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教育的不同之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飲食文化;跨文化交際;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27-007-01
一、中西飲食文化
文化是復雜的,它包括信仰、知識、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習得的任何習慣與才能,人類有著共同的文化基礎,但是隨著人類群體的不同范圍,文化的體現(xiàn)也出現(xiàn)了差異。每個國家和地區(qū)的飲食文化都是各自文化的濃縮。中西國家文化底蘊的不同導致飲食風格也大不相同。
中國有著歷史悠久的飲食文化,它經(jīng)過了幾千年的發(fā)展,影響深遠,占據(jù)了世界飲食文化的重要地位。西方國家因為曾經(jīng)作為殖民地,擁有大量的移民,因此融合了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飲食文明。
二、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原因分析
1、中西方飲食觀念差異
因為中西方有著不同的哲學思想,西方人堅持科學理性的飲食觀念,講究科學營養(yǎng),所以西方飲食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之間的搭配。食物搭配是否營養(yǎng)均衡、攝入的卡路里是否合適、營養(yǎng)成分能否被徹底吸收等這些問題在西方飲食文化中成為了一門烹飪學問。西方人要求保持食物的營養(yǎng),對食物的色香味沒有很大的要求,很少將飲食當做精神享受。在西方的宴席上,西方人講究餐具和用料,講究原料的搭配,在中國看來西方的飲食是很機械的。但是中國人較為注重飲食的藝術性,對飲食的口感要求較多,但對營養(yǎng)方面比較不注重。中國人覺得食物除了可以解決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享受,在中國的飲食觀念中,對食物味道的追求大于對營養(yǎng)的追求,這就導致中國的飲食過于注重食物的口感,具有片面性。
2、中西方飲食內(nèi)容差異
西方人更為注重對動物蛋白質(zhì)的攝取,在介紹飲食特點時,西方有發(fā)達的食品工業(yè),例如快餐和罐頭,味道雖然都差不多,但是卻省時又營養(yǎng),飲食的內(nèi)容大部分以動物類為主,肉食占整個飲食的大部分。而中國是農(nóng)業(yè)大國,中國的飲食以植物類為主,肉少糧多,在中國的北方,人們的主食是饅頭和面條,南方主食是米飯,中國人的飲食是以素菜為主,葷菜為輔。中西方飲食觀念的另一個不同之處就是西方人偏好冷食,例如生菜和沙拉等。但是中國人偏好熱食,中國人普遍認為菜要趁熱吃才好吃。
3、中西方烹飪的差異
中國認為烹飪是一門藝術,中國有非常多的烹飪技術,例如煎、炒、蒸、炸、溜、燜、燒、燉、煲等,讓人眼花繚亂。中國人的烹飪非常復雜,一道菜通常要花費很多時間來準備,中國的廚師行業(yè)對廚師本人對原料的選擇較為注重,所以原料的優(yōu)劣和廚師的天賦都會直接對菜品造成影響。
西方則強調(diào)飲食的營養(yǎng),制作飲食較為規(guī)范,沒有樂趣可言。西方的烹飪手法不像中國一樣復雜,西餐更為注重發(fā)揮食物本來的味道,只進行簡單的加工,較為隨意。
4、中西方飲食方式的差異
中國的宴席是大家共享一席,樂于呈現(xiàn)和諧的氣氛,在餐桌上人們相互敬酒和勸菜,體現(xiàn)相互尊重禮讓的美德。從衛(wèi)生層面來看雖然有明顯的不足,但是卻很符合中國人對團結(jié)的心態(tài)。而西方的宴會更為注重交誼,西方流行自助餐,人們不用固定在位子上用餐,大家各取所需,走動自由,注重個人情感交流,體現(xiàn)西方人對自我和個性的尊重。
三、生產(chǎn)生活空間和方式的差異對飲食文化差異的影響
筷子與刀叉、圓桌與條桌等都各不相同,在菜式與道數(shù)上雙方也是相互對立的,因此宴請禮儀、席間氣氛和飲酒的方式也都不盡相同。
在中國,主要是群體文化主導價值觀,在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則是強調(diào)個體的尊嚴和價值,強調(diào)個人主義,強調(diào)差異與特征,鼓勵特立獨行的風格,所以中西方的價值觀截然不同,這在飲食上也有體現(xiàn)。
東西方文化的不同反映著人們生活方式的差異,飲食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方面。在中國,飲食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位置,是超越一切物質(zhì)和精神形態(tài)的東西,這也在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
但是在西方國家,飲食只是一種生存手段與交際方式。美國的一位叫做馬斯洛的心理學家,把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最低的一層就是對飲食的需求,另外四種分別是對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西方人的飲食觀念與中國人存在很大差異,西方人認為吃只是可以保證人身體健康和正常生存的方式,只起到維系生命的作用。而就交際手段來說,宴請的目的是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向提供幫助和服務的人表示感激之情。二是期望贏得客戶的信任。三是對達成交易的慶祝。四是請人幫忙。五是引薦他人的時候。六是在建議和討論某些想法的時候。從這里不難發(fā)現(xiàn),吃雖然重要,但是西方國家僅僅將吃停留在簡單的交際層面,并不像中國一樣對吃極為注重。
通過本片論文的論述可以了解到,中西方的飲食文化各有各的長處,通過研究可以實現(xiàn)中西飲食文化的融合和互補?,F(xiàn)如今,中餐開始注重食物的營養(yǎng)性和科學性,而西餐也開始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中西方飲食文化在相互交流中將會發(fā)展的越來越好。
參考文獻:
【關鍵詞】動物類詞匯 文化對比 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04-0060-01
一 引言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使得人們對動物的聯(lián)想、比喻都有所不同,關于動物的習語、俚語也不盡相同。那么,就動物類詞匯的比喻意義而言,中西兩種語言文化之間又存在哪些異同呢?
