學生在校內校外兩個樣,甚至出現(xiàn)‘5+2=0’的窘?jīng)r?!?/p>
第二,中小學德育與家庭教育相隔離,未能實現(xiàn)持續(xù)互動和相互滲透。首先,學校德育主要在課堂上開展,沒有充分延伸到學生課余家庭生活中,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道德知識未能自覺轉化為生活中的行為習慣,教師眼中的“好學生”在家里未必是個“好孩子”。其次,學校德育工作者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不夠及時、深入,教師對學生的教育與父母對孩子的管教難以形成合力,甚至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可能存在矛盾與沖突。
第三,身教重于言教,中小學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然而,有些中小學教師不重視自身師德修養(yǎng),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對學生的道德養(yǎng)成產生了嚴重負面影響。例如教師體罰或責罵學生、反復動員學生到輔導班補課、對教學工作敷衍了事等現(xiàn)象必然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不滿與厭惡,學生對教師課堂上的說教也會產生懷疑和抵觸。
第四,中小學德育與各學科的教育教學銜接不夠緊密,德育未能充分滲透在各學科教學之中,學科教育未能充分體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許多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只強調本學科的知識點,忽視對學生進行隱形德育,導致德育缺乏完整性、系統(tǒng)性、連貫性,各學科在德育方面難以形成合力。
第五,中小學德育存在方法陳舊、形式主義等問題。例如,有的教師對學生一味地進行說教或灌輸,缺乏方法創(chuàng)新;有的教師認為抓德育就是搞活動、辦板報、搞競賽?!艾F(xiàn)今中小學在開展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往往過分注重形式的多樣化和儀式的隆重,忽略了德育活動的內在價值,活動時風風火火,活動后悄無聲息,孩子們沒有在活動中獲得感悟和體會。”
三、增強中小學德育實效性的對策和思路
(一)更新觀念,明確目標?!耙匀藶楸尽?,人是根本。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實際需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白屓司哂幸欢ǖ滦?、成為特定社會的合格公民等德育目標實際上應當是全部教育的目標,而非只是那些具體德育‘工作’的目標?!薄缎W德育綱要》強調:德育的培養(yǎng)目標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初步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行為習慣;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潑開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幫助別人、為集體服務和辨別是非的能力,為使他們成為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礎。”
(二)聯(lián)系實際,面向生活。中小學德育應當密切聯(lián)系實際,面向學生生活,重視德育的實踐性。首先,中小學德育在內容選擇上要盡量減少空洞、抽象的說教,要結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面對中小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活動,例如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如何防止受到敲詐勒索或校園暴力、如何保護自身安全等。其次,中小學德育要重視中小學生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例如引導中小學生逐漸形成勤奮學習、熱愛勞動、誠實守信、勤儉節(jié)約、遵守秩序、保護環(huán)境、鍛煉身體、講究衛(wèi)生等生活習慣。再次,中小學德育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幫助學生學會日常交往中的基本禮儀,自覺遵守社會規(guī)范。最后,中小學德育還要鼓勵學生多參與校內勞動、家務勞動、社會實踐等,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體驗、領悟,鍛煉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豐富學生的社會經(jīng)驗,增強學生對他人、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以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三)教師言行一致,言傳身教。中小學教師的行為習慣、性格氣質、道德情操、思想觀念能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增強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因此抓好師資隊伍建設是關鍵。首先,教師要尊重?W生、熱愛學生、關心學生,把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其次,“學高為師,德高為范”,教師職業(yè)更強調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要注重師德修養(yǎng),以身作則,言行一致,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育學生。再次,教師要堅持學習,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專業(yè)素質。最后,建立教師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機制,制定具體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教師的職業(yè)行為,對于違反教師職業(yè)道德的行為要嚴肅處理,決不姑息。
(四)全員參與,各科滲透。“我們應該明確,在學校教育中并不存在著學科科任教師和德育教師之機械分別,教書與育人其實是一個整體,教書的過程就是一個育人的過程……應該讓學校教育的每一項教學與日?;顒佣季哂械掠饬x?!敝行W德育不是孤立的,在中小學各科教學中都應滲透德育。例如:在語文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講解中國古代詩詞、現(xiàn)代散文,引導學生熱愛中國的語言文字,增強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在數(shù)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我國數(shù)學發(fā)展的歷史、我國古今數(shù)學家作出的杰出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音樂課堂上,老師可以通過教唱愛國歌曲,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在體育課堂上,老師在傳授體育鍛煉技能、方法的同時,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頑強刻苦、敢于拼搏的意志品質。
