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統(tǒng)計學路徑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職;統(tǒng)計課;形成性評價;路徑
一、形成性評價的歷史沿革及概念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evaluation)是相對于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價(summative evaluation)而言的,其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1967年,美國教育評價專家斯克里文在其著作《評價方法論》中首先提出了形成性評價的概念,之后,布盧姆等人將該理論豐富和發(fā)展,使其最終成為現代教育評價的核心內容。直至今日,西方國家在形成性評價的理論和實踐兩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國對形成性評價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雖然目前國內在此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高職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還較欠缺,尤其是在高職專業(yè)基礎課的教學中的研究甚少。
所謂形成性評價,是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tài)度、策略等方面的發(fā)展做出的評價,是基于對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持續(xù)觀察、記錄、反思而做出的發(fā)展性評價。其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有效調控自己的學習過程,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培養(yǎng)合作精神。形成性評價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評價轉變?yōu)樵u價的主體和積極參與者。布盧姆認為,形成性評價不僅是改進教學工作、提高學習效果、形成適合于教育對象的重要教學手段,還是促進學生智能發(fā)展、充分發(fā)掘學生學習潛力的重要手段。
二、高職傳統(tǒng)統(tǒng)計課教學評價方式的不足
教學評價是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既是教師獲取教學反饋信息、改進教學管理、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又是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統(tǒng)計作為高職財經類專業(yè)必修的一門課程,在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評價主要以考查學生掌握的知識為主,忽視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應用能力,基本是一考定成績,評價項目的設計不能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沒有針對性,重點不突出;(2)缺乏改進和激勵的功能,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過分重視教學內容的完成而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和互動,對學生每個階段的不足和進步缺乏了解和激勵措施;(3)評價手段單一,教師主要通過期末考試來評定學生的成績,很少進行課堂測驗、小組討論、市場調查等實踐教學活動;(4)缺乏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評價,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感、學習態(tài)度、學習策略等進行具體的評價與指導。
三、形成性評價在統(tǒng)計課中的應用路徑分析
1.對課程進行精心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的質量決定了課程教學完成的質量,統(tǒng)計課的教學內容一般包括統(tǒng)計工作、靜態(tài)分析、動態(tài)分析、指數分析、回歸分析和統(tǒng)計法規(guī)等幾方面。在進行整門課的教學設計時,應從兩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考慮到,面對高職學生,大多數學生的數學基礎比較薄弱,對一些數學計算和公式的學習很吃力,這時,就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要清楚針對不同專業(yè)特點的學生,他們已經了解了什么?我們還應教會他們什么?如何教?等問題。原教育部部長周濟曾說職業(yè)教育就是就業(yè)教育,職業(yè)教育本身是為職業(yè)行業(yè)服務的。因此,教學內容一定要聯系學生將來的生活和工作的實際需求,培養(yǎng)他們深入學習和不斷思考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意識,促進其全面發(fā)展。二是要精心組織每一堂課,具體而言,可以從五個方面展開:(1)課前,根據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提出1~2個統(tǒng)計問題,要求學生結合身邊的生活和經濟現象進行思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并圍繞學生的困難展開教學;(2)針對提出的問題分小組討論,由組長記錄小組討論情況及每一個同學的具體表現;(3)老師觀察各小組的討論情況,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適當的幫助;(4)各小組選派代表陳述成果,在全班進行討論,師生參與互動;(5)進行課堂教學,對難點和疑點進行講解,從而完成教學目標。
2.合理制定評價標準
由于職業(yè)教育的特殊性,在教育中更加強調受教育者的積極性,其主體地位凸顯,在教學中也就更加注重受教育者能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老師作為形成性評價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首先要對任課老師進行全面培訓,然后由任課老師主導,帶領學生共同制定評價標準,讓學生充分了解評價標準的內涵及自己的水平,評價方案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教學目標、培養(yǎng)目標的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尤其強調在小組學習中的合作精神和個人表現。統(tǒng)計課的教學一般分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部分,理論方面的評價項目主要包括提問、課堂表現、課堂討論、個人陳述、個人項目、小組項目、學習報告、單元測試等;實踐教學方面主要包括市場調查、參與問卷設計與發(fā)放、PPT制作、小組匯報等內容。
3.分小組教學,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實行組長負責制
現在高職院校班級人數普遍較多,一般大概在60人左右,為了更好地實施形成性評價,應在開學的第一堂課,把全班學生分為4~5個小組,實行組長負責制,每個學生建立自己的學習成長檔案,內容包括:姓名、愛好、學習情況記錄(出勤、聽課、參與市場調查情況、上課發(fā)言的情況、在小組中的表現等),互評與自評相結合。每次課結束后,任課老師要檢查記錄檔案,并針對每個學生情況寫出指導性評語,既要指出優(yōu)點,又要指出缺點,提出改進的方法,最后還要簽字確認。通過這種方式,老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進步與不足,收到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在老師的指導和同學的幫助下,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明確應該努力的方向,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形成性評價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形成性評價的過程中,為了真正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作用,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評價方案及評價標準應盡量簡單易操作,方便實施,教師要向學生解釋清楚評價的要求、方法、評判的標準和內容,讓學生完全明白實施形成性評價的實際意義并能進行熟練的操作。(2)評價要與統(tǒng)計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符合教學需要,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不能因為評價而評價或以評價為目標進行教學,同時要簡化評價程序,避免占用過多的教學時間。(3)避免評價結果的誤用與偏見,使形成性評價成為一種積極有效的激勵手段,同時評價結果要以有建設性的方式反饋給被評價者,促使其最大限度地接受評價。(4)合理地利用評價信息進行教學改進與決策,充分發(fā)揮形成性評價的監(jiān)督作用,師生需要定期進行反饋與交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策略。(5)在形成性評價中,老師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實施形成性評價最大的問題是老師是否有恒心、有毅力堅持做下去,這也需要學校出臺一定的保障與激勵措施。
在教學中如何運用好形成性評價,并以此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是高職統(tǒng)計教學中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適度地運用形成性評價,使教學與評價緊密相連,對于提高高職統(tǒng)計教學質量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學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4289(2012)12-0058-04
自從上世紀初H.Seley提出應激的概念以來,關于應激與身心健康的關系就成為心理學的研究重點。特別是Lazarus和Folkman的應激—應對理論[1]提出之后,相關的研究呈現爆發(fā)式的增長。在生活、學習中遭遇的各項生活事件被認為是中學生最主要的應激源?,F有研究發(fā)現:中學生生活事件的發(fā)生頻率和影響與高中生的焦慮、抑郁[2]等問題情緒,以及網絡成癮[3]、自殺[4]等問題行為有非常明顯的關系。與此同時,應對方式也被研究者所關注。不過,對于應對方式的作用機制卻莫衷一是:現有的大部分研究、模型將它作為生活事件與應對方式之間的中介變量或調節(jié)變量[1],也有研究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自變量[5],部分研究已經開始挑戰(zhàn)應對方式的調節(jié)變量的地位[6]。因此,應對方式真正的作用機理還有待考察。
本研究深入考察了高中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學業(yè)成就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的關系,并考察了應對方式在作用過程中的真正機制。
一、研究方法
(一)對象
在湖北省兩所普通高中分別隨機抽取高一、高二年級各一個班,共有學生258人填寫相關量表。經整理得到有效數據241份,有效率93.4%。其中男生191人,女生50人;高一120人,高二121人??ǚ椒治鼋Y果顯示,不同年級的性別構成不存在明顯差異(χ2=0.081,P=0.450)。