二 常見的有關動物的習語、俚語之中西對比
第一,cat & dog(貓、狗)。例如,(1)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 譯為:下著傾盆大雨。中文沒有這種比喻,而是用豆大的雨點及傾盆大雨來形容。(2)let the cat out of the bag:(無意中)泄露秘密。中文用“泄露天機”來表達這一含義。(3)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磚):急得坐立不安。中文用“像熱鍋上的螞蟻”來表達這一含義。(4)When the cat is away,the mice will play. 譯為:貓兒不在,耗子鬧。中文用“山中無老虎,猴子稱霸王”來表達這一含義,與英文有異曲同工之妙。(5)Love me,love my dog. 譯為:愛我,就要愛我的一切。中文用“愛屋及烏”來表達這一含義。(6)let the sleeping dog lie:別招惹是非。中文用“別自找麻煩”來表達這一含義。(7)lead a dog’s life:過著悲慘的日子。中文也有類似的比喻。(8)Every dog has its day. 譯為:人人都有出頭日。中文中沒有這種比喻。(9)dog days:指“三伏天,大熱天”,天氣熱得連狗都伸出舌頭喘氣,中文卻沒有這種比喻。
第二,bird(鳥)。例如:(1)a bird in the hand:指已到手的東西、已定局的事情。中文用“勝券在握”來表達同一含義。(2)The early bird gets the worms. 譯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中文用“捷足先登”、“勤能補拙”來表達這一含義。(3)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譯為:物以類聚。對應中文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4)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擊二鳥。對應中文的“一箭雙雕”,中英文有著異曲同工之妙。(5)eat like a bird:吃得少,食量極小。中文用“吃貓食”來表達這一含義。(6)a little bird:消息靈通人士,暗中提供消息者。中文用“小道消息”來表達這一含義。
第三,horse(馬)。例如,(1)on high horse:驕傲自大的。中文用“趾高氣揚”、“高高在上”來表達這一含義。(2)a horse of different color:另當別論、完全兩碼事。中文用“一碼歸一碼”來表達這一含義。(3)flog a dead horse:白費力氣、徒勞無益。中文也有類似的“死馬當活馬醫(yī)”這一說法。(4)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out. 譯為:馬失關門,為時晚矣。中文則用“亡羊補牢”來表達同一含義。(5)talk horse:說大話。中文則用“吹牛”來表達同一含義。(6)as strong as a horse:像馬一樣強壯。中文卻用“體壯如?!眮肀磉_這一含義。(7)eat like a horse:大吃特吃、食量很大。中文卻沒有這種比喻。(8)work like a horse:辛苦地干活。與英文類似,中文也有“當牛當馬”的說法。
第四,fish(魚)。例如,(1)drink like a fish:大量喝水。中文則用“牛飲”來表達同一含義。(2)like a fish out of water:像離水之魚,形容“極不自在”。中文也有“魚兒離不開水”的類似說法,來形容不可分離的事物。(3)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譯為:不要教魚游泳。中文用“不要班門弄斧”來表達這一含義。
第五,其他動物類比喻的中英文對比。例如:(1)as busy as a bee(蜜蜂):忙忙碌碌,中文也有相同比喻。(2)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老鼠):一貧如洗,中文沒有這種比喻,常用“窮得叮當響”來表達這一含義。(3)as cheerful as a lark(云雀):歡呼雀躍,中文也有相同的比喻。(4)as brave as a lion:勇猛如獅,中文則用“勇猛如虎”來表達這一含義。(5)as proud as a peacock(孔雀):非常高傲,中文沒有這種比喻。(6)as stubborn as a donkey(驢):固執(zhí)的人,中文也有相同比喻。
從以上西方有關動物的習語、俚語中,可以看到:無論東西方,關于動物的比喻都是以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動物居多,如:貓、狗、牛、馬等。無論東西方,動物都是人類最好的朋友。
三 總結(jié)
綜上所述,我們對比分析了有關動物類詞匯比喻的中西文化差異。僅這一項,就找到了許多中西語言文化的相似點和不同之處。可見,文化差異無處不在,它也是值得學習者從細微處關注的問題。近年來,許多學者也都在關注如何在外語教學中提高學生對“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的了解度。有學者就曾指出:“語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化教育。”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引領學生進行深層次的不同語言文化之間的橫向?qū)Ρ?,從而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文化、體味文化,這才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目的。
參考文獻
關鍵詞:初中英語口語教學文化差異
前言:對于初中生來說,要學習好英語知識,實現(xiàn)跨文化的交流,除了應該掌握一些詞匯、語法和語音知識以外,也要了解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以及文化之間的差異。因此教師除了要教授學生英語基礎知識以外,還要教會他們學會用西方人們的文化標準來判斷和理解語言,避免與西方人交流時產(chǎn)生誤解。因此,在初中英語口語課堂上增加文化差異的比較和分析,找出兩者的不同之處及文化對語言產(chǎn)生的影響,會有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口語水平以及他們英語交際的能力。
1.初中階段口語教學的重要性
1.1口語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
語言學家湯姆斯曾認為:語言的能力不僅僅是指能否造出合乎語法句子的能力,還應該包括能否恰當?shù)厥褂谜Z言的能力,而口語是語言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是交際中的最重要的手段??梢哉f,口語是人與人之間口頭表達的語言,它是人類社會使用頻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用語言來陳述事物并交流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們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交流,因此要學好英語,當然就不能忽視英語口語的重要性。
1.2 初中階段對英語口語的要求
《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學大綱》中提出了口語能力是為交際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教學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yǎng)初中生的綜合語言的能力??谡Z表達的能力是語言技能之一,也是英語交際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初中英語教學大綱的前言中提出“學習和掌握一門外語是對二十一世紀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于英語學習者“說”的要求也有非常明確的闡述。初中英語教學的目的就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在交際中擁有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因此,在初中英語的日常教學中要加強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
1.3 初中階段口語教學的現(xiàn)狀
初中英語教學階段對語音教學的強調(diào)不夠。許多初中英語教學忽略了對學生語音的教學和糾正,致使學生發(fā)音不準,對以后的英語的學習和英語交際帶來很大的阻礙。比如很多學生把“Hello”說成了“哈羅”,把“Thank you”讀成“三克油”,影響到英語口語和聽力的提高。目前不少中學英語教師的口語水平偏低,語音語調(diào)不準確,不能流利自如地用英語教學,這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能力是很不利的。此外,語言學習的環(huán)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國學生都在漢語的環(huán)境中學習英語的,除了有限的英語課外,很少有機會接觸英語。
2.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與口語應用
2.1 中西方文化導致人們在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中國文化是講究的是群體的文化,主要想體現(xiàn)群體價值,很少把個人價值置于群體的利益之上。然而英美國家的價值觀是以個人為中心,宣揚個人主義,通過個人奮斗實現(xiàn)成功。因此在口語中,西方人喜歡表達自己的個人主義思想。如營業(yè)員和顧客在商店里的對話,使用漢語的營業(yè)員會這么問:“你想買什么?”。而在西方國家,營業(yè)員則是這么問:“What can I do for you?”或“Is there anything I can do for you?”(我能幫助你么?)。中國強調(diào)的是“你”,而英語中所強調(diào)的是“我”,這就體現(xiàn)了文化的差異。在課堂上老師通常會問:“這個問題你們都懂了嗎?”。而在西方國家的老師喜歡這么問:“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我說明白了沒?)再一次強調(diào)了個人的作用。
2.2 中西方文化對“表揚”的反應不同
對于贊揚和致謝的態(tài)度,中西文化的差異也相當明顯。中國人總是以謙虛為本,而西方人則比較實際,他們會很自然的接受別人的贊揚??磦€例子:兩個中國人之間對話通常是這樣的:A:你的菜煮的真不錯,非常可口啊。B:哪里哪里,還差的很多呢。而西方人則是喜歡這樣表達: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Oh. Thank you very much.可見,西方人們對于他人的稱贊,不采取謙虛的態(tài)度來應對,只是表示謝意就可以了。
2.3 中西方文化的委婉性與直接性的對比
中西方的口語表達的模糊性和確定性也存在差異。中國文化反映在語言表達上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較多。例如中國人之間的拜訪,主人詢問客人想吃點什么,客人就算想喝點什么也會回答:“不,不必麻煩了?!倍魅酥滥鞘强吞自挾?,還是會給客人帶來茶水、點心之類的。而在英美國家中,他們的表達會很明確,要喝咖啡就說:“Yes, coffee, please.”要是不想喝就說:“No, thanks.” 在初中英語課堂上,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就要對學生講解在與西方人交流時應注意的細節(jié)。讓他們知道在什么場合、什么時候應該采用何種的措辭方式等問題。
3.在初中口語課程中融入中西方文化的教學內(nèi)容
3.1 學習英語習語
英語習語的學習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西方的習俗,因為很多習語都是英美人們的生活經(jīng)歷的總結(jié)。習語在英美人的現(xiàn)代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交際作用。作為英語中富有表現(xiàn)力、富有感彩的語言,習語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地被人們所使用。在日常的口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多通過閱讀一些國外的相關資料,或者通過講故事等方法加深學對英語習語的印象,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
3.2 創(chuàng)設真實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
為了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英語教師首先要要求自己在上課時盡量采用英語來組織教學,同時也要用英語來解釋英語,以縮短英語課堂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此外教師還可以將真實的生活場景引進課堂,在教學中模擬生活情景,來創(chuàng)設真實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以提供給學生語言交際機會,讓學生在模擬生活中運用所學的口語知識進行訓練。這樣一來,初中生就可以有更多的機會來進行英語聽說,從而為英語口語的提高創(chuàng)造了條件。
參考文獻:
[1] 李勇嬋.口語教學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滲透[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2.
