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西方美術文化差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彩陶;希臘陶器;中西方文化比較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18-0049-01
一、中國彩陶與希臘陶器之比較——器型與紋飾
.器物的造型方式以及紋飾的描繪與藝術表現形式不同。中國彩陶的造型質樸單純,在最早的用手工制作的陶器,最初的實用的目的性表現較為明顯。早期為了便于汲水,陶器的造型是口小細瓶圓腹和尖底;而希臘的陶器的早期發(fā)展階段,它的造型一直是簡潔大方的,最先陶耳和瓶身是分離的,到了最后陶耳逐漸和瓶身融合在一起了,并且形成了獨自的風格。中國的彩陶在紋飾題材表現多為幾何紋飾,這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和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模畫。而西方的希臘陶器由早期的幾何紋飾為主的慢慢發(fā)展成以人物紋飾為主的題材,他們最早也是對自然的崇拜,但是后來戰(zhàn)爭的頻繁,人們多在彩陶上表現當時的生活狀態(tài)。在希臘的鼎盛時期出現了黑繪、紅繪、白彩三中形式。而中國的彩陶沒有集中的用某一顏色表現,而在希臘陶瓶上以黑為底圖案用紅色來表現。
二、中西陶器以“器”各孕育的文化內涵
(一)中國彩陶反映的中國文化
1、禮樂思想
中國素有禮樂之邦的美稱,那么早在陶器的發(fā)明和當時人們社會生活中就孕育了中國人思想和禮制的態(tài)度。禮和樂源于陶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禮是用日常的食器進貢神而致福,樂則是敲擊日常食器而愉神祈福,兩者都用飲食器為手段,讓人和天地等超自然的存在相互溝通,都用陶器作為承載物,陶器無形中承擔了溝通天與地、人與神、社會與自然的重要職能。
2、道家思想
作為道家哲學最基本的命題和范疇的道,陶器可以說是圓地具象的表現,圓在作為人們的審美范疇前它首先就是一個哲學范疇。圓可以說是陶器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它抽象的表現為道,抽象的表現為圓。人們發(fā)明陶器,其目的就是要用空虛的部分作為主要功用。然而在自然界這一廣大的空間中,要想有一個能夠容納東西的專有空間就必須制作出一個特定的空間,這是“有”,然而這個空間又必須具備虛空的特點,容物,這即是“無”。換句話說,作為“有”,這個器物不僅在自然界中客觀存在,同時還必須要構成一個自足性的空間;作為“無”,這個空間既要能夠裝入或倒出所融的物質,以便滿足人們的不同需要,同時又要保證所融物質不外流。陶器的發(fā)明正好滿足了人們的這種實際需求。
(二)希臘彩陶反映的西方文化
1、自然崇拜:克里特人熱衷在陶器上裝飾與大自然相關的圖案,一方面他們對大自然的喜愛,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希臘人的宗教是以崇拜自然為主要核心的。在當時,大母神是島上的眾神之主,人們相信是她創(chuàng)造了這個世界,這與中國的女媧煉石補天用泥造人的說法相類似。在希臘人心中,大地母神的符號意味著更多的女性的形象這種自然崇拜說明了當時人們很重視生殖繁衍子孫后代。
2、理性思想與高度寫實:理性在西方的古典藝術中有突出地地位,它突出理解,強調整體。比如說希臘的陶瓶上的彩繪就反映出當時一段時期人們的生活、經濟的狀況,人們當時所追求的審美趣味,如希臘陶瓶上所繪的紋飾。從希臘陶器的早期二維的平面繪制的紋飾到后期在陶器上的雕塑造型,不得不讓人驚嘆出西方的造型寫實的技巧的精湛。
三、中西陶器凸顯出的中西文化差異之根源
(一)空間意識
“天圓地方”可以說是中國的原始的空間意識。陶器的起源觀念、外形塑造、花紋樣式中皆含有古人的宇宙觀,即具體的表現為空間意識。比如在齊家文化類型的陶器中,器物的實用功能大大縮小,而以巨大的形式意蘊,表現出了充滿空間張力的形式美,不僅成為空間意識的具象解釋,而且也構成了豐富的“有意味”的內涵,器物的實用功能逐漸消隱在外在的形式中。而西方文化的空間意識里充滿了和諧、數量、秩序,真正的美的鑒賞必須從對象的物質世界上升到對純粹形式世界即“理式”世界的凝神關照。
(二)美學思想和思維方式
希臘式的美術價值強調形式優(yōu)于色彩,希臘陶器的外形古希臘的陶壺,單從外形我們看到的一個大的圓形的陶嘴,整個器身是接近于圓形的,壺把和壺嘴是緊挨著的,壺身上有規(guī)則的布滿了植物紋和波浪形線條。中國的美學價值強調“道”、“器”并重,寬口圓底的陶碗反映出天圓地方的古代哲人思想。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是高度的抽象與意味的表現。比如彩陶上的蛙紋,最先由具體蛙的圖形刻畫在陶器上慢慢的簡略成蛙體的單線,最后簡化成類似蛙形的波折線。而西方人的思想是理性的,具像的表現。
關注生機、生態(tài)、生命,傳播科技、藝術、文化,2014年5月12日下午,天津美術學院國際藝術教育學院中英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像素與聲音”課程匯報展成功舉行,2013級中英數字媒體藝術專業(yè)的全體學生參與了此次展示,解讀了各自對中西方文化的獨特思考。這次展示的目的在于通過科技和藝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使命感、民族自豪感和人文幸福感。這也是國際藝術教育學院辦學思想融八課程教學的成功實驗,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積極探索,是藝術院校教學改革的重大嘗試。
“像素與聲音”是天津美術學院國際藝術教育學院的主干課程,其分組式教學、主題作品創(chuàng)作和課程匯報均體現了國際藝術教育學院的教學理念和辦學宗旨,將價值取向植入課程教學,通過教學強調文化堅守和文化融合,培養(yǎng)具有獨創(chuàng)性、創(chuàng)新意識及創(chuàng)造力的現代復合型藝術人才。在此次展示中,學生自由組合,形成10個具有鮮明特色的團隊,拍攝動態(tài)影像并進行藝術處理,如配音、中英文字幕處理、影像處理及剪輯,用Photoshop、Premiere和After Effect等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運用科技手段實現與眾不同的藝術效果。而展示以“中西方文化交融”為主題則意在打開學生的思想境界,讓大家站在國際化、全球化的角度,帶著中國立場、東方文化的觀念走出國門,赴英留學。YICHI小組從具體案例出發(fā),深人解讀中西方文化背景,發(fā)人深??;圓曲小組關注中國文化儲備,借用日常事物進行創(chuàng)作,將看似一般的生活用品升華到中西文化;25小組強烈的創(chuàng)新性完美地詮釋了藝術的特征,從中西方藝術的差異中找尋創(chuàng)新點;壹volution小組體現出了團隊精神,同時也非常重視個人能力的發(fā)揮;紅雙喜小組的作品充滿正能量;茶葉蛋小組則從小小的“囧”字插座切入重視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要性,利用虛擬互動、動靜結合等方式,通過制度、文化、習俗等板塊突出中西方文化差異,并從中尋找創(chuàng)新點,同學們都堅守著自己的文化立場,堅持面對面、平等地進行文化交流,理性地關注生活,關注社會,并表達著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促進文化融合的美好愿望。
國際藝術教育學院院長李志強教授在總結中表示,他今天深受鼓舞,非常感動,大家都站在國際化的立場上去思考了文化融合。如何把藝術和技術相結合,如何使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和諧交融,是國際藝術教育學院每一位成員的重要使命和艱巨任務,如何讓藝術符合時代的要求也是一項重要課題。今后國際藝術教育學院仍將立足于全球化發(fā)展視野,在整合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吸納英國優(yōu)秀的藝術教育資源,實現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以跨界融合的國際化藝術教育觀和人才觀,培養(yǎng)體現中國立場、傳播中國文化、實現中西交融的藝術使者。李院長還對此課的指導教師王中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