(二)測評工具
1.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
劉賢臣編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7],由27個項目構成,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壓力、受懲罰、喪失、健康適應和其他六個因子。在實際分析中多采用事件發(fā)生頻率和總應激量兩個指標。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用于青少年尤其是中學生和大學生生活事件發(fā)生頻率和應激強度的評定。在這次測試中采用“三個月”的時間限度。
2.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陳樹林編制的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CSS)[8],該量表由36個項目構成,分為“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兩個分量表,前者包括問題解決、尋求社會支持、積極地合理化的解釋三個因子;后者包括忍耐、逃避、發(fā)泄情緒、幻想/否認四個因子。該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被廣泛地應用于中學生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
3.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王極盛編制的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9]由60個項目構成,包括強迫、偏執(zhí)、敵對、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學習壓力、適應不良、情緒波動和心理不平衡十個因子,采用五級李克特量表評分。該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中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以測試之后最近一次統(tǒng)一考試的成績?yōu)閷W業(yè)成就指標,在班級內部將學生按考試成績劃分為兩類:高于平均分為優(yōu)秀組,低于平均分為一般組??ǚ椒治鲲@示:不同學業(yè)成就組的性別構成不存在明顯差異(χ2=0.730,P=0.244)。
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整個過程避開考試,在半個月之內實測完畢。收集到的數據錄入SPSS16.0進行基礎統(tǒng)計,并使用AMOS17.0進行路徑分析。
二、結果
(一)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測試結果
如表1所示:青少年生活事件六個因子均分最高的是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兩項,對高中生造成了中度以上的影響。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高中生在該量表上的得分僅在事件發(fā)生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得分顯著高于女生[(15.21±4.90)vs.(13.56±5.23);t=2.096,P=0.037],其他因子的差異并沒有達到顯著水平。不同學業(yè)成就的高中生僅在發(fā)生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優(yōu)秀組更少遭遇生活事件[(14.07±4.53)vs.(15.66±5.33);t=-2.491,P=0.013]。
(二)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測量結果
應對方式的七個因子和兩個分量表的得分如表2所示。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不同性別的應對方式在尋求社會支持、否認/幻想兩個因子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更少尋求社會支持[(16.71±4.49)vs.(18.66±5.21);t=-2.639,P=0.009],更多使用幻想/否認[(9.94±3.22)vs.(8.48±2.30);t=2.962,P=0.003]和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36.12±7.28)vs.(33.78±5.96);t=2.090,P=0.038]。不同學業(yè)成就的高中生在應對方式上的差異并未達到顯著水平。
(三)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測量結果
測量結果如表3所示。高中生在這十個因子中得分最高的三個為學習壓力、焦慮和情緒波動。獨立樣本t檢驗的結果顯示:男生僅在強迫癥狀上的得分高于女生[(2.34±0.58)vs.(2.11±0.62);t=2.489,P=0.013]。優(yōu)秀組在焦慮因子上的得分高于一般組[(2.62±0.84)vs.(2.37±0.73);t=2.490,P=0.013],但在適應不良因子上的得分較低[(2.17±0.59)vs.(2.36±0.59);t=-2.452,P=0.015]。
(四)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統(tǒng)計
使用皮爾遜積差相關檢驗發(fā)生頻率、總應激量、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和MMHI-60之間的相關水平,結果如表4所示。除指向問題的應對方式外,其余四個指標之間的相關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討論
(一)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高中生所遭遇的生活事件主要表現在學習壓力和人際關系兩個方面,性別差異主要存在于發(fā)生頻率上:男生會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這與之前的研究結果類似[2]。同時,學業(yè)成就的一般組比優(yōu)秀組更頻繁地遭遇各種生活事件。這暗示著一般組的學生遇到了更多的事情,這讓他們難以將精力集中在學習上。但是,很難說明這種關系的性質和方向。
調查結果表明,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和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非常顯著,其中對心理健康有顯著預測作用的只有指向情緒的應對方式,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類似[5][10]。這說明,幫助高中生以正確方式面對自己所遇到的問題,是心理健康教育當中非常迫切的一個組成部分。
(二)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
為了了解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具體作用,研究中使用AMOS17.0,采用最大似然估計法對數據進行了路徑分析。經過檢驗,所有變量都符合路徑分析的正態(tài)性要求。在設置路徑時,我們采取了兩種思路分別擬合,第一種思路是將應對方式作為生活事件影響心理健康水平的調節(jié)變量,第二種思路是將應對方式作為獨立的自變量,和生活事件一起作用于心理健康水平。在設置路徑時,依據先前的分析結果將性別和學業(yè)成就之間的協(xié)方差固定為0。
按照第一種思路得到的路徑模型如圖1所示。該模型的各項路徑系數均達到顯著水平,整個模型對MMHI-60總均分的解釋度達到了52%。各項擬合指標如表5所示,只有RMR和PGFI不達標,但從總體看來,擬合效果比較理想。
按照第二種思路得到的路徑模型如圖2所示。該模型的各項路徑系數也都達到了顯著水平。各項擬合指標如表6所示,相對于第一個模型,雖然對MMHI-60總均分的解釋度沒有明顯的提升,但該模型的χ2、RMR、RMSEA、NFI、CFI均有所改善,因為增加了兩個協(xié)方差的相關,簡約擬合度指標PNFI和PGFI都出現了下降,說明該模型比第一個模型更復雜。從總體上來看,這個模型擬合效果更加理想。
路徑分析是為了建立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方式模型,進一步明確應對方式該模型中的角色。一些研究、模型當中將應對方式作為中介變量[11],實際上是混淆了中介變量和調節(jié)變量這兩個概念[12]。在路徑分析的過程當中,對比考察了應對方式分別作為調節(jié)變量和獨立自變量時的路徑圖,結果顯示:將應對方式作為獨立自變量時,路徑圖的擬合效果更加理想。也就是說,在平時的研究中,應對方式應該作為一個獨立的自變量進行考慮。
四、結論
這項研究再一次驗證了高中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影響,還進一步證明應對方式并非是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調節(jié)變量,而是一個獨立的自變量。目前,在絕大部分理論模型里,應對方式都被作為中介變量來對待。為此,積累更多的證據來支持應對方式作為自變量,或者是在已有的知識上對理論模型進行相應的修改,是接下來的研究重點。
參考文獻:
[1]Sharon M. Coping and Social Support. In Irving B. W.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J].Hoboken, NJ: Wiley.2003,(9):51-74.
[2]馬偉娜,徐華.中學生生活事件、自我效能與焦慮抑郁情緒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3):303-305.
[3]周麗華.青少年網絡成癮與應對方式及生活事件關系[J].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9,(11):1372-1373.
[4]喻彥,彭寧寧.上海市高中生自殺態(tài)度及自殺意念水平研究[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2,(1):38-40.
[5]何曉燕,趙國秋,曹日芳等.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2010,(10):745-748.
[6]Andrews G. Tennant C., Hewson D. M. Life Event Stress,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Risk of Psychological Impairment[J]. Journal of Nervous and Mental Disease, 1978, (5):307-316.
[7]劉賢臣,劉連啟,楊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7,(1):34-36.
[8]陳樹林,鄭全全,潘建男等.中學生應對方式量表的初步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4):211-214.
[9]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4):15-21.
[10]I Seiffge-Krenke. Causal Links Between Stressful Events, Coping Style, and Adolescent Symptomatology[J].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000,(6):675-691.
[11]Ralf S. & Ute S. Stressful Life Events. In Irving B. W.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J].Hoboken, NJ: Wiley.2003,(9):27-49.