嘗試一:借助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根據(jù)新課標精神編寫的現(xiàn)行英語教材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真實、地道、優(yōu)美的英語,而且注重了把英語國家的文化融入教材。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這套教材,介紹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讓學生的語言學習與文化學習同步并進。這樣既能促進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又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跨文化素養(yǎng)。
教學案例1:在教學Numbers時,可以介紹中國的幸運數(shù)字“8”。中國人喜歡“8”是廣東人把“88”念成“發(fā)發(fā)”的諧音,因而備受喜愛;還可以告訴學生諸如“13”在西方國家是個不吉利的數(shù)字。傳說耶穌受害前和弟子們共進了一次晚餐。參加晚餐的第13個人是耶穌的弟子猶大。就是這個猶大為了30塊銀元,把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局,致使耶穌受盡折磨。參加最后晚餐的是13個人,晚餐的日期恰逢13日,“13”給耶穌帶來苦難和不幸。從此,“13”被認為是不幸的象征?!?3”是背叛和出賣的同義詞。可見13這個數(shù)字對于基督徒來說,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不祥數(shù)字。
在英語詞匯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英語詞匯的正確讀音和本義,還要著重接受所教詞匯的文化意義,讓學生充分了解英語詞匯與漢語詞匯的不對應文化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教學案例2:教材中出現(xiàn)“How old are you?”時,可以先教授句型“How old are you?I’m…”當學生熟練掌握時,運用對比法讓學生朗讀以下兩個對話:
對話(一)
小女孩:“老奶奶,您今年高壽?。俊?/p>
老奶奶(笑呵呵地說):“我今年六十五!”
對話(二)
A little girl:“How old are you?”
An old lady:“It’s a secret!”
通過以上兩個對話的對比并結(jié)合講解,學生會明白西方人將年齡、身高、體重和收入等個人問題視為隱私。不要隨意打聽別人的隱私(婚姻、收入、家庭、等),盡量不要提出:“Where do you work?”“Where are you going?”“Have you married?”之類的問題。
學生除了對圣誕節(jié)有所了解外,對西方的其他節(jié)日都不太熟悉。教師可針對不同的課文類型,提供和課文相關的主題和關鍵詞語要求學生對原文進行縮寫、擴寫、改寫,也可趁機向?qū)W生介紹中西方一些共同的或不同的節(jié)日。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對原課文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理解,而且能更好地感受到原課文的文化內(nèi)涵。
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教材中顯性資源的使用,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確而適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隱藏的、積極的思想內(nèi)涵,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暢游文本,在與文本對話中體會感受跨文化的內(nèi)涵與價值。
嘗試二:借助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許國璋教授說過,只有通過閱讀,你才能夠獲得最大的實踐量,才能享受到學習外語真正的甜頭。只憑一本教科書是很難真正打開學生英語學習之門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僅靠有限的課堂教學也是遠遠不夠的。
在教學中,我常常引導和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一些英語報刊和英美文學作品,尤其是原著或根據(jù)原著改編的簡寫讀物。如:《愛麗絲漫游奇境》、《雙城記》、《霧都孤兒》……讓他們通過廣泛閱讀,從不同的讀物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
學生發(fā)現(xiàn)1:顏色在中西方也有它的不同之處,例如白色(white),在英語文化中代表“圣潔、高貴”,而在漢語文化中則代表“殘廢、疾病”;“紅色”在漢語文化中象征“歡樂、吉祥、喜慶、熱烈”,然而在英語文化中“red”卻與“危險、暴力、流血”相聯(lián)系。除此之外,西方還有一些單詞既可以表示顏色又可用做姓氏,如:brown(棕色/布朗),green(綠色/格林),white(白色/懷特),black(黑色/布萊克)。
學生發(fā)現(xiàn)2:在飲食方面中西方的不同也很明顯,西方國家喜歡吃bread(面包),sandwich(三明治),hamburgers(漢堡包),而中國則喜歡吃rice(米飯),noodles(面條),dumplings(餃子);中國人愛喝茶(tea),而西方人則愛喝咖啡(coffee)。
關鍵詞: 英語教學 語言與文化 中西文化比較 跨文化交際
一、引言
人們在外語學習和教學的實踐過程中,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學習一門外國語,如果只掌握其基本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雖能夠產(chǎn)生眾多合乎語法和語義規(guī)則的句子,但在與外國人的實際交際中,常常會表達出一些不恰當或不得體的句子,從而引起一些誤解。究其原因,缺乏對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近年來,我國許多外語專家學者在語言與文化、中西文化比較、跨文化交際等領域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如鄧炎昌和劉潤清的《語言與文化》,賈玉新的《跨文化交際學》,胡文仲的《跨文化交際學概論》等。同時我國外語教師及外語教材編著者在外語教學與學習中如何引入目的語的文化背景知識方面做出了很多積極的探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
二、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根據(jù)人類文化學的觀點,文化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是指人們普遍的社會習慣,如衣食住行、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等[6]。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它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滲透于文化的各個層面。人類的知識是由語言來記錄、保存的,人類的風俗習慣、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和價值觀念等都是通過語言來積累、傳承和發(fā)展的,可以說語言就是文化的折射。作為文化的一種折射,語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響,因此語言的學習不可能離開文化。外語教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就是文化教學。著名的語言學家羅伯特?拉多(Lado.R)在他的《語言教學的科學的方法》(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盵5]中國語言學家鄧炎昌和劉潤清先生在《語言與文化》一書中也對文化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作出過相近的論述“語言與文化互相影響,互相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1]我們學語言,不只是學語音、詞匯和語法規(guī)則,更主要的是用英語進行交際。要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際,就必須了解英語的文化背景,掌握一定的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熟知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夠比較得體地使用英語,避免誤解和錯誤。
三、中西文化比較
英語和漢語雖然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在語言交際方面還是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在友好往來方面,兩種語言都有這樣的問候語,如“How are you?”(你身體好嗎?)“How are you getting on?”(你過得怎樣?)。在表示問候、祝賀等時,“Give my regard to your mother.”(代我向你母親問好。)“Wish you a happy birthday!”(祝你生日快樂?。癈ongratulati ons on your success!”(祝賀你成功了?。T趧e人提供了幫助時,都會說聲“Thank you!”(謝謝?。?,也都會說“You are welcome.”(不客氣。)作為回應。在引薦兩個互不相識的人時,引薦者可以根據(jù)不同場合使用不同文體,如“May I introduce Mr.wang to you?”(請讓我給您介紹王先生。),這較正式;“This is Mr.wang.”(這是王先生。),這較為隨便,兩個人在被引薦后都會說“How do you do?”(您好?。┑扔谜Z。在詢問對方姓名時,英漢兩種語言都有著用于各種場合的文體,“What’s your name?”(你叫什么名字?)這較隨便?!癕ay I ask your name?”(請問您的姓名?)這較為隨意;“Would you mind telling me your name p lease?”(請問您的尊姓大名?)這是很正式的用語。
當然,由于地理環(huán)境、政治因素和風俗習慣的不同,中國人和英美人在語言交際方面還有著很大的差異,這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有時交際方式上的差錯比起語言錯誤(如時態(tài)不對,用詞不太恰當?shù)龋└鼑乐?。對這一情形我們都會這樣的體會:該說的話沒說或不該說的話卻說了,該笑時不笑或不該笑時卻笑了,這都使人很不好過,結(jié)果輕則使自己或?qū)Ψ礁械綄擂?,或雙方感到尷尬,重則無意得罪或惹惱了對方。如中西方人在稱呼上有很大差異,在美國家庭,一個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種做法沒什么不得體的,在校園里,大學生直呼教授的名字也是常見的,在西方人眼里,他們覺得這樣稱呼顯得親切、平等、融洽,但這些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認為不禮貌,沒有教養(yǎng)。在接受贊揚時,中西方人的反應也有很大區(qū)別,按照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謝,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對自己的判斷力表示懷疑,而中國人則比較委婉、含蓄,即使心里很高興,也不會立即認同,爽快接受對方的贊揚,往往會自貶一番,以表謙虛有禮。如有一位英語很好的大學生在一次與美國來賓交談時,該來賓對他說:“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你的英語非常好。)他立即回答:“No,no,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不,我的英語非常差。)來賓聽到這樣的回答有點不知如何回應,感到非常驚訝,認為中國人有點不誠實。西方人非常注重個人隱私,英語中有一句諺語“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一個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就是說,一個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經(jīng)許可,不得入內(nèi)[1]。涉及個人的私事也是如此,不希望與不太熟悉的人談論自己的私事,自然也不愿意被人問及與其有關的問題。對大多數(shù)西方人來說,向陌生人或不大熟悉的人提出“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make?”,“Are you married?”等涉及年齡、收入、婚姻狀況等問題的話題屬個人隱私范疇,忌諱別人問及。西方人寒暄最頻繁的話題是天氣的狀況或預測,如“It’s fine,isn’t it?”,“It’s raining hard,isn’t it?”,“Your dress is so nice!”等。而中國人在見面常常說“你到哪兒去呀?”“干什么去呀?”等,對不太熟悉的人還要問一些諸如“結(jié)婚沒有?”,“工資是多少?”,“多大歲數(shù)了?”等以表示關心。而所有這些問題都會令大多數(shù)西方人感到不高興,會認為“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
四、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6]。我們在前面討論了英語和漢語在語言交際方面的相似之處,這被稱為文化的偶合現(xiàn)象。文化的這種偶合現(xiàn)象,在我們英語學習中起著積極作用,可以促進我們的英語學習,因此被稱作“正遷移”(positive transfer)。上述還討論了英語和漢語在語言交際方面的不同之處,這種文化差異在我們的英語學習中起著消極作用,會干擾或抑制我們的英語學習,因此被稱作“負遷移”(negative transfer)。當然,由于中西方社會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在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很多這種負遷移,這需要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高度重視。筆者在一次聽力課練習時看到英語教師讓學生聽一個打電話的英語對話:
A:Hello,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
B:Hello,George is speaking.