關鍵詞:線條;油畫;情感線條是繪畫的最基本的造型語言,是繪畫語言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繪畫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實現實中線條是不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線條只不過是面的轉折而產生的一種錯覺,線條是人的主觀創(chuàng)造,是人的抽象思維過程,通過人的直覺,對形體的領悟和想像創(chuàng)造出來的。線條又是觀察和認識自然的表現形式,是人類視覺的普遍性特征。線條有直線、曲線、水平線、斜線、豎線、絮亂無序的線和運動感的線。直線給人正直、陽剛、理性之感;曲線給人恬靜、柔和、有活力、感性之感;水平線使人聯想到平原、地平線,給人一種開闊、平穩(wěn)、安詳之感;斜線由于傾斜不穩(wěn),在運動時因動力流向而產生不穩(wěn)定感;豎線給人聯想到積極向上、穩(wěn)定,從而產生崇高、莊嚴之感;絮亂無序的線具有抽象性,給人一種隨意感;運動感的線使人聯想到波浪、節(jié)奏,給人產生律動感之美。線條又有長短粗細、輕重疾徐、繁簡虛實、剛柔潤枯等區(qū)別,變化各異的線條,往往蘊藏著豐富的情感,畫家正是通過對不同形式線條的運用來表達不同的情感。一般而言,線條的情感體現在力度感和流動感等方面,這與畫家的喜怒哀樂有著很大的關系。從中國古代繪畫和書法中的線條審美趣味的演變過程來看,商周尚象、秦漢尚勢、晉人尚韻、南北朝尚神、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tài)、清人尚質,都可以看出不同時期的藝術家在線條的運用上所體現出來的情感趣味是有差異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繪畫經歷了從模糊不清的過渡時期到輪廓分明的發(fā)展過程,我們的確發(fā)現歷史上最早出現的藝術――洞窟藝術,是以線條為開端的。從舊石器時代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穴壁畫中的野牛圖形到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印象主義、野獸派以及現代派繪畫中的線條,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的彩陶到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及工筆白描中的勾勒,還有漢字的衍變過程,線條一直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線條是繪畫的基礎之一,是檢驗繪畫的標志性符號,是造型語言的關鍵性因素。我國明清時期的畫家石濤說過:“線條是一切繪畫的開端”,而西方古典主義繪畫大師安格爾則說:“線條就是一切”。
就油畫而言,油畫的筆觸、線條、色彩、明暗等都是畫家們研究的對象,畫家把其中某一因素抽取出來加以提煉,并發(fā)揮到極致,就形成各自的面貌,如此也就形成不同的風格,在此基礎上也就會產生不同的畫派。藝術既是人的心理體現,又是一種精神的表征。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人的精神活動的過程,又毫無疑問地與藝術家對這一事物的認識和所在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聯。藝術心理學正是在藝術精神這一層面上對于藝術和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了一種心理考察。因此油畫中的筆觸、線條、色彩、肌理等要素都具有一定的情感因素,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不斷對線條的探究,嘗試著對藝術語言的創(chuàng)新,一直是眾多油畫家們的追求。在中國書法藝術中,線條是靈魂,它和中國繪畫并存。東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導致了各自不同的線條情感和線條韻味。東方的線條具有“主觀化,意象化”特征,這種“主觀化,意象化”的線條美,在中國流傳數千年直至今日,是中國人特有的一筆藝術文化寶貴財富。把中國畫中的線條美運用到油畫中,是中國人天生就具有的得天獨厚的本領。中國繪畫的線條在本質上更加注重人的主觀性創(chuàng)造及人的本體性價值之所在,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中國繪畫在講究輪廓線條逼真的同時,更加注重線條本身的氣質,即對物象的深刻領悟,借助物象傳達人的情感,達到人與自然的物我兩忘的境界,即“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我國當代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曾說:“因為作者在摹寫現實形象時,要把自己的情感即對于某種意義所產生的某種感情直接從所摹寫形象中表達出來,所以在造型中,作者的情感一直和筆力融合在一起的,筆所到之處,無論是長線短線,都成為情感活動的痕跡?!憩F某種情感的畫,一定要有某種直接抒寫某種情感的線條來構成。”①我國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則對線條在繪畫中所起的作用是這樣說的:“抽象線紋,不存于物,不存于心,卻能與他的勻整、流動、回環(huán)、曲折、表達萬物的體積、形態(tài)與生命;更能憑借他的節(jié)奏、速度、剛柔、明暗,有如弦上的音、舞中的態(tài),寫出心情的靈境而探入物體的詩魂?!雹谶M入21世紀,中國油畫家在油畫里融入了東方藝術的意韻,中國油畫在表現派上對變形,虛構、象征語言的運用越來越走向成熟,吳冠中和蘇天賜等前輩做得十分成功。吳冠中的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意象性特征,畫面給人以幽靜與空靈之感,而蘇天賜先生自覺地對東西方文化的傳統作了深入的研究,試圖將中國的線條融入到油畫當中去,使富有變化和內涵的線條還原到絢麗的色彩之中,賦予作品一種東方的靈動與神韻。
在西方繪畫中線條是用來勾勒形體的輪廓,線是附屬于形體之上,線準就意味著形體的準確性,對形體的真實性要求很高,所以在一些人物畫、風景畫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極力求真的線條穿插其中,有一種描摹對象的痕跡。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西方繪畫注重自然、注重科學,是“真實”的再現。文藝復興早期畫家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作品中,畫家在維納斯的中用了流暢的線條,在其他形象上用線較為復雜,極力求真的線條穿插其中,用這樣的線條來表現出人物的秀麗與恬淡,體現出畫家情感細微的變化。在《畢加索論線描》一書中他說:“只有最廣泛的平凡灌注著最強烈的情感時,一件偉大的、超越所有派別和種類的藝術作品才能誕生?!雹墼凇俺剿信蓜e和種類的藝術作品”中,線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美國藝術家杰克?德?費拉姆在《馬蒂斯論藝術》中提到:“我有顏色有畫布,哪怕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做,比如在畫布上畫上四、五根有表現力的線條,我一定要純粹地表現自我?!雹芏韲囆g家瓦?康定斯基在《論藝術的精神》一書中對線條的闡釋,還有古典主義大師安格爾說:“線條就是一切”等等。
由于中西方文化、宗教、地理環(huán)境的差異,畫家們在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思想情感也有差異,本文主要從中西方油畫中線條的比較來分析油畫中線條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因素,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出畫家在線條的運用上是如此的熟練和富有詩情畫意,通過線條把形體抽象化或意象化,使畫面富有意境美,從而體現出一個畫家的情感特征和審美差異。正是中西方油畫家們對線條不斷進行探究,可以清晰地看出線條已經從具象發(fā)展到了抽象,在作品中所體現的情感和審美趣味也各不相同。中西方文化差異和中國畫家對中國油畫五大語系的追求以及在當今多元互補的中國油畫格局中,找出線條在油畫中所體現情感的變化以及中西方線條審美的判斷標準,顯得尤為重要。
注釋:①呂鳳子.中國畫法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78.
