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保護瀕危動物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任務型 語言教學 高中英語 運用
任務型教學方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不再是只會做題的“啞巴英語”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得到激勵,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并轉化為繼續(xù)進步的動力。
一、任務型語言教學的概念
所謂任務型語言教學(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就是直接通過課堂教學讓學生用英語完成各種真實的生活、學習、工作等任務(task),將課堂教學的目標真實化,任務化,從而培養(yǎng)其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任務一般有五個部分組成:
(1)教學目標:讓學生完成某一項任務而預期達到的目標。
(2)信息輸入:輸入材料可以是文字材料,如課文或對話,也可以是非文字材料,如圖畫,或與任務輸入相關的一個活動等。
(3)活動方式:參與者所進行的一系列相關行為。
(4)師生角色:教師是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學生是交際者,主要任務是傳遞與接受信息,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
(5)教學環(huán)境:環(huán)境是指課堂教學環(huán)境或學習任務本身所隱含的環(huán)境,后者又可分為學習方式和學習環(huán)境。
三、任務型語言教學的特點
通過交流來學會交際。任務型語言教學中各項任務的完成離不開真實的交流,交流的最終目的是交際能力的提高,只有任務型練習才會給學生真正交流的機會,才能使學生真正學會運用。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的環(huán)境。真實的場景能使學生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不受任何約束地真正體會語言,理解語言并大膽地運用語言,達到脫口而出的效果,而情景教學是將具有真實性的語言材料引入學習環(huán)境的有效途徑。既關注語言本身,也關注學習過程。任務型語言課堂把整個教學目標設計成符合本目標的若干個任務,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完成各項任務,進而按步驟完成課堂的總體目標。具有師生角色。學生是交際者,其主要任務是溝通,具有學習的自主性,并經常進行兩人或小組活動。為了使學生成為交際者,教師應扮演助學者,任務的組織者和完成任務的監(jiān)督者等。學習者個人的經歷作為課堂學習的因素。任務型語言教學追求的效果是讓學習者能用自己的語言知識解決自己的實際問題,讓學生自主、自發(fā)地投入到自覺的語言實踐中去,以完成各項任務而體驗自己的學習過程。
四、任務型語言教學在課堂教學上的嘗試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改變自己的課堂角色、教學觀念、教學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生根本性的轉變。
實例:SEFC BookI Unit 10 The World AroundUs根據(jù)本單元的中心話題――“環(huán)境保護”,可以設計相應任務。
任務:關注瀕危動物行動
任務目的:
1.加深學生劉瀕危動物的了解,提高保護瀕危動物的意識。
2.運用有關語言,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時間:學完“熱身”“口語”“閱讀”“語法”之后。
語言知識要求:
(1)詞匯:
名詞:antelope,jungle,hippo,wolf,kangaroo,giraffe,endangerment species,fur,habitat,etc
動詞:endanger,reduce,respond,etc
短語:deal with,die out,make a difference set free,adapt to,take a measure etc(2)句型:
a.When...be cut down...can no longer...
b.Many...are killed by people who want to...
c....are hunted for their wool.
d.There are few areas left where...can live
語言技能要求:讀、聽、說、寫。
活動形式:班級活動,小組活動,個人活動。
操作過程:
(1)班級活動:采用brainstorming形式,列出瀕危動物。任務分工:各小組負責關注一種瀕危動物,具體了解:它們的形態(tài)特征(附圖片)、生活習性、分布情況、瀕危原因、提出拯救瀕危動物的建議和保護措施。
(2)小組活動:討論任務的計劃和工作分配,如有的同學負責了解動物的形態(tài)特征、有的了解動物的習性等。
(3)個人活動:上網(wǎng)查找,或走訪動物園。
(4)小組活動:小組交流、信息整合、運用電腦媒體、設計課件。
(5)班級活動:各組派代表在班上介紹一種瀕危動物。師生共同評價,把有關課件放入學校的校園網(wǎng)。
任務后(Post-task)階段有很多教學選擇,在這一階段,教師可以讓學生重做任務;也可以鼓勵學生反思任務的完成情況;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關注一些形式問題,尤其是那些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 五、任務型教學的意義
對任務型教學的研究在國內才剛剛起步,要真正體會到任務型教學的奇妙所在,還需要我們花時間去理解、品味、適應。單從學生的角度來看,任務型學習至少有以下幾方面的重要意義。任務型學習是雙邊或多邊的交互式活動,在活動中所學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其價值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對學習英語的價值直接感受,有利于提高學習的自覺性。任務型學習有較為明確的具體目的,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容易看到成就,體驗成功,有利于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能感到自我的不足,有利于激發(fā)自我完善的欲望,啟動不斷學習的內在動力。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每個學生都承擔著一定的責任,因此有利于培養(yǎng)責任心。在任務學習中,有較多的人際交往,有較多的機會思考、決策、應變,因此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性格和情感,發(fā)展運用交際策略的能力,同時,每個學生都扮演著一個角色,需要全身心的投入,這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有利于語感的生成。在任務型學習中不可能單純使用一種技能或一項語言知識,因此有利于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在學習中,學生更注意語言的恰當性、得體性以及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
六、任務型語言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任務必須有明確的目標,學生只有根據(jù)目標有目的地運用英語進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務,才能達到交際效果。教師應設計出各種使學生講話的沖動及表達的欲望的活動。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難合理。任務太容易或太難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任務型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完成較難任務時對學生也不能使用母語,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講英語。任務必須有一個結果。在任務完成以后,學生應該有一個成果。可用分小組口頭報告、書面報告、教師進行評價等方式展示出來。使完成任務的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