…
英語教師在學生聽了一遍后,又一句一停讓學生重復每一句,直到學生聽懂該對話,然后英語教師讓學生倆倆地做一個模擬英語打電話對話練習。過一會,英語教師讓學生表演他們做的模擬英語打電話對話,其中有好幾對學生的對話開頭是這樣的“Hello,who are you?”,“Hello,my name is ×××.Who are you?”明明英語里打電話的開頭是“Hello,this is Peter speaking.Who is speaking?”,“Hello,George is speaking.”,可是這些學生并沒有采用這種方式,而是采用了中國式的打電話方式。筆者后來了解到學生并非沒有聽懂英語打電話的對話,而是沒有清晰地意識到英語和漢語在打電話時用語有所不同。既然老師讓我們做對話,我們就按自己想的方式去做。在做購物對話練習時,有時也出現(xiàn)這種情況,扮演售貨員的學生對扮演顧客的學生說“What do you want?”,而沒有說“Can I help you?”或“What can I do for you?”,類似現(xiàn)象還不少。要解決這些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需要我們統(tǒng)籌計劃。首先,我們在編寫英語教材時要考慮英美文化背景,要把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與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有機結(jié)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語語言知識同時潛移默化獲得一些跨文化交際所必需的基本英美文化背景知識。其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有意識地向?qū)W生滲透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盡可能地利用各種手段,如多媒體、小組討論等使學生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最后,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課后學習英語時間,有針對性地安排學生閱讀一些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的材料,營造英美文化氛圍,鼓勵學生多與講英語的外國人交流等。
五、結(jié)語
語言、文化和跨文化交際是英語教學中的三個重要概念。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反映文化,文化制約語言,影響語言的使用和發(fā)展。當以英語為媒介進行跨文化交際時,交際者就要遵守英語的文化語用規(guī)則。從某種意義上說,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英語學習者造成很大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學習英語語言基本知識,還要幫助學生跨越中西方文化之間的鴻溝,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最終使學生在實際交際中能夠得體地運用英語。當然,要有效達到這一目的,我們?nèi)孕鑼缥幕浑H等領域進行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探索在英語教學與學習中如何導入英語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英語教學質(zhì)量,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Lado.R.Language Teaching:A Scientific Approach,McGraw-HillInc.US,1964.
[6]百度百科.
[7]馬永輝,劉鳳輝.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之比較[J].學術交流,2007(7).
關鍵詞:中西文化;語言失誤;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8-0086-02
引言
語言滲透著文化,語言也是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傳播文化的工具。語言離不開社會,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我們可以從語言模式中探求出暗含的文化模式,探求出每個社會群體所持有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我們學習一種語言,也要盡量去接受它內(nèi)在的文化,只了解其一,不可能很好地掌握這種語言,流利地應用這種語言。明末清初,隨著西方語言及文化的涌入,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注重學習英語。英語的使用不僅僅是一種社會時尚,能真正促進貿(mào)易和經(jīng)濟上的發(fā)展才是最終目標。但我們不得不承認,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存在著很大差異,有些詞語的字面意思與其真正含義完全不同。因此,一般學習者看到這些詞語時,很容易犯望文生義的錯誤。很多英語學習者“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理解失誤和翻譯錯誤。英語中有些詞語在句子中有特別的含義,不可照字面意思理解,如果望文生義,就會鬧笑話。本文針對中國人在漢語思維影響下對語言產(chǎn)生失誤的弊病,進行研究分析。
一、中西文化差異
1.話題差異
在以英語作為母語的西方國家,西方人閑話家常時的內(nèi)容與中國人有些不同。談話內(nèi)容一般不會涉及個人的工資、收入、婚姻狀況、年齡等等這類問題。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這些會涉及個人的隱私,是不方便過問的。這些話題在以往中國人眼中,沒什么不可以談的,但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慢慢開始接受西方的文化,或多或少地開始避免和陌生人提出這些問題,當然在關系密切的朋友之間,西方人和中國人一樣也會談起,這是出于朋友之間的關心罷了。但對于初識的人,西方人更看重個人隱私,而不去過問。因此,對于愛問這類問題的中國人,就要小心發(fā)問,避免出現(xiàn)尷尬局面。
2.問候差異
中西方國家在日常問候及打招呼時,也有一些區(qū)別。在過去,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對方““吃了嗎?”“去哪里?”“上街去???”之類的問候。其實,對方如何回答并不重要,并不是真的想知道對方的答案,只是向?qū)Ψ酱騻€招呼而已,這樣比點頭一過有禮貌些。而現(xiàn)代的中國人在見面時,問候語大多已變?yōu)椤白罱冒 敝惖脑?,對個人隱私的問題問得少了,不管哪種問候,都為了體現(xiàn)出提問者與答話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但在西方,打招呼時,一般只問一聲早上好,中午好,晚上好或直接說聲“嗨”就OK了。如果西方人遇到中國式問候,就會感到非常疑惑,回答時也感到莫名其妙。追究根源,還是對何為隱私的問題有不同答案而已。
3.稱謂差異
在中國,一般平級或年齡相仿的人或關系親密的人之間才會直呼其名。對年長者直呼大名,會顯得非常沒有禮貌。對上級這樣稱呼,也可能因此得罪領導,讓人覺得不分長幼尊卑,沒有素質(zhì)。但在西方,直呼大名卻證明了關系親密,家庭成員之間,皆可直呼姓名或干脆使用昵稱。因此,在與人問候時,要分清對方來自何處,對不同的人運用不同的問候語,這樣才能不顯得冒失,又體現(xiàn)了禮貌。
4.自我差異
任何學英語的初學者都能發(fā)現(xiàn),在英語代詞中,你、你們、他、她、他們、我們都不大寫,只有一個代詞大寫,就是我。這是因為在西方人眼中,自我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大寫的我代表了西方人追求自我,體現(xiàn)自我的意識。但并不是說西方人以自我為中心,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而是顯示出他們?yōu)槿颂幨聲r更喜歡獨立,在尊重他人的同時,也會尊重自己。這充分體現(xiàn)了西方人對自我主義的重視。但在中國,情況則恰恰相反。自古以來,中國人對自己的稱呼,就帶有謙卑之意,如:奴家,在下、鄙人、奴才,小人等,就連高高在上的皇帝,也把自己稱為孤家寡人,雖然在稱呼上是把別人放在上位,自己置于下位,但這種情況也有一定的使用范圍,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中國古代,上級可自謙,但下級不可越級,要比上級的自謙的稱呼更為低賤,才能不冒犯上級。通過“我”這個代詞,我們就可以看到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之處。
二、語言差異
據(jù)我們所知,英文重形合,而漢語重意合。兩者從根本上就有很大區(qū)別。下面簡單介紹一下,兩者在語言上的差異。
1.音素差異
語言最大的用途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口語與文字更為重要,漢語言所使用的拼音與英語音素有明顯區(qū)別。首先就是漢語拼音中有聲母和韻母。漢字的讀音有的使用單個韻母即可,有的則需要聲韻母組合。但組合還不能明確區(qū)別漢字,還需要添加聲調(diào),漢語言中每個字都有聲調(diào),共有“一二三四”四個聲調(diào),聲調(diào)不同代表著不同漢字。一個漢字一個讀音,因此,漢字學習起來并不容易。英語單詞的發(fā)音是由音素構成的。音標組合后形成開音節(jié)或閉音節(jié)。英語單詞中的開音節(jié)與漢字聲韻母組合后的讀音相似。但閉音節(jié)是漢語沒有的,而且,英語單詞的聲調(diào)沒有四個,只有輕音和重音的區(qū)別。單詞長,讀音則長,單詞短,讀音則短。但是,有了音節(jié)和輕重音的影響,英語單詞組合成句后,讀起來也講求抑揚頓挫,英文詩歌也追求押韻,但英語只有輕重音區(qū)別,所以押韻起來較難,這也就是為什么許多學習英語的人,在讀起句子或詩歌時,找不到抑揚頓挫感覺的原因。而漢語言文字就容易許多了,有四個聲調(diào)的存在,很容易找到韻腳。
2.詞形差異