②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③鄧煒.論繪畫中抽象手法的表現意蘊[J].南昌高專學報,2006(02).
④杰克?德?費拉姆.馬蒂斯論藝術[M].歐陽英,譯 .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1. 產生中西方教育方式差異的原因
1.1思維方式的異同
中國人喜歡站在生命的更高處思考問題,跳出現實,重視對生命的思考,在對人和人之間,人和自然界之間,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的關系都有深刻的思考。西方人偏重于邏輯思維或者理性思維;中國人屬于抽象思維或者感性思維。而西方人更注重于從物質世界入手,去探索和求證問題的本源。
1.2對待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國家利益的異同
中國人更看重集體利益,包括家族利益、國家利益,主張控制自己的欲望,反對極端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往往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國家利益聯系在一起,富于愛國和獻身精神。而西方人更重視個體利益,追求人權,崇尚自由,認為如果連個體利益都無法保障,更談何集體利益。正是這樣的思想認識,最終推動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發(fā)展。
1.3科學觀的異同
中國人更相信先人的經驗和權威,相信古人甚至超過相信今人,迷信權威,缺乏創(chuàng)新和探索精神。而西方人重視實踐和理論,富于探險精神,倡導理性思維。通過正規(guī)的學院式教育對科學成果進行普及和推廣,極大的促進了科學的發(fā)展,也最終建立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2. 中西方教育方式差異的表現
2.1教育理念的差異
中國歷來重視傳統的教育,古代就運用科舉考試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考生需要閱讀背誦大量的復習資料,掌握理解大量的知識,教師總是要求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是金榜題名。今天的中國教育,仍然沒有走出應試教育的枷鎖。我們都是按照家長的要求來規(guī)定孩子的教育,沒有注重孩子的內心需求,家長們總會說:“為了你們的明天,今天的你們要付出一些代價?!睂W校的老師實行“題海戰(zhàn)術”,一遍一遍地講,不厭其煩。中國學校的課外活動有限,認為應該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大量機械重復的作業(yè)和練習,大量枯燥無味靠死記硬背得來的知識,忽視了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和興趣愛好,也完全忽視了每門課程自身的特色。在這種教育體制的長期熏陶下,學生會不會找到學習中的樂趣,而完全當成是一種任務在完成。中國在教育體制中以知識目標為基礎,強調于知識掌握的系統性和規(guī)范性,把“社會定向”作為價值基礎的核心,以讓學生升入名牌學校、成為名人為最主要的目標。在教育中突出強調學生成績,對道德、習慣、協作等品質缺少評價辦法,學習好的學生“一俊遮百丑”。教師以找缺點為主要評價方法,其最常用的話就是是“你不行,你還需努力”。
西方的教育以權威的“實用主義”理論為指導,強調的是實用人才的培養(yǎng),以主流的社會認可、職業(yè)發(fā)展成就,作為教育的目標。西方文化尊重孩子的個性,教育在千方百計考慮如何適合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在外國的一些學校,他們很多課都可以自由選擇,家庭作業(yè)不會很多,他們認為:孩子現在就是需要玩的。學生每天不僅僅是學習文化課的基礎知識,學校更注重安排大量的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和社會實踐等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學校的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做一些社區(qū)服務,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西方的教育把“個人定向”作為價值基礎的核心,強調“適合就是最好的”。西方的教育重點是培養(yǎng)個性的教育,以挖掘人的優(yōu)點為主要目的,更注重的是學生的全面素質提高,把愛國、奉獻、協助等方面表現作為學生重要的表現加以評價,而文化知識的得分知識之是占綜合評價的一部分。教師對學生用的最多的話就是“你是最好的”。
2.2課程設置的差異
在中國,課程設置的特點在于整齊統一化。學校有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學進度表,學校是哪天開學,哪天放假,都是從教育主管部門得到的具體指示和安排。教師的日常教學,是把自己所負責的那部分知識,完整無缺地裝進學生的大腦。評價教師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學生參加各種考試時的成績。這些成績會反饋給學校、家長,督促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把教科書上需要考試的知識更有效率地灌輸給學生。也正是這種現象而造成了許多學生厭學,一味枯燥的學習而沒有時間來進行放松的課外活動。
和中國完全不同,西方的中小學沒有全國統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全國統一的教材。每個學校所開課程及課程難度是由學校及任課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而確定。西方從基礎教育開始在課程設置上就顯得十分靈活,富有個性,達到的標準各不相同。從小學開始就實行選修和必修的課程,實行其學分制。必修課的難度不是很高,但鼓勵提高效率,例如,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可以到另一所初中去學習課程,這樣就節(jié)約出大量的時間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或者在某一個學科上有更多的精力來深造。西方學校均為學生提供豐富的選修課的內容,圖書館、實驗室、計算機室、體育、音樂、美術等藝術場所,都為全天開放,這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
2.3教育方法和評價的差異
中國的教育方法為傳授式,以課堂為中心, 以課程為中心, 以考試為目的封閉式教學, 是一種“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教育的評價機制采用百分制,在基礎教育中以滿分為最好,這種評價機制顯得有些滯后。比如一個所有任課教師公認的好學生,平時成績再好,老師的評價再高,但只要在升學考試時發(fā)揮失常,那怕差一分,也不會被好的學校錄取。這種教育方法對學生來說,只要是升學考試需要的科目,各科都是重點,一科也不能少。對于升學考試中不需要考試的內容,則全部不是重點,可以不被了解。為了避免升學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失誤,再優(yōu)秀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平時也會要求他們努力努力再努力,勤奮勤奮更勤奮。只有把所有需要考試的教材背得滾瓜爛熟,只有對教材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每一個可能的得分點全部了如指掌。只有對考試中可能出現的大多數試題不用思考也能馬上寫出答案的學生,才不會在升學考試中出現失誤。
西方是以學生為中心, 以活動為中心, 以教師為主導, 因材施教, 是一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法。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的氣氛,通過學生互動,師生互動,民主的討論來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創(chuàng)新精神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據了解美國的高中開設“批判性思維課”,鼓勵學生有批判性的思維。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多是開放式的以個性論文為主,沒有機械的作業(yè),修養(yǎng)的是創(chuàng)新思維,鼓勵學生多參加社會活動。此外,學校的老師還會帶孩子們做一些社區(qū)服務,為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基礎。西方國家一些家庭的孩子,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yǎng)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英國一住在約克郡的兄弟倆,在其父職業(yè)的影響下,獨立地成立了洗車公司。哥倆干活認真,取費低廉。寧可多走路也去價格較低的商場買工具、車蠟、洗滌劑等,以降低成本,贏得顧客。
2.4家庭教育的差異