總之,任務型教學就是讓學生通過完成任務,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對單元話題有更深刻的了解;學會用英語開展調查研究,探究未知領域;培養(yǎng)學生從眾多信息中篩選所需信息的能力,以及對所獲信息的分析和判斷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激發(fā)其對生活、對科學、對自然和對祖國的熱愛。
參 考 文 獻
[1]陳琳、王薔、程曉堂《英語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英語讀寫課 詞匯處理 活動設計 寫作
最近聽了不少閱讀公開課,不管是蘇南的還是蘇北的,縣里的還是市里的,幾乎所有的授課教師都會把讀寫結合在一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讀寫課。這種課型大受歡迎,因為在讀寫課上,學生的詞匯量得到了擴大,而且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從讀寫課的教學過程來看,閱讀是出發(fā)點,寫作是落腳點,遵循“先讀后寫,由輸入到輸出,從理解到表達”的基本路徑。潘云梅等老師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詞匯處理:循環(huán)與提升》一書中為教師提出了一個閱讀課的教學目標:“從文本特征出發(fā),制定明確的詞匯目標;以閱讀為中心,把握詞匯處理的度;創(chuàng)設梯度性任務,有效地循環(huán)和提升詞匯學習。”這段話的關鍵詞是“詞匯目標”和“循環(huán)提升”。但是通過聽課,我發(fā)現(xiàn)在許多課上,學生整個一堂課只進行了一次文本的整體閱讀,他們對詞匯的掌握程度根本沒有達到可以進行語言輸出的地步,所以很多的寫作練習最后都成了一場秀,沒有真正實現(xiàn)詞匯從輸入到輸出的目標。
2015年10月份,筆者參加了一次同課異構的活動,采用的也是讀寫課的模式,本文將結合這堂讀寫課探討如何有效地進行讀寫課的詞匯處理。當時筆者講授的是牛津高中英語讀本模塊五“How to 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本文的關鍵詞是“protect endangered animals”。文章開頭介紹了瀕危動物面臨的現(xiàn)狀,以及造成這種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隨后,作者用 “What follows are some typical methods of animal protection” 引出文章的主體――保護瀕危動物的措施。在文章末尾,作者告訴我們Protecting wild animals is not a person’s work; it needs the common effort of human beings all over the world”,向全世界的人們發(fā)出呼吁“保護動物,人人有責”。
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筆者先對文中出現(xiàn)的生詞進行預估,并讓班里的中等生提前閱讀本文,并劃出生詞,然后經過比較和篩選,最終確定本課要處理的生詞。在PPT上,給出這些單詞的音標,留給學生時間讓他們自己在文中找出這些詞匯,閱讀并且理解詞匯。經過了這一過程,學生初步掌握了這些生詞的音、形、義。接下來的一張PPT是一個Paraphrase的練習。為了節(jié)省時間,這一部分被設計成Match the new words with their English meanings的練習,這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用英語表達的習慣。該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學會用英語思維的習慣和能力。
排除了文中生詞的障礙以后,筆者用詞塊整理的方法進行詞匯的分類和匯總。這一步驟中,筆者給了學生三個主題詞塊,分別是“Current situations”, “Common pollutants ”, “Measures we can take”。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不僅找出了文中出現(xiàn)的相關詞匯,而且還進行了擴充,讓大家耳目一新,受益匪淺。這個環(huán)節(jié)筆者留給了學生5分鐘的時間,展示的過程采取的是兩個小組PK的形式,所擴充的詞匯量遠遠超出了老師的想象。
接下來就是寫作環(huán)節(jié)了。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筆者沒有采取多數(shù)老師使用的命題作文的形式。為了激發(fā)學生的熱情,筆者從文章最后一段的主旨“Protecting wild animals needs our common work” 入手,給出了六種職業(yè)a peasant, a teacher, an environmentalist, a cleaner, a student, a spokesperson of UNEP讓學生們準備一個2-3分鐘的演講稿,并且在課上進行演講,說一說他們如果從事某種行業(yè),他們會采取什么措施來保護瀕危動物。各小組所對應的職業(yè)是隨機抽取的,給學生們預留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學生早已摩拳擦掌,躍躍欲試了。這一步驟的設計思路跟文本的構成基本相符,這是本課所積累詞匯的輸出過程,隨機抽取任務和即時演講的形式對學生來說無異于打了一針興奮劑,有一個外號叫做“奧巴馬”的男生在演講最后采用了排比的句式,把這一堂課推向了,贏得了陣陣掌聲。
英語讀寫課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模式,詞匯即學即用的處理方式對于寫作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其中,學生對詞匯的把握程度決定著一堂讀寫課的成敗。只有通過詞匯的有效循環(huán)和提升,讓學生對詞匯的掌握達到熟能生巧的起步,才能稱得上一堂真正的讀寫課。這就要求授課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下足功夫,設計出靈活多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始終圍繞讀寫課的教學目標,讓文本中的生詞在這些活動中重復再現(xiàn),為最后的寫作做好詞匯方面鋪墊。
參考文獻:
[1]潘云梅,段湘萍,金敏子,黃劍茹,宋麗珍.英語閱讀教學中詞匯處理:循環(huán)與提升.2013.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模式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課程資源的收集、重組和應用。
要讓信息技術真正投入到教學中,我們需要花較多的時間收集資料,創(chuàng)設情景。比如在準備上初一英語《Module9 A trip to the zoo》unit1時,根據(jù)學生對新、奇、美的情景感興趣的特點,我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了小熊搬家請客的場景,色彩鮮艷的布景、形態(tài)可愛的各類小動物,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了他們的興趣。對于初一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學習的目的、任務尚未樹立起明確的認識,學習欲望往往是從興趣中產生的。激起學生興趣之后就分小組討論自己喜歡的動物,并向同桌講講該動物的習性及來自哪個國家。之后請每個小組派代表上臺操作、演講。作為老師,我通過整合信息技術,運用了動態(tài)網(wǎng)頁等技術,學生只需用鼠標點擊的方式就能很快地找到自己喜歡的動物及相關介紹,并讓全班同學一起朗讀出來,這樣一來,很多同學都躍躍欲試,想成為大家的小老師。讀完之后我還請學生在電腦上用鼠標拖曳的方式給小動物們排隊,并且根據(jù)動物的多少分類,找出瀕危動物,喚起學生熱愛動物、保護動物的意識。這種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觀念和綜合實踐能力的信息技術與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及學生學習的熱情。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數(shù)字化學習活動的設計和應用。