【關鍵詞】 臨床路徑 全髖關節(jié)置換 護理
臨床路徑在美、歐以及部分亞洲國家已得到廣泛推廣,它在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患者住院費用、減少資源浪費、提高服務質量和減少并發(fā)癥等方面展現出卓越的特征[1]。它的功能是用圖標的形式提供時間和有效的照顧,使診療、護理有序,減少漏項,提高質量。能指導護士有預見性、主動地開展工作,使患者明確護理目標,自覺參與疾病護理過程,以最經濟的方式取得最佳的治療效果[2]。我科對40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實施臨床路徑,取得較好效果,現將研究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80例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選擇標準:(1)均行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2)年齡≥40歲;(3)無合并其它疾病;(4)麻醉、手術過程順利。采用隨機數字表方式將患者分為兩組:實驗組患者4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齡42~80歲,平均年齡63.7歲;小學文化10例,中學文化22例,大專以上文化8例。對照組男32例,女8例;年齡50~76歲,平均年齡59.9歲;小學文化8例,中學文化25例,大專以上文化7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方面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健康教育方式進行健康宣教,由責任護士在患者入院時進行入院宣教,出院時進行出院指導,其余時間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檢查前注意事項、手術前后注意事項等方面的健康宣教。
1.2.2 實驗組
1.2.2.1 制定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健康教育路徑:科室成立由主管醫(yī)生、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組成的健康教育小組,進行臨床路徑知識培訓,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征詢專家意見、參考已開展臨床路徑病種所制定臨床路徑表,制定出我科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臨床教育路徑表。路徑表內容包括健康教育時間、健康教育內容、效果評價及執(zhí)行者等。具體臨床路徑見表1。
1.2.2.2 實施方法 責任組長或責任護士每天根據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臨床教育路徑表的內容,反復進行評估、教育、評價,直至達到最終目標。護士長定期檢查患者健康知識掌握程度?;颊叱鲈呵?,責任組長對各項內容進行總體評價,未完成的計劃需及時完成。在患者出院時對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情況及滿意度進行調查。
1.3 臨床路徑評價指標:(1)住院天數:天數以住院第1天至出院日計算;(2)醫(yī)療費用:住院期間除餐費以外的所有醫(yī)療費用(均使用同一類型的耗材及抗生素);(3)健康教育掌握程度:包括疾病診斷、發(fā)病原因、手術名稱、用藥、手術前后注意事項、功能鍛煉方法及出院指導7個問題。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表,出院前對患者進行書面測試,每個問題設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三種答案,分別計3分、2分、1分,最高60分,得分越高,說明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好。(4)滿意度調查:采用自制的患者滿意度調查問卷表進行問卷調查,≥90分為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表1、表2)
表1 兩組患者住院天數與醫(yī)療費用的比較(x-±s)
3 討論
臨床路徑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波士頓的新英格蘭醫(yī)療中心第一次成功地將工業(yè)企業(yè)中關鍵路徑分析應用于健康照顧系統(tǒng),稱為臨床路徑[3]。我國自1996年由袁劍云博士介紹到中國內地[4]。我科應用臨床路徑對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目的是尋求一種最佳的疾病健康教育模式,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臨床路徑有嚴格的工作程序和準確的時間要求,將各項治療護理細化到每一天,使患者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多項檢查、治療和護理,杜絕了因各種原因推遲手術而延長住院時間,有效降低住院費用,縮短了住院時問,加快病床周轉率,節(jié)約了醫(yī)療資源,提高了醫(y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費用比較,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臨床路徑要求責任護士變被動護理為主動護理,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進行教育指導和衛(wèi)生指導,告知患者治療、護理康復計劃,使患者能主動參與到護理計劃中來,預先知道要接受的治療、護理,事先了解有關疾病的相關問題、自己如何與醫(yī)務人員配合。使護士不再是單純地幫患者做,而是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治療、護理活動,使患者對手術注意事項、配合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數,配合默契,使手術順利,術程縮短,有效地減輕了患者的焦慮和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了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的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滿意度相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4 結論
綜上所述,臨床護理路徑一方面增加了護理人員工作責任心,使護理工作更加標準化和程序化,避免了護理項目的遺漏。另一方面使護理人員能夠全面、準確的觀察病情,盡早發(fā)現患者病情變化,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避免由于個人水平、能力不同而造成遺漏和疏忽。同時可以訓練新的醫(yī)護人員在短期內掌握醫(yī)護規(guī)范和診療流程,提高工作自主性、自律性,有利于護理工作較好完成,提高了工作效率,確保了護理質量。臨床路徑應用于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的護理,能夠縮短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住院費用,提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及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它是科學可行的護理管理模式,在臨床實踐中具有實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
參 考 文 獻
[1]孫玲紅,孫琦,龔有紅,等.我國臨床護理路徑的研究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8,8(3):51—53.
[2]蘇秀寧,王小寧.臨床護理路徑在骨科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7):30—31.
樂山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四川樂山 614100
[摘要] 目的 探討臨床護理路徑在顱腦出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90例腦出血患者,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護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臨床護理,對比并發(fā)癥、住院時間等各項臨床指標。結果 在本次護理中護理組患者滿意度達到100%、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23%、住院時間為(10.05±2.14)d、住院費用為(4109±82)元,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1%、住院時間為(14.45±3.4)d、住院費用(5946±91)元,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P<0.05)。結論 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明顯改善腦出血護理效果,提升各項護理指標,值得推廣應用。
[
關鍵詞 ] 腦出血;臨床護理路徑;護理效果;人性化
[中圖分類號] R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5(a)-0059-03
臨床護理路徑是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明的一種新型護理管理模式,該護理管理模式主要是在時間需求下設置的診斷護理模式,可以有效改善診治護理標準流程,對我國護理進程的發(fā)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臨床護理路徑通過以患者為主體的護理目標,最大限度滿足患者各項護理需求,從根本上提升了各項指標控制狀況,提升了患者康復效果,已經在臨床中開始廣泛推廣應用。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腦出血患者90例,對患者進行MRI或頭顱CT檢查,經檢查后確診患者均符合國家腦出血診斷標準[6]。將患者隨機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均為4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1例,患者年齡38~71歲,平均年齡(62.4±11.3)歲,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1.2±10.8)分。護理組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19例,患者年齡34~75歲,平均年齡(62.3±10.6)歲,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為(20.5±10.6)分。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臨床癥狀等方面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可以進行對比。
1.2 排除標準
選取患者在入院過程中不存在嚴重心、肺功能等嚴重并發(fā)癥且均符合腦出血指征狀況。本次選取患者中排除存在意識障礙及嚴重器質性疾病。
2 護理方法
2.1 護理操作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護理,依照患者癥狀制定合理護理計劃。對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進行疏導,指導正確作息。在基礎護理上對患者進行功能康復指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升護理質量[2]。護理組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的過程中主要具體操作如下。
制定臨床護理路徑:選取專業(yè)護理人員組成臨床護理小組,小組成員主要包括責任護士、科室主任、護士長、主管醫(yī)師等。由臨床護理小組依照常規(guī)臨床護理內容及腦出血基本護理方式制定臨床護理計劃,參考主治醫(yī)師意見,對患者治療中的護理程序、診療操作、功能鍛煉等內容進行明確,制定路徑表格。護理人員之間共同使用路徑表,對腦出血的各項護理操作進行明確,保證依照路徑表完成各項護理工作。護理操作中要組織臨床護理小組進行護理學習,不斷提升護理技能,糾正護理問題。