中國的家庭教育的方式為傳統的、封閉式的家庭教育,也帶有一些溺愛的教育,過度保護孩子。目的是著眼于孩子將來有出息、有個好職業(yè),一生能在順境中度過。在中國父母的眼里,只有上好的大學才有好的未來,學歷越高本領就越大。就算是大學,也不是自由獨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在父母的“翅膀”下長大,總覺得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在這種教育方式的影響下,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業(yè)上不亞于西方,但普遍表現獨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依賴性強,做事被動,膽怯;缺乏適應環(huán)境和應變能力,不懂得恰當交往的技巧,人際關系差,在外缺乏社會責任感。
但西方是放手式的家庭教育方式。所謂放手,即從孩子生下來,父母就設法給他們創(chuàng)造自我鍛煉的機會條件。目的是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創(chuàng)造精神以及能力加上知識的雙向型人才,認為孩子只有快樂就好西方家長更注重自由與平等相處,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的個人自。父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因此他們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父母注重孩子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他們要學習的是生存的辦法,是一種謀生的道路,是對人生有用的本領。父母至始至終都是以孩子的獨立生存和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為主體。美國的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舉一個例子,中國的家長在生活上以“包辦代替”包攬孩子衣、食、住、行,怕孩子臟著、累著而不讓他們沾家務勞動。歐美等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從事送報、打工等勞動,在寒冷的冬天,當中國的同齡孩子可能還在熱被窩里熟睡時,他們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了。因此,西方的兒童具有很強的自立能力。他們18歲開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讀的中、小學生,乃至大學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補助自身的消費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讀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同時,他們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和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本事。由于從小的艱苦磨煉,西方國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難的毅力;遇事鎮(zhèn)定沉著,能與周圍人們和諧相處,有作為社會成員而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這些素質和技能,為將來走向社會謀職、就業(yè)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藝體生;英語習得;語用負遷移
作者簡介:吳茜(1976-),女,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學院大學英語教學部,講師。(湖南 永州 425100)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科技學院科學研究項目“藝體生大學英語語言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研究”(項目編號:13XKYTB022)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35-0229-02
語用遷移是指學習者已有的語言和文化知識對二語語用信息的理解、產出和學習所施加的影響。語用遷移可以分為語用正遷移(學習者已有的語用知識促進其目的語的學習)和語用負遷移(學習者已有的語用知識干擾目的語的學習)。語用負遷移是外語學習者在目的語使用過程中的一種不可避免的語言現象,并對目的語的學習產生抑制作用。本文通過對藝體生大學英語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現狀及成因進行分析,提出減少語用負遷移的對策,從而提高藝體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和英語學習效率。
一、藝體生英語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現象
藝體生作為一組特殊的英語學習群體,具有獨特的群體個性和專業(yè)學習特點。藝體生的英語基礎比一般文理科學生薄弱,因此他們在英語習得過程中更容易受到母語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文化背景的負面影響。藝體生英語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主要體現在語言語用負遷移和社交語用負遷移兩個方面。
1.語言語用負遷移
語言語用負遷移是指外語學習者在交際中違反目的語的語言習慣或因為缺乏對目的語的某種表達方法的了解,套用母語的語言表達方式而產生的遷移。
(1)詞義等同負遷移。由于中西文化差異的存在,同一詞匯的表層意義似乎對等,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的意義是不同的。藝體生習慣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學習英語詞匯,不能進一步理解中西文化差別,往往對某些英語詞匯產生一些誤解,如他們把Chinese Dragon誤解為“中國龍”的意思,其實Chinese Dragon在西方國家是指麒麟的意思,因為在西方dragon是指“兇惡的野獸”,不具有“高貴”與“吉祥”的意思;Indian summer被許多藝體生誤解為“印度的夏日”,其實在英語里它代表的是“愉快而寧靜的晚年”。
(2)句法等同負遷移。藝體生由于英語底子差,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比較吃力,其中最困難的是中譯英。他們在中譯英的過程中往往模仿漢語翻譯習慣,忽視了中文句式和英文句式的區(qū)別。在藝體生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經常發(fā)現學生把“我非常喜歡英語”這個句子翻譯成“I very like English ”,“我六點鐘起床”翻譯成“I six o’clock get up ”等病句。漢語表示程度、地點和時間的狀語可以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而英語中表示程度、地點和時間的狀語經常放在句末,因此以上兩個句子的正確表達應該分別是“I like English very much”和“I get up at six o’clock”。
(3)言語行為策略負遷移。有些藝體生雖然英語詞匯量較大、語法基礎扎實,但有時也不能在特定場合使用英語正常交流,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在任何情境中都有很多的言語行為策略。例如:在拒絕行為規(guī)則中,西方國家對于要求、建議或邀請時,偏重于采取間接拒絕策略,但在拒絕他人提供的幫助和財物方面,傾向于采取直接拒絕策略。例如:當有人問“would you mind my opening the window?”時,如果表達介意時,藝體生由于缺乏英語的言語行為策略,會直接說“yes,I mind ”,其實在英語國家這樣的言語行為策略是不禮貌的,正確的表達方式是“You’d better not”。在英語國家如果他人主動提供幫助時,應采取直接拒絕的方式,可以說“No,thank you.I can manage it”。不同語言的言語行為策略是不同的,因此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應當避免母語言語行為策略的負遷移影響。
2.社交語用負遷移
社交語用負遷移是指外語學習者由于不了解目的語的文化或語言表達習慣,套用母語的語用文化知識所產生的遷移。二語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習者,他們更有可能將母語中的社會文化和言語表達習慣遷移到目的語的表達中。社交語用負遷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
(1)文化價值觀負遷移。英漢交流受中西文化價值觀差異的影響。中西文化價值觀最主要的差異體現在中國人的集體主義和西方人的個人主義。中國人的語言表達講究委婉含蓄、間接迂回,而西方語言表達講求直接簡明。如中西方人在對待他人表揚時的反映:西方人聽見別人夸獎自己時,會說:“Thank you”,而中國人出于謙讓,會說“哪里哪里”;中國人出于關心,會在見面時問對方一些個人問題,例如“Are you married”、“How old are you”,但是在西方國家這些都屬于個人隱私問題,許多人在交流過程中不喜歡被提及,這些也是中西文化的區(qū)別。