數(shù)字化的教學活動主要有四個要素:學習活動的目標、教師做什么、學生做什么、活動的數(shù)字化環(huán)境。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就要抓住這四個要素進行設計,做一個框架,這樣我們在課堂上就能夠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了。具體地說數(shù)字化的教學活動可以進一步地展開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理解課程目標,把握教學內容;第二,要分析學生知識背景和年齡特點,把備課從單純的備教,轉化成既備教又備學;第三,整理和篩選資源,我們要把媒體的資源和教學環(huán)境嵌入到教學活動中去;第四,我們不但要重視學生知識的達成程度,更要注意能力的提高,要能在評價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五,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應該作為我們的教學目標,而不是作為單單的手段和措施。
在講解Unit 2 《Is it an African elephant?》時,我就捉住一個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瀕危動物展開的。我通過網(wǎng)絡搜集一些具體信息和素材,開展討論式教學。談論瀕危動物主要來自哪些國家?有什么生活習性?為什么這些動物會瀕臨絕跡?然后,請學生編排簡短的小品,并通過PPT制作小品背景及錄制聲音效果來展示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及所需的生長環(huán)境。為了讓這個課上的順利流暢,我在課前將所需的資源整理好并提供適當?shù)膮⒖夹畔?,讓學生選擇有用信息,由學生自己去Internet或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信息技術作為信息加工和研發(fā)工具,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維的流暢表達能力,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學生在信息加工處理過程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及時的輔導和幫助。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的設計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協(xié)作工具提供了協(xié)作式學習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huán)境。
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課堂教學實施的策略選擇。
“所謂教學策略,是在教學目標確定以后,根據(jù)已定的教學任務和學生的特征,有針對性地選擇與組合相關的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技術,形成的具有效率意義的特定教學方案。教學策略具有綜合性、可操作性和靈活性等基本特征?!保ㄔ駠?998)
根據(jù)不同的學科應選擇不同的策略。就英語這門課程來說,我主要按照語言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針對初中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上,我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了各種情景,即創(chuàng)設語言使用,信息交流的環(huán)境。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學習語言是為了進行交際,語言是一種交際的工具、手段,是生活的一部分,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并運用各種手段,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言交際能力。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創(chuàng)設情景境的教學策略:
1、音樂渲染,創(chuàng)造情境。在課前3-5分鐘播放優(yōu)美動聽的經典英文歌曲或熟悉的音樂,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安靜下來,對學生起到心理放松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被利用起來,導入新課;
2、利用插圖,創(chuàng)造情境。插圖是語言的形象再現(xiàn),語言是插圖的理性表述。例如,在練習句型How is the weather?時,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的快捷與方便找到所需的圖片,如演示這樣一幅圖,圖中有兩個人在對話,其中一個手里拿著一副含有天氣標志的圖畫。請學生根據(jù)圖畫的內容編一段對話。學生會運用所學過的知識,編成各種對話。
3、聆聽聲音,創(chuàng)造情境。如在教外研版英語七年級上Module 9這模塊時,要學camel ,tiger ,snake .elephant .koalas. lion等動物名稱,可以先在網(wǎng)絡上找到相應小動物的聲音,先讓學生分別聽動物的叫聲,猜是哪一種動物,大家紛紛舉手,猜對后再引出一個個新單詞,學生們對此感到特別興奮,學生的興趣達到了,幾乎全班都舉起了手,爭先恐后地回答。整堂課氣氛活躍,學生在輕松的語境中掌握了知識,活用了英語句子。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上課的學習積極性。
教學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我們把課文抽象的語言和具體的形象結合起來,使學生直觀地理解學習內容,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語言知識點,進而更積極學習。同時我們的課堂把學生的視覺感受和聽覺感受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參考文獻:
Come from: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實驗小學五(1)班
閱讀經歷:我讀過沈老師的所有作品。(看到你的收藏就能猜到?。?/p>
因為沈老師,我喜歡上了動物小說。我喜歡的其他動物小說作家有:西頓、黑鶴、牧鈴、金曾豪等。
喜歡讀動物小說的理由:動物不是無情的猛獸,它們有情有義,人們對它們有誤解。其實動物和人一樣,有喜怒哀樂,知道報答,也知道報復。它們有愛的天性,有分辨善惡是非的能力。動物小說的知識性、趣味性和獨特性深深吸引著我,讓我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
才藝特長:書法、畫畫、鋼琴、游泳、寫作(哇噻,全才?。。?/p>
喜歡的課外活動:爬山、旅游、騎自行車
喜歡的小動物:狗、狼、鸚鵡
小石子宣言:人類要學會尊重動物,要善待它們,關心它們。
我是這樣成為小石子的
上二年級的時候,我對野生動物非常陌生,對它們的了解僅僅通過內容簡練的動物百科。
后來經同學推薦,我借了幾本沈老師的書來看,立刻被這些與眾不同的故事迷住了。我以前知道的動物在故事里有著完全不同的一面,它們有著與人相似的情感,有屬于自己的家庭,有嚴格的種族生存法則……這些不同于童話里的描寫震驚了我,我慢慢開始不那么喜歡讀童話,迷上了展現(xiàn)真實野生動物生活的動物小說??梢哉f,沈老師的書開啟了我對動物世界探索的大門。
從動物小說里,我認識到野生動物惡劣的生存現(xiàn)狀,那都是人類帶給它們的: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讓它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家園;人類為了利益大肆捕殺,讓它們?yōu)l臨滅絕。人類處在食物鏈頂端,主宰著地球,卻無情地掠奪著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其他動物的生存機會,簡直太自私了!