實施臨床護理路徑:①在實施臨床護理的過程中,要由當班護士、主管意識對患者進行評估,建立評估標準,形成完善的評估體系。醫(yī)護人員要積極與患者進行交流,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確?;颊吣軌蚍e極配合醫(yī)護人員的護理操作,提升護理依從性。醫(yī)護人員要對患者及患者家屬進行入院講解,對臨床護理途徑的各項內容進行解釋,在患者及患者家屬同意且簽署同意書后方可以執(zhí)行。②在實施臨床護理的過程中,要由分管護士對其進行跟隨護理,依照患者需求對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調整,對路徑指標進行反復評價、教育、評估,形成完善的護理體系。要由責任護士對各項內容進行執(zhí)行,執(zhí)行完成后的項目要標出,確保在后續(xù)的交接班過程中責任護士能夠了解各項執(zhí)行狀況,及時進行評估。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①并發(fā)癥狀況:該急癥評估的過程中要依照肺部狀況進行評估,對啰音及肺葉影像學檢查標準進行明確,判斷應激性潰瘍出血及嘔吐狀況。當嘔吐出為咖啡樣是可以流出血性胃內容物,大便潛血為(+++)且泌尿系統(tǒng)培養(yǎng)呈現陽性及尿路刺激。在診斷的該過程中,醫(yī)護人員要對護理狀況進行評估,觀察結果是否達到診斷標準,及時對護理計劃進行補充及糾正;②??企w征及陽性資料:對護理內容及體檢內容進行觀察,包括飲水嗆咳、失語、皮膚狀況、失禁、既往史等狀況進行評估;③對患者滿意度、醫(yī)藥費、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進行統(tǒng)計④在患者第三周狀況進行康復評價,觀察康復效果及指標狀況。
2.2 評價標準
對各項護理滿意度進行評價(采用本院自制量表,60分以下不滿意、60~80分為一般滿意、8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將平均住院費用進行統(tǒng)計。對并發(fā)率指標進行觀察,平均住院時間[3]。
2.3 統(tǒng)計學處理
通過spss 15.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各項資料進行對比,組間差異分析是采取t檢驗,使用(x±s)進行計量數據表示。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在本次治療的過程中護理組患者的住院時間均值為(10.5±2.1)d,住院費用平均(4109±82)元,均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P<0.05,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具體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費用對比(x±s)
護理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率僅為9.23%,滿意度達100%,同對照組的對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滿意度對比分析
4 討論
4.1 臨床護理路徑分析
臨床護理路徑在護理的過程中將患者作為護理的中心,一切以患者為主,有效提升了各項護理操作的護理效益。在該過程中護理時,臨床護理路徑圖標可以增強對患者入院到出院的各項照顧質量,提升基礎護理及醫(yī)療標準的有效性,從根本上提升了患者護理依從性及醫(yī)護人員治療質量。該護理操作綜合了醫(yī)療、護理及各項專業(yè)人員,建立了高素質、高水平的護理管理隊伍,從根本上提升了溝通及協(xié)調效果,完善各項醫(yī)療護理標準,是我國醫(yī)療進程中的重要操作。臨床護理路徑改善了傳統(tǒng)護理操作中無法對各項指標進行控制的護理缺陷,逆轉了護士只能被動依照醫(yī)師安排進行合理的操作,完成了對患者的全面護理。臨床護理路徑實施過程中通過護理人員進行主動計劃控制,有針對性、有計劃性、有預見性完成護理指導及護理工作。該種護理方式能夠全方位調動護理人員護理積極性,提升人員護理責任意識,最大限度提升了護理業(yè)務水平[4]。
隨著當前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升和生活方式的逐漸轉變,腦出血的控制已經得到了明顯控制。腦出血發(fā)病急促,病情較重,非常容易致殘,對患者身體健康具有非常嚴重的損害。在臨床中只通過醫(yī)學治療雖然能夠改善臨床指標,但無法對各項并發(fā)癥進行控制,對康復效果的制約較為嚴重。相關資料顯示: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可以有效改善腦出血護理質量,降低腦出血的醫(yī)療費用,縮短患者住院天數,是依照高效益的服務模式。在本次護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發(fā)現依據每天護理標準計劃,對各項護理內容進行深入拓展,可以從根本上提升患者護理效果。依據腦出血狀況,為特殊患者制定針對性護理模式,這種護理方法及醫(yī)療標準對患者康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對患者各項指標進行觀察,依照患者臨床指征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從根本上改善了患者的各項指標。在本次護理的過程中,護理組患者滿意度達到100%、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9.23%、住院時間為(10.5±2.1)d、住院費用為(4109±82)元,對照組患者滿意度僅為84%、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1%、住院時間為(14.45±3.4)d、住院費用為(5946±91)元。護理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兩組患者差異P<0.05,存在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
4.2 臨床護理路徑中的體會
我國臨床護理路徑起步較晚,但主體發(fā)展進程較快,已經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應用效果。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臨床護理路徑仍然存在許多問題,例如管理操作不完善、人員護理技術水平低下等。因此,在后續(xù)的臨床護理過程中,我們應當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4.2.1 提升醫(yī)護人員職業(yè)素質及技能 醫(yī)護人員作為臨床護理的基礎,其職業(yè)素質及技能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對患者護理效果的好壞,已經成為提升患者護理的重中之重。當前我國醫(yī)護人員職業(yè)素質及技能低下現象多發(fā),嚴重抑制了腦血管的各項治療效果。因此,建立專業(yè)醫(yī)護小組后,醫(yī)院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全方位臨床護理路徑教育。醫(yī)院要全面貫徹人性化護理指標,提升護理人員對腦出血護理的認識,增強醫(yī)護人員責任感,確保人員能夠積極投入到腦出血護理中,提升護理質量。醫(yī)院要對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操作指導及教育,依照臨床護理操作要求對護理人員進行考核,嚴禁未達標人員參與到腦出血護理工作中[5]。
4.2.2 要對醫(yī)護人員日常管理進行加強 醫(yī)院要對日常管理操作進行明確,要對各項臨床護理路徑監(jiān)督進行加強,確保醫(yī)護人員能夠嚴格依照臨床護理路徑要求實施護理操作。醫(yī)院要對管理中的各項問題及時進行分析和反思,對由于管理不當導致的臨床護理問題及時進行糾正,不斷完善臨床護理路徑管理,修正臨床護理路徑管理操作[7]。護理人員要建立明確的交接班責任制,對交接班中的各項工作進行明確,從根本上提升護理人員對腦出血癥狀的了解程度,降低腦出血并發(fā)癥的風險。傳統(tǒng)臨床護理路徑實施的過程中由于交接不當導致的護理失誤現象數不勝數,但是在本次護理的過程中,我們加強了交接班責任建設,提升了交接班中各項指標的交接質量,沒有出現任何一例交接失誤現象,護理質量明顯提升。
4.2.3 提升人性化服務的開展效果 在本次護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堅持以人性化服務為基礎,在人性化服務層次上對各項護理操作進行拓展,從根本上改善了腦出血的護理質量。在本次護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以患者為中心,對患者權益進行維護,有效提升了患者護理的滿意度,降低了治療的經濟費用。在護理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醫(yī)患之間關系,患者治療依從性大幅上升。醫(yī)護人員積極對患者進行腦出血知識教育,對腦出血并發(fā)癥預防操作進行講解,患者對腦出血急癥的認識得到非常明顯的提升。除此之外,人性化服務的過程中,醫(yī)護人員還鼓勵患者家屬參與到日常護理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患者護理的各項質量,大大減少了醫(yī)患之間的醫(yī)療糾紛。
[
參考文獻]
[1] 宋珍玉.分級護理方法在神經外科腦出血患者中應用的效果[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24):48.
[2] 王小玲, 武愛萍, 陶莉. 在腦出血患者治療中應用臨床護理路徑的價值研究[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8(20):143-144.
[3] 王金蘭, 陳玉霞, 彭紅霞. 臨床護理路徑在腦出血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7): 13-14.
[4] 劉曉霞, 李成英. 臨床護理路徑用于微創(chuàng)顱內血腫碎吸術救治腦出血腦疝的效果觀察[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6(22): 29-31.
[5] 蔣滿娥.78例老年腦出血并發(fā)癥的護理體會[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2, (12):35-36.
[6] 成人自發(fā)性腦出血診斷標準,CN-WS[S].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station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
【Abstract】 AIM: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oping styl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stationed in high altitude areas. METHODS: By randomized group sampling method, 490 military personnel in high altitude area were assessed with 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Life Event Scale and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 RESULTS: Positive coping styles were influenced by EPQE and perceived stress from work and environment, and negative coping styles were influenced by EPQN and perceived stress from interrelationship and adaptive events. The results from pathway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erceived stress could affect coping styles directly and indirectly, and its indirect affection through personality traits was more obvious. CONCLUSION: Coping style is affected by the differences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personality and the latter has greater indirect effect on the coping styles.
【Keywords】 perceived stress; personality traits; coping styles; military personnel; crosssectional studies
【摘要】 目的: 探討高原軍人主觀應激、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 方法: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選擇駐西藏某部隊官兵490名,應用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生活事件量表和艾森克個性問卷進行調查. 結果: 人格的內外向維度和來自工作環(huán)境的主觀應激對高原軍人的積極應對方式影響較大,人格的神經質維度、來自適應和人際事件的主觀應激對消極應對方式的影響較大;路徑分析表明高原軍人的主觀應激可直接或間接作用于應對方式,但通過人格特征的中介再間接作用于應對方式的作用更強. 結論: 高原軍人的主觀應激和人格特征對其應對方式均有一定影響,其中人格特征對應對方式的間接影響更大.