(2)習語負遷移。每門語言都有習語,沒有習語的語言是不可想象的。在語言文化差異上最具代表性的是習語的使用,因為習語具有生動形象、言簡意賅的作用。有些藝體生把“揮金如土”翻譯成“spend money like soil”,但是英語的正確表達方式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這是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差異,英國人世代與海洋相伴,海洋在他們的生活中至關重要。此外,由于習俗的影響,漢語中的“?!笔乔趧谂Φ南笳鳎谟⒄Z中卻用“馬”來表達這個概念。例如“像老黃牛一樣任勞任怨”,藝體生想當然地翻譯成“work like a cow”,而英語的正確表達是“work like a horse ”。
二、藝體生英語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原因分析
引起藝體生英語習得中的語用負遷移現象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齡、英語基礎、英語學習方法等。
1.年齡因素
實踐證明,英語學習的開始年齡與語用負遷移產生的頻率有很大關系。兒童學習語言具有很強的優(yōu)勢:年齡越小,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語用負遷移影響也越少;年齡越大,受到母語干擾就越大,語用負遷移影響就越強。藝體生由于在中學階段花費許多時間進行藝術專業(yè)學習,所以學習英語的時間相對較少。有很多藝體生在中學時期英語成績較差,進入大學后才重新開始學習英語音標、詞匯和語法基礎,所以藝體生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受母語的負遷移影響比其他文理科學生更大。
2.英語基礎因素
藝體生文化課成績相對其他文理科學生較低,尤其是英語基礎差,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自覺地用母語的語用規(guī)則來套用英語,這也是藝體生在英語習得中受母語語用負遷移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藝體生在中學階段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專業(yè),文化課程落下很多,英語基礎薄弱。進入大學后,他們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英語詞匯量少、語法概念混淆不清和英語文化知識貧乏等問題。此外,藝體生英語教學中還存在內容多、課時少的問題,藝體生在大學英語習得過程中很自然地將母語的語用知識直接搬到英語中,從而導致出現英語學習效率低下、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差的結果。
3.英語學習方法因素
藝體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習慣用漢語及其相應的文化系統對英語及其文化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對比、評價和篩選,如果相同的就非常愉快地接受,如果有差異的,就會自然地產生抵制情緒。藝體生在運用英語語言知識時,常常把漢語語言知識套進英語語言知識里面,如果套不進去,就直接按漢語知識的尺度進行修改,結果造成語言上的錯誤,從而導致文化上的誤解,產生了語用負遷移。
三、減少藝體生英語習得中語用負遷移的對策
藝體生由于其自身的專業(yè)和學習特點,母語負遷移現象在英語習得中普遍存在。教師應當加強對語用負遷移的認識,改進教學方法和內容,重視文化差異的教學,創(chuàng)建有利的英語情境教學環(huán)境,盡量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干擾,提高教學質量,使藝體生在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中愉快地學習英語,提高英語實際運用能力。
1.培養(yǎng)藝體生的跨文化意識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在二語學習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學習是必須的。跨文化交際中的很多語用失誤都是由于交際者缺乏母語與目的語文化差異的意識而造成的。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自身文化修養(yǎng),擴大知識面,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語用能力。首先,要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教師的角色已經從單純的教學主導者變成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因此教師在備課時不再是簡單地備課文,而是需要為深層次文化背景的挖掘和講解而備課。其次,教師還應鼓勵藝體生多讀英語文學作品,建議藝體生從簡單的英語閱讀開始,循序漸進地吸收西方文化知識,了解西方文學作品中的民族文化和價值取向。教師在選擇英語閱讀材料時既要考慮藝體生的專業(yè)特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要有意識地選用反映英語文化特點的文章,解釋其中的語言現象和深層次文化,從而培養(yǎng)藝體生對英語文化的意識和興趣。
2.使用對比教學法
教師應當讓藝體生盡可能多的了解英美社會的文化背景知識,同時與母語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它們的差異所在,減少語用負遷移對藝體生英語習得的干擾。教師還可以從語言方面進行對比教學,通過對比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詞匯、語法、句式和文化思維差異來促進母語的語用正遷移,提高藝體生英語學習效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把英漢語言的差異列為教學重點,并根據教學內容和專業(yè)特點,將藝體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從而提高藝體生對英語及其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推進他們對漢語和英語異同性的了解。同時,教師也可以實施課堂語用教學,使藝體生了解母語與二語之間語言語用與社交語用的相似和不同,提高語用意識,發(fā)展語用能力,從而有效地克服語用負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
3.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語言環(huán)境和學習氛圍
有研究表明,只有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目的語輸入,才可以減少母語對目的語的干擾程度,才能建立正確的目的語言語行為策略。在缺少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前提下,藝體生不可能單靠幾本語言教材就可以學好英語。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把課文內容制作成PPT,并給內容介紹配上圖片和聲音,使學生在視覺和聽覺上自然感受英語的魅力。例如可以制作關于感恩節(jié)、圣誕節(jié)或春節(jié)的英語課件,讓藝體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比中西文化的區(qū)別。另外,教師可以挑選優(yōu)秀的英文電影和節(jié)目來激發(fā)藝體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藝體生在享受優(yōu)美影視作品的同時感受英語文化、擴大英語文化知識,從而學會地道的英語表達方式,減少母語的語用負遷移,正確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還可以開展豐富的英語課外活動,例如讓音樂系學生演唱英文歌曲,美術系學生制作精美的英文畫報,體育系學生用英語表達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和體育明星的資料等等,來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
四、結語
藝體生作為大學生中的特殊學習群體,普遍存在英語基礎薄弱、學習英語積極性差的特點。他們在英語習得過程中受母語語用負遷移影響較大,出現了詞不達意、語法缺乏規(guī)范和語言交際失敗等現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培養(yǎng)藝體生的跨文化意識,采用對比教學法,創(chuàng)造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引導學生不斷練習,使他們得體地運用各種言語行為策略,減少語用負遷移程度,克服語用遷移的負面影響,利用語用遷移的積極影響,從而推進藝體生的英語習得能力。
參考文獻: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2]Kasper,G.Pragmatictransfe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2,(8).
[3]何柱.英語學習中的母語負遷移及對策[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2,(6).