許多人認為英語單詞是由古人隨意創(chuàng)造出的,而中國漢字更加像漢字影射的來源物。也就是我們說的象形文字。其實,在歐洲上古時期的古人們,也是在石壁上作畫,根據(jù)圖畫演變出了單詞,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單詞的詞形逐漸加大,在讀音的影響之下,變化越來越大,到最后已無法追溯到影射的來源上。因此,現(xiàn)代的人往往認為,他們的單詞是古人憑空想象出來的。但漢字有所不同,據(jù)我們所知,古代漢字起源有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小篆,石鼓文等等,這些字體形狀不一。中國人也一直強調(diào)書法的重要性,練習過書法的人都知道,字體有楷書,行書,草書,隸書,行楷,魏碑,篆書等等,風格有王氏,柳氏,鄭氏等等。小小的方塊字卻能顯示出中國的歷史,中國的文化,中國的精粹。而印歐語系如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中的文字都漸漸演變?yōu)橐环N符號,失去了原有圖像的外貌。所以,許多中國人在學習英語單詞時,覺得很難背下來,找不到單詞與含義之間的聯(lián)系,但事實上,如果了解了英語單詞的音素與音素組合規(guī)律,了解了詞綴與詞源,聽到即可寫出、即可猜出單詞含義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3.語義差異
中國漢字與印歐語系不僅僅存在語音與語形上的差異,在語義上也有很大區(qū)別。據(jù)我們所知,在跨國貿(mào)易或國與國之間訂立一些合約時,不僅要擬本國語版本的合約,還要擬定一份法語合約。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在用詞方面,各國的語言都會多少存在些漏洞,各國語言中,只有法語的運用最為嚴謹,用詞最為精確。用法語擬定出的合約,很少有疏漏之處,也很少給別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機。因此,國際之間大型的合約與合同都會備有法語版本。相比較而言,漢語的漏洞較多,很多人有漏洞可鉆。比如:“他背著媳婦做了不少事””這句話中的“背”就有兩種讀音,兩種含義,讀“bèi”可以理解為他做不讓愛人知道的事;讀“bēi”就是說明他的媳婦是殘疾人。還有,“開刀的是他父親。”那開刀的人可以是主刀做手術的大夫,也可以理解為被做手術的患者。因此可以說,印歐語系所使用的單詞詞義往往功能性更強,精確性更高,定義性更準。相比較而言,中國漢字的概括性強,使用性更為靈活。因此,再使用西方語言時,要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避免使用失誤。
4.語法差異
漢語的語法要求較少,有時主語置后,有時主語置前,聽者隨情況而回答問話者的問題?!澳愠燥埩藛??”可以說成“吃飯了嗎,你”。在古代的詩歌中,古人也靈活地創(chuàng)造出一些回文詩,簡單的幾個字,可以變?yōu)橐皇自?,這種隨意性對于印歐語系中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印歐語系的句子中,句子的語法有性、數(shù)、格、時態(tài)、前綴、后綴,以及主謂賓定狀補的要求。這也就是上一項中提到為什么在國際之間的合約中,很多要擬定法語版合約的原因,在諸多印歐語系中,法語的要求最為嚴格,限制性最強。漢語雖然缺乏這方面的不足,但中國漢字的字形與影射物相似的特點多少可以彌補這種不足。
5.句型差異
印歐語系,尤其是英語,句型注重形合。句子中連詞用得很多,同時要求結(jié)構完整,而漢語中的連詞可用可不用,結(jié)構較為松散。漢語也講求句子的結(jié)構,即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英語中多了補語和表語。基本結(jié)構相似,都是按時間順序,邏輯關系來排列單詞,組成句子。但句子之間的邏輯連詞,使用較少,我們根據(jù)句子就可以看出邏輯性,當然這也有可能會引起歧義,比如:我看他扶著一位老人走下公共汽車,手里拎著一個皮包?!边@皮包是誰拎的,就要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了。盡管英語的句子要求較嚴緊,但也有歧義句的存在。不過,印歐語系往往把句子的重點放在句首,而漢語在使用時,習慣于把重要的內(nèi)容放在句子的后部,所以在西方人眼里,中國人喜歡繞彎子說話,主次不清。這和我們中西方文化差異有很大關系。因此,我們在使用印歐語言時,要按著西方人的邏輯排列句子的主次關系。這樣才不會讓人摸不到頭腦,分不清主次。
三、結(jié)語
中西方語言體現(xiàn)著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滲透在語言之中。只有通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掌握英語中容易產(chǎn)生誤解的詞語,才能有效地避免語言運用上的失誤。
參考文獻:
[1]辜正坤. 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基本情況進行了分析,指出了高職院校進行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必要性,探討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原則和主要方法。
1我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的基本情況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語言知識教學多、文化知識教學少,對語言能力關注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關注少,課本知識教學多、課外知識延伸少等問題。很多課堂英語教學沒有做到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已經(jīng)成為應試教育的附屬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只重視英語知識的教學,卻往往忽視了語言技能的實際應用,也沒有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文化知識教學。造成這樣的教學狀況,不僅有外部的影響因素,也有一些內(nèi)部因素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課時少,而實際教學內(nèi)容又比較多,很多不是英語專業(yè)的學科,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都不足一年半,部分專業(yè)甚至更少。這就使得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很難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所以教師只能相對的專注于英語精讀以及聽力訓練。還有一點就是,教師的教學觀念還是停留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沒有及時進行更新,也沒有建立起實際教材知識聯(lián)系文化語言的模式。此外,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對英語知識的不重視,也是一個主要原因,高職院校的學生往往專注于專業(yè)課知識,以及專業(yè)技能的訓練,為的只是畢業(yè)之后能有一個合適的工作,這就使得學生沒有更多的精力來進行英語學習。以上幾方面影響因素,決定了我國高職院校目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這也造成了很多學生缺少跨文化交際能力。所以,在未來時間里,如何幫助高職學生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是我們工作的重點。
2高職院校進行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2.1英語跨文化教學是高職英語教學大綱的實際要求
我國教育部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明確指出:涉外交際活動的能力訓練是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主要任務。所以,高職院校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訓練以及語言知識的運用,是教師的重要教學任務。但是由于高職院校中的學生中西方文化的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所以教師必須要進行文化導入,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們的多元化文化素養(yǎng)以及對文化的敏感性以及洞察力,這樣才能在本質(zhì)上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知識的實際運用,增強英語知識的聽說能力。
2.2高職院??缥幕虒W是語言交際的客觀要求
在實際教學中,英語教學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語言知識、語言文化以及語言交際,三者是有機結(jié)合的,不可分割。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語言知識教學以及語言文化教學的越深刻,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就會越強,就會越少犯文化知識的錯誤。所以筆者認為,文化差異所造成學生的交際障礙,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一個重要問題。這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沒有掌握英語交際規(guī)則以及英語交際模式的基本知識。其次,學生在實際學習中,不會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實際交流溝通。學生對英語知識的掌握一般只停留在單詞以及語法知識上面,對于各個國家的文化、經(jīng)濟、歷史以及生活習慣等缺少相應的了解,對于中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差異更是知之甚少。正是這些原因造成了學生難以正確地用英語進行交際。所以,針對這些方面的問題,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文化的輸入,幫助學生在不同的環(huán)境以及面對不同的對象時,都能夠使用合適的語言,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如果教師不重視這方面的教學,那么即使學生語法知識掌握的再全面,單詞背得再多,專業(yè)技術知識再過硬,由于缺乏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那么在學生進行實際語言交流時,還是會出現(xiàn)溝通障礙以及文化失語現(xiàn)象。