【關鍵詞】 主觀應激;人格特征;應對方式;軍事人員;橫斷面研究
0引言
應對方式可以理解為人們?yōu)閷Ω秲韧猸h(huán)境要求及其有關情緒困擾而采用的方法、手段或策略,有時又可稱作應對策略或應對機制[1],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2]. 個體的應對方式與人格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個體對應激情境的主觀評價會對其情緒的穩(wěn)定以及應對方式產生較大影響[3]. 面對應激事件時,個體對事件性質和強度的評價被稱為主觀應激. 主觀應激是個體應對過程的起點,存在著個體差異[1]. 應激的認知現象學相互作用模型認為,思維或認知是決定應激反應的主要中介和直接動因,將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個體最后的應對方式和反應結果[1]. 高原地區(qū)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氣候條件、部隊特殊的作業(yè)特點等均會對駐守的軍人心理上造成一定的影響,甚至引起應激反應. 那么,高原的軍人的主觀應激、人格特征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如何?各因素之間怎樣相互作用?了解這些問題有助于認識高原軍人的應對方式相關因素和變化規(guī)律,通過改變他們的應對方式,提高他們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維護心身健康.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將駐西藏某兩個部隊以連為單位依次編號,然后隨機抽取其中8個連的在編官兵共490人作為被試對象. 于2004年7~8月間進行現場調查,調查后共獲有效問卷485份,有效率為98.98%. 平均年齡(21.3±3.0)歲,均為男性;平均入伍時間(2.62±2.77) a;平均駐藏時間(2.63±3.11) a;獨生子女117人,非獨生子女368人;漢族442人,少數民族43人;未婚441人,已婚39人,離婚及喪偶5人;初中231人,高中或中專223人,大學28人,小學3人;義務兵337人,士官118人,干部30人.
1.2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 包括: ① 簡易應對方式問卷[4],共20個條目,采用0~3的4級評分,包括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因子,統(tǒng)計每個因子所屬條目的平均分. ② 生活事件量表[4],結合高原軍人的特點編制而成. 包括26個條目,這些條目涉及的生活事件因素主要有是適應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突發(fā)事件、工作環(huán)境和前途問題. 每個條目評價從沒有影響到嚴重影響,采用0~4的5級評分. 此調查表采用內部一致性分析和因素分析檢驗信度和效度. 根據已有研究結論[4]和高原軍人的具體特點,經因素分析結果提取5個因子(適應因子、人際因子、突發(fā)事件因子、工作環(huán)境因子、前途因子),與量表編制的構想是一致的. 解釋的方差為53.08%,KMO統(tǒng)計量為0.90,Bartlett球形檢驗P
調查的質量控制: 在實施調查之前,有經驗豐富的心理學專家做現場動員以增加高原軍人的合作程度,保證問卷填寫的有效性. 然后由被調查者按調查表中的內容逐條如實回答.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據全部輸入電腦,用Foxpro6.0建立數據庫,用SPSS 11.5軟件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和路徑分析.
2結果
2.1高原軍人主觀應激、人格特征對應對方式影響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分別以高原軍人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方式兩因子的得分為因變量,以高原軍人主觀應激的五個因子和人格特征的兩個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進出回歸方程變量的檢驗水準分別為0.05和0.1,進入以積極應對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的因素有人格的內外向維度和工作環(huán)境因子;進入以消極應對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的因素有人格的神經質維度、適應因子和人際因子(表1).表1高原軍人主觀應激、人格特征對應對方式影響的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略)
2.2高原軍人主觀應激、人格特征對應對方式影響的路徑分析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的基礎上,采用路徑分析,建立應對方式影響因素之間的路徑圖,高原軍人的主觀應激可直接作用于應對方式,來自工作和環(huán)境的主觀應激可直接作用于積極應對行為,來自人際和適應事件的主觀應激可直接作用于消極應對行為. 主觀應激通過人格的內外向和情緒的穩(wěn)定性的中介再間接作用于應對方式的作用更強. 在所有路徑中,來自適應事件的主觀應激通過人格的神經質維度作用于消極應對的作用最強(圖1).
3討論
Blanchet等[6]的研究表明:在高原生活的個體生理的不適應行為與其抑郁和負性評價相關,說明潛在的抑郁狀態(tài)和負性認知評價可引起適應缺陷. 本研究結果表明高原軍人的主觀應激可直接作用于應對方式,這支持“對事件的認知評價,在生活事件與應對行為之間可起到決定作用”這一理論[1]. 在整個應對過程中,認知評價系統(tǒng)的作用不可忽視. 已有的證據表明,個體通過對應激事件的主觀認知評價來決定采取什么樣的應對行為,從而影響個體應對風格的形成,個體對負性事件的不良認知越強越容易出現被動的應對行為[3]. 陳樹林等[7]研究應激原、認知評價與抑郁的關系時發(fā)現應激在抑郁障礙的發(fā)生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認知心理因素是抑郁障礙發(fā)生的最直接原因,應激原要通過認知因素起作用,它對抑郁障礙的直接作用很小. 因此,改變對應激的認知評價可以影響應對方式,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
NoelJorand等[2-6]對高原居住者的研究發(fā)現人格特征對狀態(tài)焦慮反應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 本文結果表明主觀應激通過人格的內外向和情緒穩(wěn)定性的中介再間接作用于應對方式的作用更強. 因此可以說,高原軍人的應對行為,尤其是消極應對行為,主要受人格特質的影響. 高原軍人面對各種應激性情境時,情緒越不穩(wěn)定的個體采取的消極應對行為越多,性格較外向的個體采取的積極應對行為越多. 這充分說明了個性特征對應對方式的重要影響.
在本研究中,對高原軍人造成主觀應激的五個因子中,來自工作環(huán)境的主觀應激對積極應對方式較強,來自適應和人際的主觀應激對消極應對方式的作用較強,而來自突發(fā)事件和前途問題的主觀應激對高原軍人的應對行為沒有直接的影響. 來自人際事件的主觀應激既可通過人格的內外向維度間接作用于積極的應對行為,又可通過人格的神經質維度間接作用于消極的應對行為. 這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適應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和集體生活,對高原軍人的應激能力提出較高要求. 由于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和缺乏成熟的應對風格,高原軍人遭遇挫折時,容易采用消極被動的應對方式來應對與戰(zhàn)友和上級領導之間的矛盾和沖突. 對于高原軍人而言,如何正確看待與戰(zhàn)友和領導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到個體的應對風格和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Lazarus R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Psychosom Med, 1993,55:234-247.
[2] NoelJorand MC, Joulia F, Braggard D. Personality factors, stoicism and motivation in subjects under hypoxic stress in extreme environments[J]. Aviat Space Environ Med, 2001, 72(4): 391.
[3] 李育輝,張建新. 中學生人格特質、主觀應激與應對風格之間的關系[J].心理學報,2004,36(1):71-77.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 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 北京: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社,1999: 124-126, 101-103.
[5] 龔耀先. 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M]. 長沙:湖南醫(yī)學院出版社,1986:1-41.