我推薦所有的同學們都去讀沈老師的動物小說,讓我們從小就有保護生態(tài)、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你見過它們嗎?
――自然界的奇形怪物
因為對動物小說的迷戀,我對動物的一切都相當感興趣。你們看,這就是我搜羅來的很少見的野生動物,請聽我一一介紹吧!
小石子望遠鏡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小石子的遠見卓識,在此與你分享。
這是墨西哥鈍口螈(yuBn),俗名六角恐龍。它長相十分奇特,生活在北美地帶。它像壁虎一樣,擁有斷體再生的能力。它壽命較長,有10至15年之久。由于棲息地被破壞,野生的鈍口螈已經很少見了。但市場給了它們生存的機會,有人把它們作為寵物飼養(yǎng)。如果你想親眼見見它,可以去水族店里找一找。
1973年,北極圈內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挪威、丹麥和前蘇聯(lián),都簽署了保護北極熊的國際公約,公約除了限制捕殺和貿易以外,還進一步提出了保護其棲息地以及合作研究的條款。2011年,北極熊被認定為瀕危動物。
把北極熊關進監(jiān)獄,是不是有虐待動物之嫌呢?監(jiān)獄管理員布雷特?洛克說,沒有虐待的嫌疑。相反,這是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在設法保護北極熊。
了解了丘吉爾城的情況,就不難理解北極熊監(jiān)獄存在的理由了。
有著“世界北極熊之都”美名的丘吉爾城坐落于加拿大遙遠的北部邊陲,恰好位于北極熊冬季遷徙的道路上,每年10月和11月,小城里都會涌進大量北極熊。在每年長達20天的遷徙中,小城里的北極熊數(shù)量超過千頭,而這里的常住居民只有800人。
路過的北極熊已經過了好幾個月只吃野莓和海草果腹的日子。它們幾乎餓紅了眼,只想盡快重回冰面獵殺海豹來大快朵頤。因此,不少闖進丘吉爾城的北極熊就會把這里的居民當作攻擊的目標。
安靜又狡猾的北極熊,喜歡靠著居民的墻根悄無聲息地前進。誰也無法預料,體重達900多公斤的龐然大物會在什么時候悄無聲息地出現(xiàn)在身邊。為了逃避北極熊的攻擊,當?shù)厝诉_成一種默契,就是不鎖車門和房門,以供路人隨時躲藏。
盡管做了許多努力,但北極熊傷人事件在丘吉爾城還是屢屢發(fā)生。在居民的人身安全及對北極熊的保護上,如何做到兩全其美呢?野生動物保護組織想到了一個最佳的解決辦法――將飛機修理庫改建成北極熊監(jiān)獄。
既然這樣,為什么不給被關進監(jiān)獄里的北極熊提供食物呢?雷特說,之所以不提供食物,一是當前正處于遷徙階段的北極熊不需要,二是希望它們對監(jiān)獄的壞印象使其不愿意重回丘吉爾城。
在物種不斷加速滅絕的今天,我們是否可以憑借科技讓滅絕物種復活?如何提取已滅絕動物可用的DNA樣本?復活已滅絕動物會危及現(xiàn)有物種嗎?
已滅絕的某種青蛙將重出江湖,不過它不是來自青蛙媽媽的胃部,而是來自冷凍箱,這種青蛙便是胃育蛙。當它還存活于地球上時,雌蛙會將卵吞進肚子里,而胃則“搖身一變”成為子宮,等到小蝌蚪們長大,青蛙媽媽會將它們“吐出來”。但是這種青蛙自從20世紀70年代在澳大利亞南部山區(qū)被發(fā)現(xiàn)后不久便消失了,如今僅在科學家的冷凍箱里殘留幾只標本。
殘留標本身體組織的細胞內外都被冰晶圍繞,而當冰晶膨脹時,就會造成細胞破裂。據(jù)澳大利亞古生物學家麥克?阿徹介紹,有些細胞仍相當完整,他通過自己的Lazarus計劃,試圖復活這些青蛙。他和同事將這些細胞的細胞核轉移到相近物種的卵細胞中。在“抵抗滅絕活動”的科學會議上,麥克?阿徹第一次公布:“2月份我們見證了一個奇跡。其中有一個細胞已經開始分裂了。”
從細胞到蝌蚪是個漫長的過程,更不用說成為一只健康的青蛙。如果成功,胃育蛙將是第一個搭乘“時間機器”重返地球的滅絕物種。
首次抵抗滅絕的嘗試始于2003年,不過稍縱即逝??茖W家們將一種已滅絕的西班牙野山羊的細胞植入某種特殊的雜交山羊體內,產下克隆羊bucardo。但是這只克隆羊僅有1/3的肺,無法正常呼吸,10分鐘之內就死亡了。
基因生物領域的發(fā)展,使科學家能夠重新構建滅絕動物的古基因,進而研究古生物機體活著時如何運轉。也是利用這種方法,科學家揭開了那些史前巨獸如何得以適應冰河時代嚴酷環(huán)境的謎題。那么,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所持有的基因工具已足夠犀利?現(xiàn)有技術是否可以做到填補復活滅絕動物這項空白?