【關鍵詞】雙主模式,任務驅動,微觀經(jīng)濟學,實踐研究
一、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提出
“主導―主體”教學系統(tǒng)設計模式,簡稱 “雙主”模式,是在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動機理論”、“先行組織者” 教學策略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提出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相結合的新型教學系統(tǒng)設計模式。
這種模式不同于國內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國家單純“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雙主模式”是在彌補了以上兩種教學模式方式的不足基礎上,又吸取了兩種方式的長處而形成的一種教學模式。此模式將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模式有機結合,避免了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單純使用一種教學設計模式而產生的教學時單方面(教師或學生)主宰教學而出現(xiàn)的“滿堂灌”或“盲目學”的現(xiàn)象,使學生能夠采用更合理的學習策略掌握學習內容和提高自學能力,優(yōu)化了教學過程。
“雙主模式”即在講授為中心的課堂上采取了“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來實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任務驅動型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新型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角度說,任務驅動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它從淺顯的實例入手,帶動理論的學習和技能操作,大大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培養(yǎng)學生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以完成一個個具體的任務為線索,教師首先把教學內容巧妙設計隱含在單個的具體任務中,讓學生以分組或獨立完成任務的方式領會學習的核心內容。任務驅動型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主導――主體結合”的“雙主模式”的教學設計原則,它避免了在以教為主和以學為主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體現(xiàn)的相互矛盾,既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在高職院校微觀經(jīng)濟學課程中實施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微觀經(jīng)濟學是人類市場經(jīng)濟知識積累的結果,是多代經(jīng)濟學家對市場經(jīng)濟運作規(guī)律不斷深化認識的總結和概括。微觀經(jīng)濟學課程作為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基礎課程,其特點主要表現(xiàn)為“四多多”:第一,理論比較抽象,教學內容中名詞、概念及術語多。在課程中因為經(jīng)濟規(guī)律屬于社會科學,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可以在實驗室內再現(xiàn),學生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jīng)驗,對于理論的理解有一定的難度。第二,曲線圖形較多且復雜。微觀經(jīng)濟理論的研究主要以定量分析為主,其理論的得出與變化,可以通過坐標圖來形象直觀的再現(xiàn),便于說明理論的存在與發(fā)展。因此,在各個模塊中涵蓋了大量的較為復雜的曲線圖形,再加上在經(jīng)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每一經(jīng)濟現(xiàn)象發(fā)展變化的因素繁多,因此,對學生來說有些問題理解起來不太容易,這就使學生望而生畏;第三,數(shù)學知識運用多。在微觀經(jīng)濟理論中,許多經(jīng)濟理論的得出,都是通過數(shù)學推導得來的,這對數(shù)學知識掌握一般且缺乏應用能力的學生來說,掌握這些知識也有一定的難度。第四,記憶性的內容和規(guī)律多,這就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無從下手,抓不住重點,進而失去學習的信心。
三、在高職院校微觀經(jīng)濟學課程中實施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教學法
基于微觀經(jīng)濟學課程自身的特點,綜合基于“雙主模式”的任務驅動型教學法的優(yōu)點,從2006年開始筆者嘗試在學院不同經(jīng)濟專業(yè)的微觀經(jīng)濟學教學中實施任務驅動型教學法,得到了學生的一致認可,收效良好。
首先,根據(jù)各個專業(yè)的教學目標和課程地位的不同,整合《微觀經(jīng)濟學》的理論體系,設置教學情境?!段⒂^經(jīng)濟學》的主要內容分為六個部分,分別是:需求供給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成本理論、市場類型與廠商行為、分配理論。根據(jù)這六個理論部分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結合經(jīng)濟生活和社會實際中的熱點焦點問題,以及各個專業(yè)的特色,設計出了諸如“豆你玩、蒜你狠”;“如何理性消費”等一系列的教學情境,并且結合各個模塊的重點難點知識,設計了教學任務供學生完成。在任務的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以下七個方面。(1)任務能否與生活和社會實際中的熱點焦點問題相結合;(2)任務能否讓學生感興趣,激發(fā)學習新知識的興趣;(3)任務能否很好地應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并引導和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的自主學習;(4)任務在完成過程中能否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協(xié)作;(5)任務能否促進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和學以致用。
其次,在創(chuàng)設好的各個不同的教學情境中,將設計好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教學任務其交給學生自己完成,例如學習需求供給模塊時,讓學生查詢“豆你玩”、“蒜你狠”、“鹽王爺”等一系列網(wǎng)絡熱詞及其背景資料,要求學生分析產生這些熱詞的原因,并找到需求供給之間的矛盾,得出結論。然后由教師對“任務”進行介紹,并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由學生展開課堂討論,要求學生明確自己的基本思路。引導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學生通過對“任務”的分析和探索,尋求完成“任務”的方法,提高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