【關鍵詞】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糖尿病;自我效能;HbA1c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773-02
糖尿病是較為常見的慢性代謝性疾病,病程長,且無法治愈,對患者的生活造成嚴重困擾,因此,控制血糖,改善其健康狀況,對患者具有積極的意義[1]。健康素養(yǎng)主要指患者具有能夠綜合各方面有利信息、作出改善疾病決策的能力。健康素養(yǎng)是衡量慢性病患者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而自我效能則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狀況存在重要影響。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可增強患者執(zhí)行疾病管理、實現預期目標的自信與能力。由于健康素養(yǎng)、自我效能與健康狀況之間可相互影響,為了進一步揭示其中的關系,本組研究通過路徑分析法,擬確認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及自我效能對其自身健康狀況的影響路徑,為有效管理糖尿病提供有效的依據,便于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系統(tǒng)對糖尿病進行更好的控制。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在2012年1月-2012年12月期間,在參合農民健康體檢中,對2500人進行抽檢,共發(fā)現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以此為本文的研究對象。男90例,女93例,年齡54-78歲,平均(49.2±6.6)歲;病程2-18年,平均(12.4±3.4)年;文化水平:小學87例,中學53例,文盲以上43例。合并高血壓80例,合并冠心病38例,合并其他疾病65例。本組患者對本研究均知情,排除無法獨立完成問卷者。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本組研究所采用的調查工具分為三種,一是由我院自行設計的糖尿病健康素養(yǎng)調查量表,該表共有書面素養(yǎng)與運算兩個維度,條目分別為165個與13個。書面素養(yǎng)每答對1條得1分,運算每答對1條得5分,兩個維度總分為0-230分,高于180分表示健康素養(yǎng)高,150-180分表示健康素養(yǎng)正常,低于150分表示缺乏健康素養(yǎng)。Cronbach'sα系數是0.84。二是由斯坦福大學編制的糖尿病自我效能感量表,總共8個條目,總分范圍是0-10分,總分是全部條目的平均分,評分越高自我效能能力越好。Cronbach'sα系數是0.828。三是由美國Quality Metric公司編制的健康狀況量表,分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大部分,有8個維度,共12個條目。總分范圍是0-100分。評分越高說明健康狀況越好[2]。
1.2.2 收集資料辦法
以上調查量表均由調查員當場發(fā)放并回收,要求患者獨立答題。共發(fā)放183份問卷,有效回收183份問卷,回收率100%。接受調查的患者至少8h不能進食,抽取靜脈血樣本測定HbA1c。
1.2.3 統(tǒng)計學分析法
本組研究采用SPSS 13.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s)表示,用AMOS 7.0統(tǒng)計軟件確認健康素養(yǎng)、自我效能對健康狀況的影響路徑。
2 結果
2.1 健康素養(yǎng)、健康狀況得分情況
本組患者健康素養(yǎng)的平均分是(152.41±37.46)分,總分低于150分者89例(48.63%),150-180分51例(27.87%),高于180分43例(23.50%);自我效能平均分是(5.46±1.89)分。健康狀況的平均分是(67.98±19.12)分。
2.2 患者健康素養(yǎng)及自我效能與其健康狀況的相關程度
健康素養(yǎng)和HbA1c控制明顯為負相關關系,自我效能和HbA1c控制也為負相關關系,健康素養(yǎng)得分和健康狀況總分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自我效能和健康狀況總分也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見表1。
2.3 健康素養(yǎng)及自我效能對健康狀況影響的路徑
根據上述相關資料及分析得出初始模型,見圖1。模型效應見表2。
3 討論
糖尿病的病情較復雜,療程長,患者良好的健康素養(yǎng)及較高的自我效能是管理疾病的重要基礎[3]。本組研究中,89例(48.63%)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得分低于150分,表明相當比重的糖尿病患者缺乏健康素養(yǎng)。患者缺乏健康素養(yǎng),對HbA1c及健康狀況均有顯著的影響,推測是因為閱讀或者理解方面的能力較差,不能在就診時充分理解醫(yī)生的建議、處方等,從而無法很好配合治療,造成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此外,健康素養(yǎng)較缺乏者,也相對缺乏保健意識,不能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預防糖尿病的發(fā)展及發(fā)展,從而導致糖尿病進一步惡化。本組研究中,只有51.36%的患者健康素養(yǎng)屬于正常和高水平狀態(tài),需要進一步加強提升健康素養(yǎng)。
良好的自我效能能夠引導個體根據所期待的目標作出準確的行動,從而實現目標。有研究結果表明[4],糖尿病病人通過自我效能加強疾病管理,可對血糖水平產生間接的影響。本研究模型效應分解結果顯示,患者的自我效能和健康狀況的相關性較高,表明自我效能水平高者,在學習控制糖尿病知識技能方面效能較優(yōu),容易實現預期目標。
綜上所述,健康素養(yǎng)及自我效能與對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況存在顯著相關性,都是改善健康狀況的積極影響因素,因此,將自我效能的理論應用于糖尿病的健康管理過程中,同時注重提高患者的健康素養(yǎng),可全面、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狀況。
參考文獻:
[1] 李春玉,趙曉霜,Joohwan C,等.社區(qū)糖尿病患者疾病相關健康素養(yǎng)對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69-71.
[2] 李現文. 朝鮮族老年高血壓患者健康素養(yǎng)對疾病自我管理的影響[D].吉林:延邊大學,2010.
[關鍵詞]長春市 跆拳道 服務質量
[中圖分類號]G88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2-0124-02
引言
大眾跆拳道在我國從2000年開始得到了蓬勃快速發(fā)展,目前我市高校各種形式的跆拳道教學也隨處可見,目前主流的跆拳道教學有私人開設的跆拳道道場、學校開設的跆拳道公共選修課和高校學生自發(fā)組織的跆拳道社團,為了提高跆拳道學習者對跆拳道的喜愛,本論文針對長春市高校跆拳道社團的場地、設施、服務、教學等多方面的調查,研究影響學習者喜愛跆拳道的因素。
一、研究模型
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學生滿意度與愛好度的關系模型
二、研究假設
假設1.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對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度的差異
假設2.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關系
假設3.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愛好度的關系
3-1.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認知好度的關系
3-2.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態(tài)度好度的關系
假設4.高校跆拳道社團學生滿足度和愛好度的關系
4-1.高校跆拳道社團學生滿足度和認知好度的關系
4-2.高校跆拳道社團學生滿足度和態(tài)度好度的關系
假設5.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度的因果關系
三、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根據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內容,對長春高校跆拳道社團中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
(二)統(tǒng)計方法
采用Spss 14.0軟件分析,統(tǒng)計方法包括t-test、ANOVA(Scheffe‘s)、回歸分析、因果分析。
四、研究結果
(一)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的關系回歸分析
服務質量變因中的項目、組織者、位置對學生滿足度產生了有意的影響。
(二)服務質量與愛好度關系
(*** p
服務質量變因中的項目、組織者、位置對認知好度和態(tài)度好度產生了有意的影響。
(三)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度關系回歸分析
(*** p
(四)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因果關系
服務質量和學生滿意度與愛好度路徑分析模型
五、結論
(一)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對高校跆拳道社團的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度差異
1.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中的性別對服務質量中的設施、指導者、項目、組織者和態(tài)度好度產生了差異。
2.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中的年齡對服務質量中的設施、指導者、項目、組織者、位置和愛好度與滿意度產生了差異。
3.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中的學歷對服務質量中的組織者和愛好度與滿意度產生了差異。
4.人口統(tǒng)計學特性中的段位對服務質量中的指導者、項目、位置和滿意度產生了差異。
(二)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關系
服務質量中的項目、組織者、位置對學生滿足度產生了有意的影響。
(三)服務質量和愛好度的關系
服務質量中的項目、組織者、位置對愛好度中的認知好度和態(tài)度好度產生了有意的影響。
(四)學生滿足度和愛好度的關系
學生滿足度對愛好度中的認知好度和態(tài)度好度產生了有意的影響。
(五)服務質量和學生滿足度與愛好度的因果關系
1.服務質量對愛好度產生了直線效果。
2.服務質量對滿足度產生了間接效果。
【參考文獻】
[1]廣博偉.中國跆拳道發(fā)展過程與均衡發(fā)展方案.韓國龍仁大學體育大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2006.
[2]金山中.跆拳道場服務質量對顧客滿足度和顧客忠誠度影響研究.韓國慶熙大學體育大學院博士畢業(yè)論文,2007.
[3]金勝水.跆拳道道場進修生的服務滿足度對購買意向的影響研究.韓國東亞大學碩士畢業(yè)論文,2006.