關鍵詞: 中法 數字文化 對比
數字本來是一種計算符號,是人們對現實事物數量關系的計算和測量。我們的生活都離不開數字,如日期、鐘點、電話號碼、車牌號等。但數字不獨屬于數字王國,在日常生活和文學作品中還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習語和成語中,具備更豐富的含義。由于受民族、宗教、歷史、風俗等因素的影響,數字在不同國家、不同民族被賦予不同的象征符號和代表意義,形成各具特色的數字文化。因此,對比研究中法兩國語言中的數字文化不僅能幫助我們進一步深入了解兩個民族的文化差異,更能充分發(fā)揮它在跨文化交際中的積極作用。
一、中法數字文化差異的根源
1.中法兩民族的宗教傳統不同
中國文化到處體現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浸潤。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边@為本來就位居頭名的數字“一”增添了特殊含義和重要意義,同時也賦予了數字“三”以終極、生發(fā)等吉祥之義。漢民族有“易有太極,是生兩儀”的哲學思想,經過歷史演變形成了凡事講究偶數和對稱的習俗,這也成為數字“二”受到中國人青睞的原因,暗含好事成雙之意。數字“七”與佛教有緊密聯系。據說釋迦牟尼于菩提樹下靜坐七七四十九天后修成正果;佛教認為萬事是由地、水、火、風、空、識、根七種本原生成。因此,七在中國文化中地位顯著,且具有神秘色彩,七日往往成為一些大事的界限或極限。
法國的主流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它對法國的數字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浇涛幕灰惑w的宗教傳統確定了數字“三”在法國人的社會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被冠以完美和諧之意,備受青睞。與中國人最大的不同是,法國人視偶數為不祥,奇數為大吉(十三除外),因為他們認為偶數隱含分裂。相似之處在于,法國人也對數字“七”情有獨鐘,甚至頂禮膜拜。這源自基督教文化:上帝用七天時間創(chuàng)造了世界;圣母瑪麗亞有七喜七悲;主禱文分七部分等。
2.中法兩民族的語言體系不同
漢語和法語分屬于不同的語系語族,因此語言體系截然不同。與拼音文字的法語相比,漢語擁有極其豐富的諧音、諧意文化,尤其以數字體現最豐富和生動。如六諧音“溜”,有溜溜順之意,故中文俗語常說“六六大順”。八諧音“發(fā)”,引申為發(fā)達、發(fā)財之意,因此成了最吉利、最受歡迎的數字,中國人無論選擇電話號碼、車牌號、門牌號,還是辦喜事、開張時選擇良辰吉日都非常鐘愛這個數字,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時間為8月8日晚8點整,數字八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最愛。9諧音“久”,便成為愛情領域的吉利數字,許多人登記結婚時喜歡選擇帶9的日子,一些紀念性號碼也喜歡用9這一數字。
漢語數字中最不招人喜歡的當屬四了,因為諧音“死”,所以它成為中國人最禁忌的數字。電話號碼要避開四,許多樓房沒有帶四的樓層,房間號也要跳過帶四的號碼,像514(我要死)、914(就要死)等數字就更讓人躲避不及,唯恐沾了晦氣。其次不受歡迎的應該是數字七,因其諧音“氣”,所以也不招人待見。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帶六或八的電話號碼都高價出售,而帶四或七的號碼則要免費贈送才能有銷路,可見受諧音影響的數字文化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中法數字文化的對比
1.數字“一”
基于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一”被看做世間萬物的起源,受到尊崇,這種文化心理可以從漢語中眾多含“一”的成語看出:一馬當先、一帆風順、一心一意、一鳴驚人等。無獨有偶,西方哲學也認為萬物皆數,全宇宙也是一數乃至一和諧的樂章,因此在法語中含“一”的習語不少,如:comme pas un(無可比擬,無與倫比);Un bon ami vaut mieux que cent parents(一個摯友勝過百個親戚);L’un ne va pas sans l’autre(二者缺一不可);L’un vaut l’autre(半斤八兩)。
2.數字“二”
中國的先哲思想認為偶數為雙數,雙數為均衡、和諧的象征,因此,從古至今中國人就對偶數喜愛有加,視偶數為吉數,喜歡成雙成對,辦事希望“兩全其美”,生活期盼“雙喜臨門”,詩歌、對聯講究對偶、對仗,美術、建筑喜歡對稱、對應。不過由“二”構成的習語中既有二龍戲珠、二人同心其利斷金等褒義詞,又有三心二意、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等貶義詞。西方哲學信奉主客二分的二元論,即世界分為兩個對立的世界——二元世界,強調事物之間的對立而非統一。體現在法語數字文化中,許多強調對立的警示性習語都包含數字“二”,如:Deux avis valent mieux qu’un(兩個意見勝過一個。兼聽則明,偏聽則暗);Deux moineaux sur un épi ne sont pas longtemps amis(兩個麻雀在一個麥穗上,朋友處不長。喻一山不容二虎);Deux s?reté valent mieux qu’une(兩個小心勝過一個。加倍小心,萬無一失)。
3.數字“三”
“三”在中法數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我國古代官位有三公,軍有三軍,祭祀有三牲,禮教有三綱;佛教有佛、法、僧三寶,經、律、論三藏;道教有玉清、太清、上清三清?!叭币呀洕B透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如:禮讓三分、三緘其口、三令五申、三從四德、三生有幸、三思而后行、士別三日刮目相看、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等。在法語中,含有“三”的習語也不少,如:en deux temps,trois mouvements(迅速,很快地。形容做事效率高);frapper les trois coups(劇開幕前敲三下。喻事情即將開始);haut comme trois pommes(像三個蘋果一樣高。形容個子矮);Pensez trois fois avant d’agir(三思而后行);Jamais deux sans trois(有兩次必有第三次)。
4.數字“四”
“四”在中國文化中可謂憂喜參半。由于諧音“死”,它成為中國人最不喜歡的數字,但人們卻忽視了它作為偶數的文化內涵。基于我國重視偶數、以偶為美的文化傳統,帶“四”的習語大多有吉祥美好的寓意,如:四平八穩(wěn)、四通八達、四海升平、志在四方等。在法語中,數字“四”多比喻數量多或次數多。如:aux quatre vents(四面透風);dire à qn ses quatre vérités(對某人直言不諱);entre quatre murs(四墻之間。喻獨處空房;坐牢);entre quatre yeux(四目之間。喻兩人面對面密談);être tiré à quatre épingles(被四根大頭針扯著。喻衣著筆挺,西裝革履);être toujours sur les quatre chemins(一直在旅行,始終在奔波);faire les quatre volontés de qn(按某人意愿行事);ne pas y aller par quatre chemins(直截了當,開門見山,不拐彎抹角);se couper en quatre pour qch(把自己分成四份。喻為某事竭盡全力、全力以赴);tenir qn à quatre(竭力遏制某人)。
5.數字“七”
“七”在中西方文化中均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神秘色彩?!兑捉洝氛f:“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利有攸往”,《荀子》、《莊子》中也有“七日不火食”之說,因此,七日成為了一些大事的極限或周期數。如神話傳說中女媧補天用了七天,玉皇大帝有七個女兒即七仙女;文學領域中有竹林七賢、建安七子;通俗小說中有七俠五義、全真七子;民間習俗中對逝者每七日祭拜一次直至七七四十九天為止。而在西方,受基督教的影響,“七”同樣象征著無限和極限,如七種美德、七種文理學問、七次圣餐等。法語中的“七”也有此意,如:Il faut tourner sept fois sa langue dans la bouche avant de parler(說話前要轉動七次舌頭。指說話前要三思);Un bon b?覾illeur en fait b?覾iller sept(一個愛打哈欠的人會使七個人打哈欠。喻惡習會傳染);La semaine du travailleur a sept jours, celle du paresseux a sept demains(勤奮者一周七個今天,懶惰者一周七個明天)等。
三、結語
數字在中法兩國文化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形成獨特的數字文化,反映出了中法兩國不同的民族特色、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了解數字文化背后所承載的宗教根源和民族文化,對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大有裨益。比如,法國人忌諱數字十三就像我們忌諱四一樣,這是源于圣經故事《最后的晚餐》;他們也特別忌諱數字666,認為這是魔鬼的數字。了解這些民族文化心理,我們在與法國人交往的過程中才不會出現外交錯誤,不會鬧出笑話或產生誤會,才能強化跨文化交際效果,提高交際能力,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瞿鈞. 法語數字與生活[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
[2]文慧靜,明焰. 法國諺語[M]. 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4.
