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館空間設計的藝術形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21世紀的今天,美術館已慢慢由被動展示向主動引領的方向邁進,由幕后轉為臺前,在教育知識和提高審美的同時,引發(fā)了人們對美術館公共性空間設計的關注和探索。本文通過對美術館空間設計的研究和整理,深度審視“公共性”在美術館中的表現(xiàn),結合國內(nèi)外優(yōu)秀案例的調(diào)研與分析,總結出適合當下社會發(fā)展的美術館空間組成形式。
關鍵詞:美術館;公共性;空間組合;空間設計要素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美術館的展覽內(nèi)容與形式、社會職能及角色也隨之發(fā)生著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美術館需要不斷地升級自身的建設理念滿足越來越多的參展者的需求。分析美術館的空間組成要素與空間組成形式,希望帶給人們更多思考的同時也給之后的美術館設計提供更多的參考。
一、空間設計的組成要素
1、展示空間
展示空間作為美術館最基礎的公共空間,具有展示作品和傳遞信息的功能。根據(jù)展品的類型和展示方式的不同,展示空間將是美術館所有空間中最靈活,最變化多樣的存在。在展覽作品時,想要展示空間達到完美效果,需要通過展示形式與其內(nèi)容的相互配合,還有多樣性的展示方式。例如浙江美術館整體設計明朗、開闊,選取大面積的玻璃幕墻做立面和屋頂?shù)慕ㄖ牧?,使空間更加的通透寬敞,內(nèi)外景色連成一體。其中書畫類展品多是在空間較大的區(qū)域,以豎直或平鋪的方式陳列;而雕塑類展品則相反獨立的空間更有利于細節(jié)的觀察。進入21世紀,現(xiàn)在情景化展示逐漸成為美術館歷史再現(xiàn)類展示的需要,在帶給參觀者視覺沖擊的同時也引領全新的展示模式。例如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展廳的敦煌展覽,整體空間仿照莫高窟的形式建成,墻壁和天花板的材質(zhì)都選用仿真砂石,力求從各個方面去還原藏品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以此希望引導人們對展覽進行深思。根據(jù)展示方式的不同可將展廳的展覽分為以下幾種,線性展示方式是通過幾何形的動線引導形式,讓參觀者的參觀過程更具有目的性。游散性展示方式對人的參觀動線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性,人的參觀行為自由發(fā)生,空間動線更加的靈活多變。體驗性的展示方式,是近幾年逐漸出現(xiàn)的,將藝術品以觸摸或是聆聽的方式展現(xiàn)給公眾,空間動線以聚集和環(huán)繞為主,這樣的展廳將吸引更多的參觀者,并拉近藝術品與參觀者的距離。
2、公共空間
作為各展示空間之間的聯(lián)系與紐帶,公共空間是美術館空間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其設計直接影響到美術館的整體形象,公共空間主要體現(xiàn)在門廳與中庭的設計中,是美術館帶給參觀者的第一印象之所。在觀展的整體過程中,公共空間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例如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的公共空間是一個的三角形中庭,較大的中庭設計即可舉辦各類社會活動,起到休閑、娛樂的作用,又具有及時疏散人員的功能。
3、交通空間
通過對參觀人流的組織與疏導,交通空間多以線性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觀眾參觀的流程,是一次性瀏覽區(qū)域,主要包括走廊、樓梯,電梯等其他通道。交通空間作為過渡空間的重要部分,其面積有限、空間狹小,不易引人注意的特征反而在設計過程中獨具一格,許多的設計師采用天窗、玻璃幕墻、燈光等獨特的方式融入到交通空間,將其設計成為更具吸引力的局部空間。例如柏林猶太博物館,高聳入云的狹小通道,尖銳的墻面設計都給人以反思與沉重的心情,更易將參觀者帶入展覽的主題中。
二、空間組合形式
美術館經(jīng)常每個空間或是幾個空間展示不一樣的主題,致使其空間將要進行組合和劃分,使得觀賞過程更為流暢的同時讓參觀者充分享受空間變化的樂趣中。
1、序列化組合方式
序列化組合是將相似或相同的單位空間按照幾何動線的形式組成展覽者所需的空間系列,空間之間具有明確的循序性和明顯的節(jié)奏感。整體的參觀模式較為固定,在動線的引導下進行有序的參觀,如十和田美術館,將草坪兩邊散落的單元空間相互串聯(lián),建立起展品、室外空間、參觀者三方的交流。古根海姆博物館采用環(huán)形連續(xù)的空間組合,橫向與豎向的動線相交融,增強觀展的連貫性,滿足參觀者娛樂的心情。
2、中心放射組合方式
中心放射式組合是采用由中心向四周發(fā)散或是四周向中心聚攏的結構模式,形成各空間圍繞放射中心的布局。中心放射式多以幾何圖形為核心區(qū)域,通過門廳、中庭或主展廳的組合,給人以緊湊的視覺傾向。中心放射式組合的核心空間一般會是參觀者交流或休息的聚集中心,并且起到疏導人流的作用,在空間功能上具有豐富的彈性。如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通過巨大的波浪形中庭做為過渡區(qū)域,連接美術館的外部空間與室內(nèi)空間,使各個展廳相互串聯(lián),具有較大的震撼性。
3、自由組合方式
整個空間組合在布局上受立體主義影響以整體設計為主,在具有較大可支配區(qū)域的基礎上,根據(jù)展覽的主題和內(nèi)容進行靈活多變的布展形式。由于空間組合形式的自由,參觀路線具有較大的隨意性,才能做到空間使用和表現(xiàn)效果的完美統(tǒng)一。如以“打破傳統(tǒng)設計框架,敞開文化的大門”作為設計要求的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將管道與功能部件設計在建筑物外立面,采用框架結構使內(nèi)部空間最大化,同時辦公室和衛(wèi)生間的可移動性,加強了美術館內(nèi)部的自由度,也賦予了展覽者更多的設計空間
4、網(wǎng)格化單元組合方式
利用建筑結構的軸線平面網(wǎng)格,把空間分隔成若干部分,最終組成空間網(wǎng)格單元,使單元之間具有一定的秩序性和連續(xù)性。網(wǎng)絡化組合是相對細分化的組合形式,具有均質(zhì)并置的特征,可降低動線空間之間的等級與秩序上的差異。雖然空間的引導性較弱,但參觀者可根據(jù)自己需要進行路線劃分,做到最大程度的自由,所以網(wǎng)格化單元的有序性和靈活性是其他組合形式無法比擬的。如金澤21世紀美術館,美術館中散落著盒子似得展廳,通過相互拼接、組合而形成了迷宮一樣的網(wǎng)絡結構,參觀者在選取瀏覽路線時具有較大的可變性。
三、總結
進入21世紀,人們更注重美術館的文化與教育意義,因此互動型美術館、電子型美術館越來越成為主流,這在傳遞信息的同時更加注重多變的展示形式,然而不論美術館怎樣的變化,最主要的還是體現(xiàn)美術館“公共化”與“以人文本的”的設計目標,面對新時代的美術館我們能夠以更加多變的形式參與到其中,直接的與展覽者進行精神交流。
參考文獻
[1]王瑤,博物空間設計藝術形式研究,《東北林業(yè)大學碩士論文》-2014-04-0
[2]王碩志,美術館觀展動線空間研究,《中央美術學院碩士論文》-2013-05-01
作者:趙嘉琪 單位:華東師范大學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