“目前最主要的問題是已滅絕動物的基因組序列可能現(xiàn)存較少或大多呈‘碎片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孟華說,“想要獲取完整的DNA是非常困難的。假如有的滅絕動物是在極寒地區(qū),因為一些突發(fā)性災難而被長埋極寒的冰雪之下,它的DNA將會保存得相對完整,但想要從無到有并最終獲得完整的DNA分子現(xiàn)在仍無法做到。而對于很多已經滅絕的哺乳動物,我們可能找不到合適的‘代孕媽媽’。能否找到完美的替代品并提取卵子無疑是一項巨大挑戰(zhàn)。迄今為止,還沒有人成功克隆鳥類或爬行動物?!?/p>
復活滅絕動物兩個比較重要的因素是DNA是否保存完好以及能否找到合適的“代孕媽媽”。對于滅絕時間不長的生物來說,從它們的標本、化石和保存的身體組織中都能夠得到比較完整的DNA樣本,這就具備了復活的關鍵點。此外,合適的“代孕媽媽”也非常重要。
據(jù)了解,如果放棄從無到有合成完整基因組的做法,取而代之的是從現(xiàn)有的近親身上提取DNA進行修改,使其與希望復活的已滅絕動物的DNA接近。 然而不盡如人意的是,一些現(xiàn)有動物與其已滅絕近親在表面上非常相似,但實際上它們與真正意義上的近親相差很遠。
每年10月份的最后一天,美國紐約動物園的大型草地上都會豎起一些新的墓碑,每塊墓碑都是為剛滅絕的一種物種而立。倫敦大學參與“抵抗滅絕活動”的科學家凱特?瓊斯表示,在消滅其他物種這件事上,人類一直沒少“出力”――過度捕獵、對動物棲息地的侵占、人為因素造成的氣候變化等,讓瀕危物種的滅絕率一直上升。如任其發(fā)展,到本世紀末世界將會減少一半的物種――那將是地球歷史上的第六次大滅絕,且和前五次因自然或天文事件引起的截然不同。
正因如此,在熱衷于“抵抗滅絕”實驗的科學家看來,他們所做的和動物保護并行不悖。但是相當多的生態(tài)人士擔心復活滅絕生物,會導致現(xiàn)有的生態(tài)平衡被打亂――已經被生物鏈踢出去了的物種又再強行加進鏈條中,結果就會使更多的現(xiàn)行物種減少,甚至是毀滅性的災難。
李孟華對此表示,不可否認的是,使滅絕動物復活在多個領域有著很多潛在的意義。復活滅絕動物可以讓我們了解動物進化歷程,對這些物種滅絕的原因也可做更進一步探索,當然也能了解各種物種的關系,說不定還可以從中研制出更好更新的生物藥品。
移動技術正進一步改變每個人的生活并悄然改變消費習慣和模式?!豆鹕虡I(yè)評論》曾表示:“地球上有30億人互聯(lián),下一個10億主要通過移動互聯(lián)?!苯陙?,移動互聯(lián)世界的發(fā)展已是如火如荼,移動技術已經重塑了人們的思維和習慣,無論是與朋友聯(lián)系、了解信息,還是購買商品,常常會第一時間轉向移動設備。這一改變對營銷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Sitecore 的全球消費者調研結果顯示:很多品牌無法滿足消費者對移動體驗的期望。一旦經歷令人不滿的移動體驗,33%的消費者不會再次購買該品牌的產品或服務。然而仍有40% 的受訪品牌表示還沒有移動營銷策略。在移動技術日益崛起的情況下,擁有靈活、可擴展的移動營銷策略對企業(yè)無疑至關重要。英國切斯特動物園正是運用移動營銷策略來提升客戶體驗的成功企業(yè)之一。
切斯特動物園是英國最繁忙的休閑景點之一,擁有世界上最珍稀的瀕危動物群,每年吸引數(shù)百萬游客前來游覽。早在2010年,切斯特動物園就意識到了越來越多游客開始轉向使用移動設備,從移動渠道將帶來數(shù)倍的流量增長。
然而,面對激增的流量,網(wǎng)站架構已經無法滿足客戶對移動體驗的各項要求。如何提升游客體驗并利用移動渠道提高門票銷售額?切斯特動物園攜手數(shù)字營銷機構Code Computerlove,基于Sitecore平臺,從客戶體驗出發(fā),準確把握不同情境中的客戶需求,搭建移動體驗基礎架構,使游客在游覽動物園的每個階段都能獲得全方位的優(yōu)質體驗。
根據(jù)游覽前、游覽中和游覽后三個階段中游客的不同需求,切斯特動物園分析了游客所處的情境及體驗偏好,針對性地提供獨一無二的情境體驗,確保游客都能感受到優(yōu)化后的移動體驗并提升客戶忠誠度。
在游覽之前,優(yōu)化移動網(wǎng)站
為了帶動客流量、訂票、會員、捐款和禮品銷售等多個方面的提升,Code Computerlove使用Sitecore平臺為切斯特動物園的移動網(wǎng)站進行了優(yōu)化。另外,切斯特動物園將用戶作為重點,在規(guī)劃動物園行程、查找有關動物園開放時間或價格信息以及進行預訂方面為用戶提供支持。并且,動物園以Sitecore平臺為基礎,推出基于設備偵測結果的自適應和響應式功能,項目初期便能為大多數(shù)網(wǎng)站訪客提供服務。通過優(yōu)化,切斯特動物園的移動網(wǎng)站門票銷售轉化率獲得了200%的增長。
基于Code Computerlove 使用 Sitecore 平臺構建的強大網(wǎng)站架構,切斯特動物園的內容編輯人員可通過可視化方式輕松構建網(wǎng)站的結構和層級,并且可以放心、安全地進行測試,同時將注意力更多集中在客戶旅程和對比測試方面。