[3]李新艷,趙珊珊.圖說法國諺語[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11.
[4]管玉榮.中法數字習語的民族文化心理對比與研究[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1):96-98.
[5]李富敏,李思源.從數字喜忌中看中西方文化差異[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4):68-70.
[6]胡國強.試論東西方數字文化差異的成因[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83-84.
>> 信息技術手段在英語課堂中的作用 漫談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英語教學與現代網絡信息技術手段的融合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下的高中英語教學 小學英語教學中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分析 信息技術手段在小班數學活動中的作用 信息技術手段在中職學校計算機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手段在高考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信息技術手段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淺談信息技術手段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多媒體技術手段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談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合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小學英語教學中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中西方節(jié)日文化差異:-ssi④http:///carols/index.asp⑤http://
4.網絡英語的聽力訓練里提供了大量的聽力材料供學習者訓練:http:///enjoyenglish/index.htm
四、提供互動性學習的機會
Internet從空間上拉近了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把世界各國的人聯系起來,通過E-mail、BBS、MSN等方式,學生有機會和美國、英語等講英語國家的學生交流信息,交流情感,這是真正的語言交流,而不是模擬,在真正的語言環(huán)境中學生不但運用英語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而且還學到課內學不到的新知識,改變對世界的看法,加強對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還提高了自己的英語寫作能力。從而實現交互性學習的目的。這里要強調的是充分利用搜索引擎可以迅速的找到我們需要的資源:常用的搜索網站有下面這幾個:百度:;搜狗:http://;谷歌:。
參考文獻:
[1]趙寶斌.如何利用電腦網絡學習英語[J].電化教學,1999.
關鍵詞:中文菜名 飲食文化 翻譯 不可譯性
一、引言
不可譯性是翻譯理論界長期探討的問題。一般而言,語言是可譯的,但由于各國文化與語言的差異,導致了語言又不是完全可譯,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不可譯的。彼得紐馬克曾說過:“如果源語的內容涉及到本國特有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制度、文化習俗,譯文的意思就必然有所走失?!彼恼撌鍪菍@種不可譯特征的最好闡釋。
根據不可譯性產生的原因可將其分為語言上的不可譯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譯性。文化的不可譯性是指不同的名族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長期以來形成的民族心理和思想意識對翻譯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每種語言都不可避免的帶有民族文化的印記。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紐馬克的“意義走失理論”,如果原文描寫的是一種文化或語言所特有的情景,那么意義上的走失就無可避免。再加上語言系統的不同、譯者的風格等因素,絕對的對等是不可能的。
中西方文化差異很多,在飲食方面的差異有地位、對象、觀念、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菜名的翻譯受到愈來愈多的關注。本文將通過分析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來說明飲食文化中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特點及其不可譯性
(一)中國菜名特點
中國菜以其精致美味及誘人的外形在世界上享有良好聲譽。中國國土遼闊,氣候多樣,各地風俗習慣不同,因此不同區(qū)域的食譜菜肴有不同的特點。眾所周知,中國有菜系:魯、川、粵、閩、蘇、浙、湘和徽。此外,還有“南甜北咸,東辣西酸”的說法。但總的來說,中國菜強調色香味形,包括刀功、火候、器皿使用等。除了吃本身,中國人在菜名上也很有講究。
中文菜名組成方法很多。有的是來源于制作材料,如蠔油牛肉;有的根據烹飪方法,如清蒸滑雞;還有的是根據口味如糖醋魚。還有一些是根據刀法或其他原因命名。這類的菜名在翻譯的時候基本采取直譯,將中文中的重點翻譯出來即可。但很多傳統菜的菜名以及某些商家為了求雅致而起的菜名用直譯就容易失去其形式美或內在文化內涵。這就是中文菜名的不可譯性。
(二)中國菜名的不可譯性
中文菜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的飲食文化。大多數菜名是可譯的,如上文舉得一些例子,但在某些情況下,不管怎么譯,都會造成文化的走失。
有些菜含有隱喻的方法,如“金鉤釣玉牌”實際上就是“豆芽煮豆腐”的湯菜,直譯就會失去原有風味;有的菜來自于歷史或人名,如“草船借箭” “東坡肉”,暗含典故或歷史價值,若直譯,會讓人不知所云,意譯又會失去歷史內涵;一些根據刀功等起名的,尤其是用一些中國獨有的,如“汆”“干煸”等,這種情況下直譯太冗長而且譯出來外國人也不一定會懂。此外還有如“龍鳳呈祥”“花好月圓”等這類帶有暗含祝福意義的菜名,雖然可以根據材料或做法翻譯,但祝福意味就會失去,也失去了四字格在聲調、音韻、節(jié)奏等方面的音樂美。另外,中國人信奉的主要有佛教與道教,這種也反映在菜名上,如“佛跳墻”“八仙過海鬧羅漢”,這里面不僅使用了修辭,也包含了宗教形象,菜的材料也比較多,無論怎么翻都不合適。
三、飲食文化不可譯原因分析
Larry. A. Samovar曾說過,“許多詞語都是有文化界限的詞,并沒有直接對應的詞。而文化的目標會使直譯變得無意義,并且一種文化不會有特定的翻譯成其他文化的經驗?!庇捎谧匀画h(huán)境、社會發(fā)展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習俗,語言受其影響,含有地域色彩及歷史色彩。英語起源國家是一種海洋文化,因此他們的語言跟海洋直接相關,很多食物與牡蠣等海產品有關。而中國文化與土地相聯系,很多事物與土地種植有關。這一類的不可譯主要是由實體文化引起的。
另一種不可譯是由精神文化層次引起的。這包括思維方式、價值觀、哲學、美術等。經歷過宗教社會時期,英語中很多食物都與《圣經》相關,如酒、面包等,在一般情況下,我們可將其直譯,但在某些習語中就要注意其內涵。同樣地,像魚、餃子等食物,所含的象征來源于中國古代圖騰,而餃子在西方雖有,外形內涵卻大相徑庭,所以我們即使把餃子翻譯成dumpling也是不標準的。
還有一種是由風俗體系引起的。“魚”除與中國古代圖騰有關,也包含一定的習俗,如連年有余等;吃餃子有喜慶團圓、招財進寶等含義,過年吃魚和餃子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習俗。
由于以上因素的影響,造成即便英文中有對應的意象,在含有文化內涵后也是不可譯的,有人提出尋找“文化共核”,使某些內涵或意像重合,個人以為即使這樣還是不能準確翻譯,文化走失依然存在。例如,饅頭被翻譯成“steamed-bread”,雖然現在已經被大多數人接受,但饅頭是中文中的意象,它同面包還是有內涵的差別,面包在西方與宗教有關。此外,飲食文化的差別還表現在餐桌禮儀、就餐工具等方面,這些方面的差異更大。因此我們只能盡量減少文化走失,而不能避免文化走失。盡量使文化可譯,但不排除其不可譯性。在不可譯的情況下硬譯,甚至會造成文化的扭曲和誤解,不利于交流的進行。
四、結語
本文嘗試從不可譯性角度來分析飲食文化,并以中文菜名為例。由上文可以發(fā)現,由于地理、歷史、社會等各方面的實體或非實體因素,飲食文化的意象、方式、對象、觀念方面存在極大差異,以菜名的翻譯最為普遍?,F今,不斷加強的國際交流使得中國菜走向世界,在此過程中,菜名的英譯至關重要,同時,也要關注飲食文化其他方面的差異,注意文化的不可譯性,不硬譯,采用靈活方法翻譯,盡量減少文化走失,使中國的飲食文化充滿中國特色。
參考文獻:
[1] 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2]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rgan Press, 1981.