3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基本原則3.1要遵循關聯(lián)性原則
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文化教學內(nèi)容要和實際所學內(nèi)容相一致,在介紹或者講解文化內(nèi)容的時候,一定要圍繞著教學內(nèi)容來開展,要合理運用相關的跨文化語言材料,來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職業(yè)文化滲透。文化所包含的內(nèi)容十分廣闊,所以教師必須要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設計,課堂上文化知識的導入,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日常交際情況,把握好學生的實際情況,這樣才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生應用文化的動力。隨著學生不斷地學習和應用,學生的學習量將會越來越多,學習的效率也會有所提升,跨文化意識也會慢慢得到培養(yǎng)。
3.2要遵循引導促進原則
在高職院校英語學科教學中,文化教學不只是單獨的教學活動,它是從屬于語言教學的,是語言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堅持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的基本原則。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文化教學滲透到語言教學之中,使得文化教學起到改善和提高語言教學質(zhì)量的作用。教師在實際文化教學過程中,必須要重視這一點,因為,如果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太過于重視文化教學,那么就會削弱語言教學的地位。所以教師必須要合理的處理好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之間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正常學習。
3.3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教師在開展文化教學的時候,沒有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沒有根據(jù)學生的語言知識水平以及領悟能力,來確定相應的文化教學內(nèi)容,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十分吃力,或者對所學知識不感興趣。這需要教師認真對待,教師必須要聯(lián)系學生實際知識掌握情況,聯(lián)系學生的知識興趣點,才能幫助學生有效掌握教學內(nèi)容。在文化教學初始階段,教師可以側(cè)重的介紹一些簡單有趣的文化知識,比如說西方國家的日常行為模式以及西方的風俗習慣等。在學生學習一段時間之后,對西方文化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開始對西方文化感興趣,這時教師可以適當?shù)闹v解一些深層次的文化知識給學生,比如說西方國家的經(jīng)濟政治變革以及宗教信仰等。
4高職院校英語跨文化教學的主要方法
4.1重視教材內(nèi)容,挖掘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材內(nèi)容里面包含了很多話題,其中有很多的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主要涉及了西方英語國家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歷史、地理以及價值觀念等多方面領域。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教材內(nèi)容來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還可以使用小組式討論學習以及寫作等方法來進行中西方文化之間的比較。通過教師一系列的主動引導,可以幫助學生培養(yǎng)出文化敏感性,深刻感受到西方國家文化的內(nèi)涵,促使學生的文化知識有效積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說筆者在講到“Food”一課時,我先在課程導入部分以西方國家人們的飲食習慣為切入點,然后通過電腦幻燈片來展示西方國家的飲食特色,比如說pizza、hot dog、steak、hamburger等,然后讓學生舉例說明一下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飲食,學生的回答千奇百怪,比如說jiaozi、 zongzi、mooncake等。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對比,通過學生們的討論,來總結(jié)出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同之處,以此來幫助學生掌握西方國家飲食文化知識。再比如在日常交際用語上面,也存在著很多的文化知識。比如說筆者在講到“Greetings”一課時,對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也進行了相應的比較,“同學們,我們中國人見面的問候方式很有趣,通常都是:你吃了么?”但是英國人在見面打招呼的時候,通常會關心天氣情況,這是因為英國地處溫帶海洋性氣候區(qū),年均降雨量十分大,所以經(jīng)常會下雨,所以英國人總是特別的關心天氣情況,就好比我們中國人特別關心吃飯問題一樣。通過教師有效的引導教學,就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跨文化知識,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基礎。
4.2使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學習英語文化知識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的教學手段也不斷多元化,不僅可以使用電視、視頻錄像以及幻燈片等教學方式,還可以選用放電影、聽音樂等手段,來促使學生掌握西方國家英語文化知識。比如說筆者在講到“Music”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加有興趣地投入到學習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中西方音樂的差異,我在電腦幻燈片上面展示了西方國家的音樂樂器圖片,然后再配上相應的樂器音樂,還順便介紹了一下一些樂器的著名演奏家等,通過實際圖片以及實際聲音的結(jié)合,讓學生在實際學習中,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本質(zhì)內(nèi)涵,解決了書本上知識的單調(diào)和枯燥問題。此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西方國家音樂文化,我還組織學生們在課堂上看了電影“The sound of music”,《音樂之聲》是一個經(jīng)典的音樂劇,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我向同學們介紹了電影的故事背景,以及發(fā)生的時代。在電影播放的同時,對于電影中的一些西方文化知識進行了相應的講解,對于學生不懂的地方及時進行解釋,對于影片中女主角所唱的英文歌曲進行相應的中文解釋,幫助學生了解音樂內(nèi)容,然后在電影結(jié)束之后,組織學生進行影片的討論分享,對于不懂的地方以及有疑問的地方進行討論,再由教師進行總結(jié)。通過這樣的實際課堂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也很好的幫助學生掌握了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還有效地促進了學生跨文化知識的掌握。
參考文獻
[1]楊裕珍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7(4)
[2]章益靜英語教學中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現(xiàn)狀和培養(yǎng)策略[J].新課程(初中版),2007(7)
關鍵詞:西方文化;中國文化;漢語國際教育
隨著中國的綜合國力逐漸增強,中華文化的傳播也備受注目。中西方文化差異存在于思維方式、教育、交際禮儀、商務往來等諸多方面。在當今這樣一個言出必文化的年代,對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教學和漢語國際教育中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學均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和理論基礎。
一、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教學狀況
(一)翻譯教學與文化教學
翻譯不僅僅是一個語言問題,而是兩種不同文化的交流。當前,“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實踐活動”已經(jīng)達成共識。在進行不同文本翻譯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難題,其中,最大的難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由于文化的不同,思維方式的差異,文化翻譯難以相互依存。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在實現(xiàn)交流之前,需要首先完成翻譯這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受不同個體自身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等個體差異性的影響,不同的譯者在進行文化翻譯的時候,會呈現(xiàn)出十分復雜的多樣性。因此想要做出最合理的翻譯,就必須透徹的研究分析不同文化語境下,不同語言文化所具備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因此,在進行翻譯教學的時候,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的進行文化溝通,實現(xiàn)語用意義的等值轉(zhuǎn)換。學生在進行翻譯學習的時候,需要掌握不同文化語境下所涉及到的特定文化。例如:在英語翻譯過程中,在翻譯下面這句話:“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的時候,一些學生便將其翻譯為:約翰為人可靠。他不吃魚,還玩游戲。實際上,正確意思應該是“約翰值得信賴。他既忠誠而又規(guī)矩”