在游覽過程中,提升移動體驗
切斯特動物園擁有繁多的動物品種,炫酷的人工模擬自然棲息地,而且在新開拓的島嶼上,有眾多世界上最為珍稀的瀕危動物。怎樣能使游客在游覽時意猶未盡?動物園運用Sitecore平臺打造了一款用戶應用程序(APP)。該APP通過結合使用iBeacon 和藍牙技術,將地理位置進行整合來輔助導航,并使用藍牙通知消息來引導游客探索展覽和了解動物園的環(huán)境保護消息;它還具有網(wǎng)上商店功能,可隨時隨地實現(xiàn)移動票務;除此之外,該APP為游客提供了各種小游戲和活動通知,如動物喂食時間等,游客可以與家人和朋友互相分享趣事,并能建立游客檔案。雖然技術是該APP成功的核心,但也得益于對客戶體驗的深入了解。該APP一經推出便得到了游客的青睞,對延長游客在動物園的停留時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對于切斯特動物園的網(wǎng)站編輯人員而言,在Sitecore構建的數(shù)字平臺的支撐下,他們就能獲得一個集中的內容存儲庫,可以基于最適合客戶、媒體和設備的方式進行測試和重用內容。對APP的分析也幫助定義下一階段的功能,并根據(jù)客戶意向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體驗。
在游覽之后,激發(fā)客戶忠誠度
Sitecore調研結果表示,97%的品牌認同良好的移動體驗會給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帶來積極的影響。切斯特動物園在游覽之后的目標是促使游客再次游覽動物園,并向他人進行推薦,增加交叉銷售和追加銷售。現(xiàn)階段,消費者可以在任一時間、任一地點在其移動端設備上根據(jù)當下情景和需求得到相關服務。
而為了激發(fā)持續(xù)的客戶忠誠度,下一階段切斯特動物園將繼續(xù)運用Sitecore平臺來優(yōu)化、提升體驗,向每位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 例如,為兒童提供簡單易懂的信息,或者為感興趣的成人提供更加詳細豐富的內容?;赟itecore平臺的APP也將繼續(xù)與游客進行互動,并推送優(yōu)惠信息,以進一步提升移動體驗,吸引更多游客來園游玩。此外,切斯特動物園期望向餐飲和零售方向拓展新的商業(yè)機會,該APP恰好有助于此目標的實現(xiàn)。
另外,一項結合了Sitecore平臺的新計劃還將幫助切斯特動物園把所掌握的客戶知識和平臺系統(tǒng)具有的人物模型功能緊密結合起來,開啟運用個性化規(guī)則。而動物園使用的定制CRM 數(shù)據(jù)庫保存了所有游客的預訂信息,Sitecore平臺也將與其關聯(lián),更好地融合分析、運用當前數(shù)據(jù)。
通過運用Sitecore的技術,切斯特動物園實現(xiàn)了對桌面網(wǎng)站和移動網(wǎng)站的統(tǒng)一管理,并為客戶提供了豐富獨特的游覽體驗,為動物園帶來了大幅的門票銷售額增長。未來,切斯特動物園將進一步拓展移動端網(wǎng)站的功能板塊,以進一步實現(xiàn)個性化服務和數(shù)字營銷等功能。
(一)海報設計的定義
海報也稱招貼,是一種信息傳遞的藝術宣傳工具,是戶外廣告的主要形式之一,在生活中運用得極為廣泛。例如,在商場中,海報用于展示琳瑯滿目的商品和優(yōu)惠降價信息;在電影院中,海報用于影片的宣傳介紹;在學校里,社團招募、講座宣傳、節(jié)日慶典等均用到海報。海報設計總的要求是以最簡單的方式,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讓人一目了然。一般的海報內容有通知和傳遞信息的作用,所以主題會很鮮明、醒目,以簡明扼要的語句概括出如時間、地點等主要內容。海報設計中的圖形、文字、色彩以及材料載體等的運用是吸引人們眼球的主要因素。
(二)海報設計的形式語言
構成海報畫面的三要素是圖形、文字、色彩。它們經過獨特的組合表現(xiàn),達到與人溝通交流的目的。隨著高科技的發(fā)展,帶動著信息技術與傳播技術不斷地提升和擴展。人們正大步地邁向信息時代。進而海報的形式語言應該是運用當下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獨特材料,多種學科的思維模式進行設計。它應該是沒有任何制約的、自由的、多方式的視覺形式。傳統(tǒng)的海報設計通常在材質上是以普通的銅版紙、牛皮紙、相紙等為承印載體,進行四色印刷、疊印或絲網(wǎng)印刷后,再進行一些后期處理,如針對海報局部采用上光工藝加工或覆膜等進行處理。傳統(tǒng)海報常通過懸掛、張貼墻上或利用海報架等來進行展示。作為傳播媒介的一種形態(tài),為了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果,最理想的方法是擷取當前最流行、最具吸睛力的形式作為海報的表現(xiàn)形式,所使用的材料載體也代表社會發(fā)展時代變遷。那么在日新月異、不斷追求個性的新時代,這種傳統(tǒng)的海報設計是不是也應該有新的改良創(chuàng)新嘗試呢?