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觀察方法,提高鑒賞的效果
正確的觀察方法是鑒賞美術作品的前提,也是形成敏銳洞察力的有效方法,只有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才能在鑒賞活動中做到有序、有法,從而提高觀察效果。正確的觀察方法是“整體—局部—整體”的觀察方法。例如:在鑒賞中國古代陶塑作品《說唱俑》時,就可用多媒體把陶俑作品最具沖擊力的形態(tài)呈現出來,留給學生一段短暫的時間進行觀察后,請他們說說自己對作品的第一感受。有的學生說,陶人手舞足蹈,十分有趣;有的說,動作表情夸張,很有幽默感。歸納學生的感受,從整體形象上初步認識到這是一件正在表演滑稽戲的漢代雕塑作品。其次,要求學生對陶俑的材質、形象、動作等形態(tài)特征進行細致的觀察,學生從觀察中了解到:從材質上看,說唱俑是泥土燒制的本色陶俑;形象上,身材矮胖,頭戴方巾,上身袒露,兩肩高聳等;動態(tài)上,坐于圓榻上,左臂抱一小鼓,右手握一鼓槌,左足翹舉,張口嬉笑,肆意調謔。在對細節(jié)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學生發(fā)現,陶俑身材短小,似乎與常人比例不符。《說唱俑》中握槌擊鼓、亦說亦唱的表演,正是漢代俳優(yōu)俑的典型特征。俳優(yōu)俑的出現與當時貴族盛行蓄養(yǎng)“俳優(yōu)”之風有關。同時聯系《說唱俑》的時代背景,使學生認識到漢代盛行厚葬,《說唱俑》是漢墓出土的有代表性的各類陪葬雕塑品之一。通過引導學生從整體到局部的觀察、分析,既讓學生既贊嘆漢代工匠精湛的工藝水平,運用夸張手段對神韻的表現與追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漢代先民的那種生活樂觀、精神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
二、創(chuàng)設鑒賞作品的情境,品味美術藝術的魅力
那些優(yōu)秀的美術藝術作品,在總體形式與結構的背后都蘊含著作者的豐富情感,或者隱含著某種意味等,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意蘊美。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審美直覺這種表層的心理活動刺激了直覺,把不滿足于停留在表面的連鎖反應,這時我們應配合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審美經驗,激起學生豐富的想象和情感。從而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受到鑒賞對象的潛移默化的影響,接受審美思維的啟示,展開想象的翅膀,調動各種感覺器官,實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畫面。鑒賞進行中,情境的創(chuàng)設可以使學生很快地排除外界或者內心因素的干擾而進入審美的心境,這一點是很重要的。教師應該利用一切的可能,或者采用電化教育法、語言描述法、情境設置法等多種手段來進行。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理論特別強調“虛靜”,它主張藝術鑒賞時既要虛廓心靈,又要凝神體驗。因此在欣賞時,不妨播放一段音樂,或者創(chuàng)設一種藝術氛圍,這樣就使學生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tài)度轉向審美狀態(tài),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和外界的干擾,在濃烈的鑒賞氛圍中步入神與物創(chuàng)設的藝術氛圍;就能讓學生自覺地由日常生活的自然態(tài)度轉向審美態(tài)度,擺脫實用的功利觀念和外界的干擾,
在濃烈的鑒賞氛圍中進入審美的藝術境界中。
三、關注鑒賞過程中的體驗,提高美術鑒賞的效果
教育家夸美紐斯說:“個體的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睂W生在美術鑒賞的學習過程中應學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作品、去發(fā)現美的東西,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去體驗美。在教學活動中應為學生提供實際體驗的機會,引導學生充分去感受,以藝術的感性魅力吸引學生去走進美術。例如:在教學“巨人輩出——文藝復興美術”時,為了引導學生弄懂“文藝復興”這個概念,就在導入環(huán)節(jié)中進行了這樣的設計:當上課鈴響以后,老師十分嚴肅而鄭重地告訴大家:今天同學必須配合老師做一個游戲,請同學們關閉門窗,全體端正坐好,閉上眼睛不許說話,臉部不許有表情。平日里生機勃勃的美術課堂突然變得一片寂靜。大概過了一分多鐘,宣布游戲結束,全班同學如釋重負,這時趁機引導學生描述剛才在游戲中的感受,得到的盡是“壓抑”“恐怖”。老師這才告訴學生,剛過一分多鐘你們就吃不消了,而歐洲人曾經在比這殘酷百倍的環(huán)境中整整煎熬了一千年!接著引導學生回顧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再剖析文藝復興實際上就是各個領域在中世紀千年壓抑后的一次全面爆發(fā)。這樣學生對于中世紀和文藝復興都有了一個初步的感性體驗,在之后的作品鑒賞學習中,很多問題都迎刃而解了。
四、了解中西文化差異,辯證地賞析中西藝術作品
中西方文化有各自的特點,是兩種不同思想文化體系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