[4]金太源.跆拳道道場的服務質量和購買意向的關系.韓國檀國大學教育大學院碩士畢業(yè)論文,2004.
[5]Bitner,M.J.Evaluating service encounters:The effects of physical surroundingsandemployeeresponses.JournalofMarketing,1990,54(April),69-82.
[6]Boulding,W.,& Kalra,A.,Staelin,R.,& Zeithaml,V.A.A DynamicProcess ModelofServiceQuality:From ExpectationstoBehavioralIntentions.Journal ofMarketing,1993,30(1),8-32.
[7]Gronroos,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 EuropeanJournalofMarketing,1984,18,36-44.
[8]Garvin,D.A.Whatdoesproduct‘Quality’Really mean?Sloanmanagement Review.1984,26(Fall),25-48.
【摘要】本文對我國新聞傳播學學科出現以來對于量化研究方法的使用進行了梳理。量化研究方法與質化研究方法一樣,是新聞傳播研究中的重要研究方法,并且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和青睞。厘清我國量化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對于后來研究者具有很高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 量化研究 新聞傳播學 研究方法
我國的傳播學研究在上世紀70 年代才開始艱難起步,一路頂著“宣揚資產階級觀點”的思想壓力,逐漸為學術界所承認。并在上世紀90 年代蓬勃發(fā)展起來。我國傳播學的量化研究,伴隨著這股“東風”也從無到有,茁壯成長起來。但一些純粹的方法論者,面對質化和量化的研究分歧,仍堅守著各自的陣地。厘清我國新聞傳播研究中量化方法的發(fā)展歷史脈絡,對于傳播學的研究和進一步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研究的起點
傳播學在20 世紀20 年代初和60 年代前后曾有零星的火花在中華大地上出現,但真正作為一門學科建立和發(fā)展是在1978 年。然而,傳播學中的量化研究的引入卻比傳播學的發(fā)展曲折得多。在1980年,還有傳播學者這樣評價到:“不少美國的新聞學理論的文章和著作,利用了統(tǒng)計、邏輯和數學的方法……其實,不過是些唯心主義糟粕?!闭f明當時的學者對于量化研究仍存在不少偏見和否定的態(tài)度。
直到1982 年6 月,由北京新聞學會發(fā)起,聯合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人民日報等組成調查組,由陳崇山、柯惠新兩位學者牽頭,進行了突破性的嘗試,第一次開展了對北京市讀者聽眾觀眾的調查,刊登在1982 年出版的《新聞學會通訊》上。在這次調查研究中,共覆蓋295 個樣本單位,樣本數量2432 人,出具6 份調查報告。對北京市13 歲以上的受眾閱讀報刊、收聽廣播、收看電視節(jié)目的媒介接觸情況進行了調查和研究,提出了相應的發(fā)展建議。這次調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研究人員第一次嘗試用量化的思維來解決新聞傳播中的問題,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方法調查受眾的起點。但是這一科學研究思想逐漸建立并被接受,已經是1986 年后了。
二、緩慢發(fā)展中前進
1982 年開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訪華帶來的研究熱潮,新聞傳播學科快速發(fā)展起來,召開全國性的傳播學研討會,大眾傳播研究占據傳播學研究的主流。
1986 年,量化分析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陳力丹1986 年在《新聞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歷史的探討》中總結1979 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fā)展中的40 個研究話題時,有13 個話題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1987 年,《新聞學論集》第11 輯發(fā)表祝建華的文章《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來源》,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國新聞傳播學范圍內較早的、鮮明的以“科學方法論”為論證對象的文章。
逐漸的,在傳播學界,量化研究不再飽受質疑,而是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運用起來。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頻率統(tǒng)計一類較為基礎的數學和統(tǒng)計學手段,更多樣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學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 年第3 期《新聞學刊》上刊登了《新聞價值及其數學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數學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構建新聞價值這一因變量與讀者需求、信息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
在這之后,在新聞傳播研究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應用逐漸多了起來。如《新聞學刊》1987 年第4 期刊登的洪穎的文章《深度報道——黨報報道結構的再次調整》,運用了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在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的眼界開闊了,研究也邁向了新的、更高的臺階。
上世紀90 年代中末期,傳播學量化研究趨于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其中,也不乏優(yōu)秀的研究調查,如柯惠新、陳崇山、喻國明等人進行的亞運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在研究中,不僅對數據進行了頻率統(tǒng)計處理,更對數據間的相關系數、顯著性進行了考量。通過路徑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方式處理數據,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斷式的研究方式可能產生的誤差,以科學的方法對受眾態(tài)度成因進行測度。這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是比較新穎的研究方式。
在這一階段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課題更加豐富和廣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論的引用和單純借鑒上。原創(chuàng)性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比較少。如張瑩、申凡等對1994年至2003 年10 年間《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在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數量很少,依賴性較強,創(chuàng)造性不足。
三、高速發(fā)展時期
邁入新世紀的新聞傳播學本身,迎來了自學科引入國內后最蓬勃發(fā)展的一段時期。依據王海龍,沈翠婷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對我國2000—2009 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tǒng)計顯示:這10 年間,新聞傳播學科立項數量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331%。在這一形勢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中的運用也變得更加的普遍和廣泛。
2004 年,有學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對于四種報紙的閱讀情況考察為基礎,考察了受眾對于議程設置的敏感程度。這是一次將統(tǒng)計學中顯著性水平測定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成功運用。譚天對2007—2009年間,刊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這三本核心期刊上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論文數占實證研究總論文數的比例分別達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現出單調遞增的趨勢。說明量化研究,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研究學者們的青睞和信任。
四、展望與未來
其實,早在20 世紀20 年代,源于西方的社會調查和統(tǒng)計的思想就已經傳入我國。隨著這么多年社會學科和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發(fā)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同。
1、統(tǒng)計方法應用多樣化,對數字處理更加精確
隨著量化研究方法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統(tǒng)計學和數學方法被引入新聞傳播學的研究中。如李春成,張少臣等對上海五所高校學生對于政府信任度進行調查,對調查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方程分析和建立結構方程模型。媒介接觸習慣和媒介評價作為重要變量,出現在最后的結構方程中。
尤薇佳等對受眾在面對突發(fā)狀況時如何選擇媒介和對媒介信任度的研究中使用了偏最小二乘法對數據進行處理,從正直信任、能力信任、善意信任、交互關聯度和個人信任傾向五個維度出發(fā),進行路徑分析,建立結構方程模型。有效通過對于外部媒介接觸條件的測量,揭示了媒介信任度這一隱變量是如何隨著媒介渠道選擇變化而變化。對于突發(fā)事件者如何選擇媒介通道和優(yōu)化信息效果提供了較好的建議。此文中使用的偏最小二乘回歸(PLS),研究的焦點是多因變量對多因變量回歸建模,能在自變量之間存在多重共線性的條件下進行建模,更易于辨識系統(tǒng)信息與噪聲,對因變量也有較強的解釋能力。
2、量化與質化研究之爭仍未平息
正如譚天在《新聞傳播學應加強質化研究》中指出的,質化研究不僅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彌補自身分析欠缺精確性、研究沒有同一程序、很難建立公認的質量衡量標準的問題,而且質化研究可以解決量化研究局限于表層信息、無法獲得具體深入問題本質的弊端。而張敏更是指出,量化研究只是一種方法,對方法的迷信是不可取的。所以,質化研究和量化研究作為研究工具,其實是不分你我、彼此補充的,只有充分協(xié)調利用這兩種有效的工具,我們才能在研究傳播學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以科學精神為指導,對于新聞傳播學科中亟待解決的各種問題有著更加深入的認識和了解。