二、海報設計的現(xiàn)狀
伴著科技與傳播技術的發(fā)展,海報這種平面設計形態(tài),明顯要比新材料、新媒體技術的傳播方式缺少發(fā)展空間。傳統(tǒng)海報載體的形式過于單一,我們需要對其形式進行拓展。努力將創(chuàng)意性、趣味性與傳達的信息完美結合,巧妙地實現(xiàn)海報的宣傳功能,同時也會給當下快節(jié)奏生活的人們增添一絲樂趣。立體動態(tài)多媒體傳播已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例如傳達媒介由印刷、影視向多媒體領域發(fā)展,由平面擴展到立體,材質不再是單一的紙張、塑料,而是把更多意想不到的綜合材料運用到設計中來。
三、當代海報設計的新載體運用
各國設計師們在不斷嘗試著探索新觀念、新技術、新材料運用不同載體形式進行海報設計。設計師們正結合各種藝術手法進行海報設計,注重視覺感官之外的海報開發(fā),大膽嘗試運用特殊材料和新媒體藝術作為海報的載體。例如完全打破紙張的束縛,直接印刷在鏡子、塑料、金屬板、玻璃、木料、編織物、陶瓷、廢棄物甚至人體上,利用多種你能想象得到的綜合材料做海報的新載體。
(一)綜合材料載體的海報設計分析
日本設計師原研哉就為松屋銀座設計了一份獨特的海報。這張海報除文字以外的圖案部分都是用毛氈布質地的紙,采用“刺繡”技法表現(xiàn)的,利用制衣廠的數(shù)控縫紉機制出一份獨特的“刺繡海報”。其特點是既不同于紙的質感,同時在海報的邊緣還有一道“拉鏈”,通過拉鏈把每張海報連接在一起,方便人們把海報貼在墻壁、柱子等展示的地方。用刺繡和拉鏈連接的海報超越了視覺信息的范疇,它的特殊手感和海報上象征物質性的拉鏈運用,都給到銀座逛街的人們傳遞出只有銀座才有的感官刺激。另外還有一些特殊載體,如2009年納廣告節(jié)獲海報設計銅獅獎的作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新西蘭的交通廣告牌,廣告牌上有一個孩子的可愛面孔,而這張可愛的面孔會在下雨時流出如血液般鮮紅的液體。原因在于它運用了一種特殊的化學材料,這種材料遇雨水會變紅,于是產生了這個獨特的海報設計。或許很恐怖,但是在對預防交通事故方面卻顯得非常有效。據(jù)說這個廣告牌設立后,該路段再也沒出現(xiàn)過交通事故。2009年的OneShow金獎海報是新加坡設計廣告公司JWT設計的家具海報。利用塑料氣泡紙作為海報的載體,每個氣泡內放置產品的圖片,新穎、獨創(chuàng)、大膽,直接傳達出了產品的珍貴和脆弱,具有保護、收藏所置產品的特點。再例如,奇巧木椅海報設計,運用木制品為海報材料,以拼圖的形式來表現(xiàn),并將其放在公園和廣場入口處,游人可以自己動手組裝一把椅子,并帶入園內體驗“休閑一刻”。它完美地體現(xiàn)了廣告語,宣傳了產品,也服務了消費者,十分巧妙,有趣。
(二)三維藝術與材料載體相結合的海報設計
現(xiàn)在平面海報中已有部分立體元素的在嘗試運用。設計師嘗試一組利用毛皮、繩子、冰塊,甚至番茄醬等各種載體組成的系列字母海報,創(chuàng)意十足,趣味橫生,有更能快速傳達信息、引起人們注意的效果。
(三)以新媒體藝術為載體的海報設計
隨著傳統(tǒng)的海報逐漸變成了一個復雜的藝術綜合體,數(shù)字多媒體技術、光影、3D技術等給海報設計的多元化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受眾更好地體驗提供了更多的技術支持。這也要求設計師們需要具備更開闊的眼界,掌握先進的技術,擁有更多新奇的想法和靈活的頭腦。以新媒體藝術為載體的海報設計從聲、光、電等多感官去表達主題,喚起人們對于海報不同領域、空間、形式載體的探索和思考。生動有趣的廣告離不開數(shù)字科技和創(chuàng)意的完美結合。2014年英國航空公司在倫敦皮卡迪利廣場設置的互動廣告牌實時航班動態(tài)TheMagicofFly-ing奪得了“戛納國際創(chuàng)意節(jié)”直效類全場大獎,這則廣告招貼的內部系統(tǒng)設置通過與航運系統(tǒng)的數(shù)據(jù)打通,當飛機飛入雷達控制區(qū)域內,廣告牌就會啟動接受信息并觸發(fā)廣告牌中的男孩起身指向飛機,精確顯示當前的航班。例如,當飛機沖上云霄時,小孩起身指著飛機說:“看呀,那是從巴塞羅那飛來的BA475?!碑斎蛔鳛橐粋€廣告,相關的航班信息也會伴隨出現(xiàn)。一眼望去這個戶外廣告牌與其他平面招貼廣告別無兩樣,但是重點在于每當航班起飛劃過天際時,或飛向遠方時,又或是有航班飛回時,這則廣告招貼便有了“生命”。每當飛機在天空中呼嘯而過時,你是否好奇它究竟駛向何方?英航這次的廣告制作非常成功,充滿盎然童趣,能夠吸引觀看者的注意并產生共鳴。
(四)海報載體嘗試
筆者曾嘗試制作以保護瀕危動物為主題的系列海報設計。與傳統(tǒng)海報略顯不同的是,筆者想通過一種新的載體材料和展示方式,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讓畫面變得豐富、有趣。動物的形象從抽象到具體變換,富有層次感。海報的寓意是瀕危動物正慢慢消失,若不加以保護,不久的將來,我們只能看到它們的化石和背影。筆者嘗試的承印載體分別是十張透明的菲林片和有暗紋肌理的特種紙,還有燈片紙,將其分別做成相同的海報。畫面中的圖形均采用模切鏤空方式,由于材料不同,最后呈現(xiàn)的視覺效果也不一。首先是用特種紙做載體,每張紙的打印顏色逐一漸變加深,營造出深邃感,是想給人一種有如化石般的多重肌理效果,并且特種紙賦予了海報特殊的感官感受,每張紙鏤空部分重疊后的造型又增加了海報整體的視覺層次感。其次是燈片紙,它是用于做燈罩的材料,這種材質做海報的特點是打印時,需將圖片鏡像處理,制作后需將背面打光才能展現(xiàn)通透的效果。最后試用菲林片為海報載體,菲林上的顏色呈現(xiàn)也會與紙張的感受大相徑庭。承印上的顏色會更加剔透,圖形間自然地產生疊透,通過疊透能使圖形產生空間感,使圖形虛實結合,若隱若現(xiàn);自然地交叉疊透,產生錯綜的視覺關系,使整幅海報擁有了一種神秘的空間感。由于菲林片本身具有觸感輕薄的特點,其通透的特質,給人一種脆弱的感覺,從而能表達出瀕危動物猶如菲林片那般脆弱而需要保護,巧妙地切合了海報主題。
四、結語
關鍵詞:高中英語 有效提問 教學
1.合理設計問題難度,注重問題的難易梯度
提問的難度設置要適中,要符合學生的知識水平。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太難的超過了學生認知水平的問題,會使學生處于緊張狀態(tài),產生懼怕心理,久而久之,學生對于教師的提問不再積極主動地回答;太容易的問題缺少啟發(fā)性,學生回答時不動腦筋,思維仍然停留在原來的水平,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必須注意分析學生當前的理解水平來設計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還要注意層次,《學記》有云:“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jié)目。”即提問應從易到難,由淺入深。要按照教材的內容層層設問,問題之間構成必然的內在聯(lián)系,互為鋪墊,前一個問題是后一個問題的基礎,后一個問題是前一個問題的深化,層層推進,步步為營。
例:以高一英語3冊Module3 中的Earthquakes Around the Pacific為例,為了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需要,可以嘗試按課文順序對問題設計如下:1. In the spring of 1906,what happened to San Francisco?2. When did the most serious earthquake happen to China? 3.What damage did the worst earthquake cause to China and to California?4.Why have many terrible earthquakes happened in China and California? 5.What shall we do to make sure earthquakes do not destroy whole cities?