總之,學生也要具備較為深厚的文化內(nèi)涵和駕馭語言的能力等,并積極結(jié)合語境和現(xiàn)實情況等,方能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教學
作為典型的跨文化活動,翻譯成為考驗學生對文化的領會能力以及跨文化綜合能力的重要途徑。在進行翻譯教學時,對于不同的文本,教師要讓學生在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充分立足文本本身的具體內(nèi)容,不得脫離原文本。但是,翻譯也同樣不能受到原文本的過多約束和限制。因此,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翻譯的時候不僅要保持形式上與原文的一致,還要保證在基本內(nèi)容和表達形式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從而有效的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在實際翻譯過程中,受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文化差異以及翻譯人員自身實際情況的影響,在進行翻譯的時候,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翻譯效果。但是,只要能夠緊密結(jié)合原文的語境等,變可以達到較好的翻譯效果。例如,在莎翁的《哈姆雷特》中,在第三幕的第二場中,主人公哈姆雷特在諷刺自己的同學吉爾登斯吞的時候,便利用了雙關的手法。哈姆雷特告訴吉爾登斯吞“Call me what instrument you will”,并說道,盡管“你”可以“fret me”,但是“你”卻無法“play upon me”。在這里用到了“instrument”和“fret”兩個單詞。我國的學者朱生豪和梁實秋在翻譯這一部分的時候,便均將這個雙關語直接翻譯為“撩撥”?!傲脫堋币辉~與現(xiàn)實情節(jié)密切相關,并和其中包含的“騷擾”的含義相呼應,令讀者一目了然,達到了較好的翻譯效果。為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教師要注意積極的在翻譯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西方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鼓勵學生通過報紙、網(wǎng)絡、書刊雜志來積極了解西方文化,了解各國的風土人情等,以切實提高自己的翻譯、表達和跨文化交往的能力。
二、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的西方文化教學對漢語國際教育的啟示
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不同文本內(nèi)容進行翻譯的時候,需要充分立足文化差異,以提高翻譯的準確性。在漢語國際教育的翻譯教學過程中,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在開始對文本進行翻譯之前,首先了解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然后,結(jié)合內(nèi)容,對相關的文化背景和知識等進行了解。然后,以相應的文化背景為基礎,對文本進行翻譯。對于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理解偏差的問題,要注意立足中國文化背景和內(nèi)涵,合理的進行處理和翻譯,以保證意義的準確性。對學習漢語的廣大留學生來說,翻譯課堂上,不但需要學習對具體的文本予以翻譯,還需要領會到其中的中外文化交流內(nèi)涵。學校還可以開展一些與中國文化以及翻譯相關的活動,鼓勵學生們踴躍參加,以增加自己的中國文化知識積累,并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等。
參考文獻:
[1]Linell, Davis. Doing 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 Action[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9.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陳申.外語教育中的文化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1999.
[4]《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版)[Z]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關鍵詞] 新聞價值 觀念 文化學
新聞傳播活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實踐活動,新聞價值觀決定著新聞事實的取舍與報道的不同角度。中西新聞工作者在傳播實踐中,總結(jié)歸納出了大致相同的幾個新聞價值要素――時新性、接近性、顯著性、重要性、趣味性等。然而,中西方以相近價值觀指導出的新聞傳播實踐卻表現(xiàn)出巨大差異。中國批評西方媒體報道無視中國國情的文化霸權主義,西方媒體則認為中國媒體報道忽視了對人權、公民知情權與個人尊嚴和價值的尊重。國際傳播中的意見分歧已經(jīng)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國家間的溝通交流。本文將從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來審視分歧的根源所在;把新聞價值觀置身于文化傳統(tǒng)的大框架下,以此思考全球傳播新秩序構建,思考中國軟實力建設中新聞傳播功能的發(fā)揮。
一、“同”――對“人”的共性、新聞事實本體和新聞價值觀形成歷史的考察
如上所述,中西方在新聞傳播實踐中形成了對新聞價值基本一致的看法,這是中西方新聞信息交流和溝通對話的基礎。學者趙莉在《從看美國的新聞價值觀》中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2002年美聯(lián)社和新華社所評的十大國際新聞中,有四條是完全一樣的,反映出中美新聞價值觀中某些帶有普遍性、規(guī)律性的東西,”[1]
中西方新聞價值觀相同性的存在,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作為社會化的人的共通心理與思維習慣。人的生命存在共同性,具有相同的身體結(jié)構和行為方式。人類共同的實踐活動也面臨著共同的外部環(huán)境。這些相同或相似性,使得人類實踐活動所創(chuàng)造、形成的心理、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具有共通性,這必然會影響到新聞傳播實踐中的新聞價值選擇。
其次,客觀發(fā)生的事實對新聞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新聞事業(yè)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正是基于社會發(fā)展中不斷出現(xiàn)的新聞事實――其中蘊含著能夠滿足受眾需要的特定屬性。這些特定內(nèi)涵和屬性決定了中西新聞價值觀相同的一面。
考察新聞價值觀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就能證明中西方“同”的一面。
西方新聞價值觀念的形成源遠流長。1690年,德國人托比亞斯?樸瑟在一份關于報紙的論文中提出,為了在數(shù)不勝數(shù)的新聞事件中作出選擇,應該把那些值得記憶和知曉的事件挑選出來加以公開報道。他列舉了他認為值得報道的事件,涉及到了選擇新聞的異常性和重要性等標準問題。這是西方新聞史上最早提出的新聞價值觀念。后來,德國學者卡斯帕?斯蒂勒又在1695年提出了新聞價值的新鮮性、接近性、顯要性和消極性等。[2]
西方新聞價值觀念的真正形成,伴隨著美國政黨報刊的逐漸衰落和大眾報刊的蓬勃興起。在19世紀30年代的報業(yè)競爭中,西方各報社老板和主編為擴大報紙發(fā)行量,十分重視對新聞事實的選擇。20世紀初,美國、日本的一些新聞學者把新聞事實的選擇標準統(tǒng)一到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上。1922年,李普曼在他的《輿論學》中首次提出“新聞價值”這一概念。他明確提到突發(fā)事件、地緣接近、個人影響與沖突等新聞價值要素。20世紀60年代,西方學者再一次掀起探討新聞價值觀念的。其中頗具影響力的學者是約翰?格爾騰(Johan Galtung)和瑪麗?魯基(Mari Ruge)。他們考察了“事件”變成“新聞”的奧秘,并論述了新聞的12個要素。[3]
關于傳統(tǒng)的新聞價值標準,西方新聞學者少則有5因素說,如麥道格爾;多則有20因素說,如英國湯姆森基金會專為第三世界新聞工作者編寫的新聞教科書等。盡管西方新聞界在新聞價值標準的具體表述上有多有少、有輕有重、有先有后,但他們在主要標準的確定上還是相當一致,其中包括:影響力、接近性、異常性、顯要性、及時性、沖突性和趣味性等。[4]
實踐的需要與向外的學習中,中國學者對西方理論進行了本土化詮釋,形成了與西方比較接近的價值觀要素。徐寶璜在中國第一本新聞學專著《新聞學》中認為,“新聞價值者,即注意人數(shù)多寡與注意程度深淺之問題也?!辈⒚鞔_提出了新聞價值的三個要素,“重要之最近事實,自能引起較多人數(shù)與較深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高之新聞。次要之最近事實,僅能引起較少人數(shù)與較淺程度之注意,故為價值較低之新聞?!薄巴恍侣?,其價值與發(fā)生及登載相隔之時間成反比例。此相隔時間愈短,則新聞價值愈大,愈長則愈小也?!薄巴恍侣?,其價值不僅隨時而異,又大抵隨地而有別也。吾人所注意之事,大抵以己為中心,漸推及于己所熟悉之人及事。故現(xiàn)雖處交通便利之世,所最注意者,大抵仍為本埠之事,及本埠之人。”[5]