參考文獻
①張敏、任中峰,《傳播學沿著哪條道路奔跑——量化和質化之爭的歷史回顧與理論啟示》[J]《. 當代傳播》,2011(5)
②陳崇山、趙水福,《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廣播電視受眾研究》[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1(8)
③陳力丹、王亦高,《我國新聞傳播學量化研究的艱難起點——以20 世紀80 年代新聞傳播學三種期刊為例》[J].《當代傳播》,2009(2)
④亞運宣傳效果調查組,《亞運宣傳效果綜合調查報告》[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1991(4)
⑤ 張瑩、申凡,《從〈現代傳播〉(1994-2003 年)管窺我國十年來的傳播學研究》[J]《. 現代傳播》,2004(5)
⑥王海龍、沈翠婷,《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基于對2000~2009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tǒng)計》[J]《. 青年記者》,2010(8)
⑦譚天,《新聞傳播學應加強質化研究》[J]《.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11(5)
⑧胡正強,《論中國現代新聞傳播學中的量化研究傳統(tǒng)》[J].《國際新聞界》,2010(3)
⑨李春成、張少臣,《大學生的政府信任度及其結構模型初探》[J]《. 甘肅行政學院學報》,2011(6)
⑩尤薇佳、李紅、劉魯,《突發(fā)事件Web信息傳播渠道信任比較研究》[J]《. 管理科學學報》,2014(2)
⑾申艷、劉次華,《偏最小二乘回歸的應用效果分析》[J]《. 應用數學》,2004(17)
【關鍵詞】 因特網;行為,成癮;因素分析,統(tǒng)計學;青少年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R 1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7-0640-03
互聯網憑借承載信息量的廣泛與巨大等優(yōu)勢已經深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據CNNIC在京《第2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1],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30歲及以下的年輕群體占到中國網民的68.6%,青少年學生占到了30%,規(guī)模達到了7 600萬人。隨之而來的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日益成為關注的焦點。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又稱互聯網成癮綜合征、病態(tài)使用因特網,是指在無成癮物質作用下的上網行為沖動失控,表現為由于過度使用互聯網而導致個體明顯的社會、心理功能損害[2-3]。為了解蚌埠市青少年網絡成癮的現狀及其相關因素,為有效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提供參考依據,特開展此項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隨機、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在蚌埠地區(qū)抽取初中、高中和大學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共有7 315人完成了調查問卷,得到有效問卷7 104份,有效率為97.1%。其中男生3 533名,占49.7%;女生3 571名,占50.3%。初中生1 919名,占27.0%;高中生1 865名,占26.3%;大學生3 320名,占46.7%。年齡12~23歲。
1.2 內容與方法
1.2.1 內容 一般情況及上網情況調查表。問卷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個人基本情況(學校、年級、年齡、性別、性格和戶口)、家庭因素(家庭類型、是否獨生子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值以及父母親是否打工等)、網絡使用情況(平均每周上網次數、上網最主要的目的)和青少年網絡成癮自評量表。
1.2.2 方法 首先對課題組的調查人員和9所學校的協(xié)助人員進行培訓,統(tǒng)一調查要求。然后協(xié)助人員負責維持紀律,保證被調查人獨立完成問卷,調查員負責說明調查目的和填寫問卷的注意事項,并告知所有調查內容都將嚴格保密。采用無記名自填問卷的方式集中填寫,填寫完成后由調查員當場收回。
1.2.3 網絡成癮確定 采用Young網絡成癮自評量表[4],全量表共20題,每題有5種選擇,賦值1~5分。幾乎沒有―1分,偶爾―2分,有時―3分,經常―4分,總是―5分,各題分數相加得總分,總分代表網絡成癮的程度,總分越高表示網絡成癮傾向性越高??偡衷?0~49分為正常的網絡使用者,在本研究中為非成癮組;總分在50~79分為有問題的網絡使用者(有網絡成癮傾向),80~100分為嚴重的網絡成癮者,兩者統(tǒng)稱為成癮組。
1.2.4 網絡成癮的多因素分析 以青少年網絡成癮為因變量(0=無,1=有),以單因素分析中對網絡成癮有影響的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各自變量的賦值如下:性別1=男,2=女;性格1=內向,2=中性,3=外向;獨生子女1=是,2=否;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值1=很高,2=高,3=一般,4=低;母親打工1=是,2=否;每周上網次數1=2次以下,2=3~4次,3=5~6次,4=7~8次,5=9次以上;上網目的1=消遣娛樂,2=學知識,3=結交朋友,4=與同學聯系,5=排除孤獨無聊,6=其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X2檢驗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有5 817人上網,上網率為81.9%,其中上網男生2 969人,占51.0%;女生2 848人,占49.0%。
2.2 青少年網絡成癮率的調查 在上網的5 817人中正常上網者5 264人,正常上網率為90.5%。有網絡成癮者553人,網絡成癮率為10.5%,其中有網絡成癮傾向者527人,占95.3%;嚴重的網絡成癮者26人,占4.7%。在網絡成癮者中,男生385名,占69.6%;女生168名,占30.4%。
2.3 網絡成癮單因素分析
2.3.1 影響網絡成癮的相關因素 上網者中,非成癮組和成癮組在性別、性格、獨生子女、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值、母親是否打工等因素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0.05)。見表1。
2.3.2 網絡使用情況與網絡成癮的關系 非成癮組和成癮組在每周上網次數和上網目的之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值均
2.4 網絡成癮的多因素分析 以青少年網絡成癮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對網絡成癮有影響的7個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男生、性格內向、每周上網次數大于7次以上以及母親出外打工等為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危險影響因素(P值均
3 討論
目前國內外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現患率為7.1%~15%[5]。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蚌埠地區(qū)青少年網絡成癮率為9.5%,與國內外相關研究的數據基本一致[6-7]。男生網絡成癮率明顯高于女生(P
來自城鎮(zhèn)和農村學生間網絡成癮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和高修銀等[10]研究一致。提示不論來自城鎮(zhèn)和農村的學生都會網絡成癮,因此進行網絡成癮干預時,對城鄉(xiāng)學生都要重視,不可忽視任何一方。調查結果還顯示,核心家庭、單親家庭及其他家庭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檢出率不同,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這與孫彩虹等[11]調查結果是一致的。在上網目的方面,網絡成癮青少年和非網絡成癮青少年存在一定差別。網絡成癮青少年較傾向于娛樂性目的(玩網絡游戲和聊天或交友);而非網絡成癮青少年則較傾向于實用性目的(獲取信息、學知識和同學聯系)。
本次調查顯示母親出外打工、每周上網次數大于7次以上是網絡成癮的危險因素,這可能是母親外出打工的青少年疏于管教,日常生活關心的少和家長陪伴時間少,易受網絡虛擬世界的影響而不可自拔。
調查顯示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嚴重。青少年由于身體、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網絡因其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互動性等特點,青少年很容易分辨不清,把持不住對虛擬世界的好奇,以致容易沉迷其中。網絡成癮影響因素很多,包括心理、家庭、社會及教育等方面的因素,青少年網絡成癮狀況應該引起重視,應針對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干預。
4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EB/OL].[2008-07-15].省略/uploadfiles/pdf/2008/7/23/170516.pdf.
[2] 吳漢榮,朱京京.影響大學生網絡成癮相關因素的路徑分析.中國公共衛(wèi)生,2004,20(11):1 363-1 364.
[3] ALEX SH, JEFFREY P. Internet addiction: College student case using best practice in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J Ment Heal Coun, 2001,23:312-327.
[4] 師建國,主編.成癮醫(yī)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204-206.
[5] 聶影,陳冬峨.醫(yī)學院校本科生和碩士生網絡成癮調查與影響因素的探究.現代預防醫(yī)學,2008,35(13):2 462-2 464.
[6] ANDERSON KJ. Internet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An exploratory study. Am College Health,2001,50(1):21-26.
[7] 劉輝,方群,孫照平.江蘇省青少年網絡成癮行為流行病學研究.中國校醫(yī),2006,20(4):346-348.
[8] 2007年中國青少年網癮數據報告[EB/OL].[2008-07-15].campus.省略/20080118/n254748895_6.shtml.
[9] 張金沙,周順祥,馬維平.高等??茖W校學生網絡成癮及相關因素的回歸分析.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15(10):935.
[10]高修銀,陸召軍,卓朗,等.大學生網絡成癮影響因素的探究.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06,26(6):512-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