針對這幾個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可以讓缺乏自信的、需要鼓勵和幫助的學生回答稍容易的1、2、3題,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而讓比較聰明的和自信的學生回答稍難一些的4、5題,它需要學生對文章中的所給信息進行頭腦的加工整合歸納出答案。不同層次的問題滿足不同等級學生的需要,符合不同等級學生能力開發(fā)的需要,滿足了全體學生的胃口,調動了全班學生參與英語課堂的積極性性和主動性。這樣,程度好的學生會對英語越來越感興趣,認為還有很多知識要學習;程度相對滯后的學生會對英語的學習越來越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學習英語。
2. 正確把握提問的時機,加強提問的幽默性
提問是鍛煉學生聽說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實際教學的進行過程中,隨著教學進度的進行和教學時間的延長,學生很容易產生倦怠感和走神的現(xiàn)象會比較嚴重,任其發(fā)展的話,那么整堂課的課堂教學就毫無意義,課堂授課就沒有任何的效果可言了。因此,當學生出現(xiàn)上述現(xiàn)象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加以調節(jié),提問就是其中的方法之一。教師在講解中適當?shù)夭迦胍恍┨釂?,既可以緩解學生的疲勞,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力,起到提升學生課堂集中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組織教學,推進教學進度的作用。正確把握提問時機,巧妙設問,及時吸引學生注意力,這是體現(xiàn)教師教學的重要方面。
下午第一節(jié)課的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學生剛剛午睡起來,有的學生昏昏欲睡。多以幽默風趣的提問可以調節(jié)課堂氣氛。比如說,沉悶的下午第一節(jié)課上,一名有經驗的教師幽默風趣的提問:“In English ,there is a proverb: A river is rich .Do you know why ? ”聽完老師的問題,學生都用疑惑的眼神盯著教師。老師繼續(xù)問:“Do you know what’s the meaning of “bank”?”學生搶答:“河岸”“Then do you know the other meaning of bank ?”學生搖頭,到此時為止,學生的興趣被極大的調動起來。老師接著說:“The other meaning of bank is 銀行。Have you noticed ‘bank of China’ ’Construction Bank Of China’ ? A river has two banks. Don’t you think it is rich?”學生們恍然大悟,大聲回答:“Yes.”于是,沉悶的課堂氣氛被打破了,學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有效的提問的意義在這里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體現(xiàn)。
3.問題應該貼近學生的生活,具有時代性
很多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的主要原因在于有些課文的內容脫離了學生已有的知識范圍和知識體系,內容比較的空泛,枯燥,距離學生的生活太遠。生活是知識的源泉。教師可以通過合理、有效的課堂提問使一些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充滿生活的氣息。這種源于生活感受的問題便會拉近學生與教材內容之間和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距離,激發(fā)他們的表達欲望和學習熱情。外研版第1冊Module 6 The Interne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模塊中涉及到了電腦的起源和最初的發(fā)明,這些距離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太遠。教師可以針對青少年對電腦尤其熱衷的特點在課堂上提出以下兩個問題:In what ways can the computer be used in our personal life?What a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omputer?這樣的問題對學生全面認識計算機的廣泛運用有一定的幫助。學生還習得了“web page,save,copy,memory, Internet ,surfer,,virus"等一系列與網(wǎng)絡或電腦相關的詞匯,使其學習興趣大增,索然無味的英語學習貼近了學生的生活,并且讓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和將要學習的知識的完美結合起來。
教師的提問應具有時代性特征,以增強學生的時代感,讓學生與實事完全的融合起來。例如,外研版新標準第五冊Module 6 ,這一模塊以瀕危動物為課題向學生介紹一些瀕危動物的現(xiàn)狀,老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animals?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animals?通過討論,學生意識到動物對人類的重要性,樹立和增強了從自身做起和做保護環(huán)境的主人翁的意識。
4. 給學生的回答留足充分的等待時間
在英語課堂上,有的同學回答問題時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不少老師生怕因此而耽誤、浪費教學時間而出現(xiàn)老師不愿甚至懶得提問的現(xiàn)象。實際上,教師此時如果能耐下性子,適當?shù)难娱L一點等待的時間,且加之以適當?shù)奶崾荆o每個學生平等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也即成長的機會,會讓他們的教書育人活動充滿活力。讓學生對輸入的語言有充分的加工處理時間,才會促使他們更流利地輸出語言。那種看到被提問學生回答不上來就立即放棄,重新點名提問的做法,不僅會傷害被提問學生的自尊心,挫傷其學習的積極性,還會加重課堂上全體學生的心理負擔,失去主動參與回答的信心。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師提問后,需要等待3~5秒鐘或更長的時間之后,才可重復或重新表述問題,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充分理解問題,也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思考并努力正確回答問題,增加語言輸出量以提高交流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