邵飄萍在他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一書中,介紹了美國威斯康新大學新聞學教授格蘭特?赫德對新聞價值標準的概括:愛讀者之數(shù);時機之適當與否;距離遠近之關系;性味集中之變遷。格蘭特?赫德分析新聞價值減少的原因是:含有廣告的意味者;揭發(fā)人之陰私者;有害社會之風者。[6]
20世紀40年代,薩空了在其《科學的新聞學概論》一書中提出了新聞價值“兩個條件、兩個要素”的觀點。他把新鮮、真實列為新聞價值要素,而把新聞與人類“有關”、“有益”作為新聞價值的基礎,體現(xiàn)了新聞價值的“有益性”原則。這種闡釋對新聞價值理論有所突破,回歸了新聞價值的本意,但他未對新聞價值的內(nèi)涵作出詳述。[7]
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隨著思想解放和新聞改革的逐步推進,新聞價值理論成為新聞理論研究的重點問題,西方國家的新聞價值理論再次被介紹到中國,中國學者對西方新聞價值理論采取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tài)度,在廣泛汲取和積極消化的基礎上,對新聞價值理論再次進行了梳理和分析,形成了關于新聞價值的一些基本觀點,主要包括真實性、新鮮性、重要性、接近性、顯著性、趣味性等。[8]
對中西方新聞價值觀形成歷史的考察表明,不同文化背景與社會發(fā)展進程的地區(qū),在人的共通性基礎上,形成了大體一致的新聞價值觀念。
二、“異”――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審視
中西方新聞價值觀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對于新聞價值要素的不同理解,以及在實踐中不同的選擇上。
西方新聞價值觀尤其是傳統(tǒng)新聞觀往往強調(diào)反常、沖突、矛盾,定位于媒體是社會和政府的監(jiān)督者,習慣“多報憂少報喜”;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新聞價值觀往往注重正面、健康、和諧,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著力于反映光明面,“多報喜少報憂”。西方新聞價值觀注重以受眾為本位,強調(diào)以受眾的興趣與需要作為新聞價值選擇的主要依據(jù);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則習慣傳者為本位,將政策宣傳和思想教育作為新聞價值選擇的主要依據(jù)。[9]由此,在諸多新聞價值要素中,西方新聞價值觀更注重“趣味性”,而中國的新聞價值觀更強調(diào)“重要性”。
為什么在基本要素認同的基礎上,中西方仍對新聞價值存在不同的理解,甚至在實踐中表現(xiàn)出完全不同的取舍呢?筆者認為,中國特殊的國情、政治經(jīng)濟利益的不同取舍,是形成分歧的重要原因。同時,對新聞價值作出判斷的主體,即生活在特定文化環(huán)境下,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人,也是造成新聞價值不同的關鍵因素。
認為,人的社會性是人區(qū)別于動物的本質(zhì)特征,者心目中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離群索居狀態(tài)的人,而是處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10]人從出生起就在進行社會化,其中文化在其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美國著名學者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書中認為,“個人生活史的主軸是對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傳統(tǒng)模式和準則的順應。每個人,從他誕生的那刻起,他所面臨的那些風俗便塑造了他的經(jīng)驗和行為,到了孩子能說話的時候,他已經(jīng)成了他所從屬的那種文化的小小創(chuàng)造物了?!盵11]
文化傳統(tǒng)是新聞價值觀形成的歷史淵源。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存在許多不同,在此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生活的“人”的心理、思維和價值觀也表現(xiàn)出很大差異。司馬云杰在《文化價值論》中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形態(tài)是以個體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價值取向相應地可歸納為以土地為基礎的人生本位價值取向,以家庭為基礎的群體本位取向和以倫理為基礎的道德本位價值取向。由此,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文化價值模式可簡單地概括為:“安土地,尊祖宗,崇人倫,尚道德,重禮儀”。[12]
錢兆和先生在《西方文化精講》一書中闡述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獨特性認為,西方文化的主要特點是:為求知而不是為實用目的,熱衷于探索自然界,熱衷于探索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注重理性思維和對概念進行嚴格定義,具有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具有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和人權的傳統(tǒng),法治傳統(tǒng)源遠流長,熱衷于設計理想社會模式,注重對知識的檢驗和論證。[13]
從以上對中西方傳統(tǒng)文化特點的梳理可以看到,中西新聞價值觀的不同,是與雙方文化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的差異完全一致。中西文化傳統(tǒng)的不同,影響到人的價值觀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西方文化較多個人主義取向,中國文化較多集體主義取向;西方文化崇尚科學理性,中國文化重人情倫理;西方文化注重對自然的征服,中國文化講求“天人合一”。這些內(nèi)化為個體的價值觀念必定會在新聞傳播中有所體現(xiàn),從而導致了中西方對新聞價值觀的不同理解和選擇。
三、文化學闡釋下的新聞價值觀的意義
由文化的維度看待中西新聞價值觀的異同,具有重要的學理和實踐意義。
1.有的放矢,有效傳播。
全球化的今天,閉關鎖國肯定行不通。我們既要通過國際傳播了解國際動態(tài),以做好準確定位;又要借助國際傳播,構筑自己良好的國際形象。這一切的前提是國際傳播要達到“傳通”的效果。分析以往國際新聞傳播產(chǎn)生紛爭,主要原因就是不同價值觀的指導偏向,傳播主體往往是從“我”的角度去思考報道新聞事件。從文化學的視角看,在國際新聞傳播中,雙方都要考慮不同之處,即清晰認識“異”后的深層次文化原因,用“他”的視角報道,分析和了解對外傳播對象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習慣,做到有的放矢。
2.,和諧傳播。
國際傳播舊秩序指的是國際新聞傳播中的不均衡和不公正現(xiàn)象。此時,信息的流向是從經(jīng)濟發(fā)達的西方國家流向經(jīng)濟欠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信息的內(nèi)容主要是西方發(fā)達國家以自己的價值觀對發(fā)展中國家發(fā)生事件的偏向和誤解性的報道。這其中除了特定的政治經(jīng)濟利益原因外,文化理解分歧是一個重要因素。從文化的視野看待全球新聞傳播,使我們認識到每種文化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都有其優(yōu)點和特點,在全球傳播中要,互相尊重,以共同致力于全球和諧傳播秩序的構建。
3.文化立足,融洽溝通。
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激發(fā)全民族文化創(chuàng)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14]
這是當前我國最大的國情,也是新聞傳媒業(yè)發(fā)展的最大語境。我們的新聞工作應該從這一語境去思考新聞傳播業(yè)的發(fā)展,努力做好兩個方面工作。對內(nèi),要發(fā)揮凝聚力向心力作用,從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努力達到“傳通”效果。對外,要努力營造良好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充分考慮國外的文化心理特點,有的放矢開展信息傳播,有針對性地向外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同時,尊重他國他民族的文化心理,相互理解,融洽溝通。
注釋:
[1]趙莉:《從〈今日美國〉看美國的新聞價值觀》,《青年記者》[J],2002年第4期
[2][3][4]徐耀魁:《西方新聞理論評析》[M] ,新華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
[5][徐寶璜:《新聞學》[M],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6]邵飄萍:《邵飄萍新聞學論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7][9]鄭保衛(wèi)、劉新利:《論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新聞價值觀》,《今傳媒》[J],2010年第8期
[8]鄭保衛(wèi):《新聞理論新編》[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0]馬克思、恩格斯:《費爾巴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2]司馬云杰:《文化價值論》[M],人民日報出版社,1986年版
[13]錢兆和:《西方文化精講》[M],華齡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