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影視藝術的民族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血糖;胰島素敏感性指數;食管癌
[中圖分類號]R61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8(b)-033-02
上腹部和胸科手術常出現(xiàn)血糖升高,胰島素抵抗,并伴有皮質醇、兒茶酚胺等應激激素水平升高。有研究發(fā)現(xiàn),硬膜外阻滯能減輕上腹部手術術后的胰島素抵抗[1],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是否能減輕胸科手術后的胰島素抵抗,報道不多。本實驗通過觀察胸科食管癌手術時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與單純異氟醚吸入全麻下兩組病人血糖、胰島素與應激激素的變化,了解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對應激的調控作用及其對糖代謝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40例(ASAⅠ~Ⅱ級) 食管癌患者,男28例,女12 例,年齡42~73歲,體重46~85 kg。隨機分為兩組:GA組(20例)采用異氟醚吸入全麻;GEA組(20例)采用異氟醚吸入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
1.2 麻醉方法
GA組麻醉誘導采用咪唑安定0.07 mg/kg、丙泊酚1.5 mg/kg、阿曲庫銨0.6 mg/kg、芬太尼0.2 μg/kg,氣管插管后吸入異氟醚,維持異氟醚呼氣末濃度1.2 MAC。GEA組患者先行T8~9 椎間隙硬膜外穿刺置管,注入1%利多卡因5 ml試驗量(不加腎上腺素),測試有麻醉平面后,麻醉誘導同GA組氣管插管,維持異氟醚呼氣末濃度0.8 MAC。切皮前硬膜外管再注入1%利多卡因5 ml,術中每小時加用1%利多卡因5~8 ml。GA組芬太尼總量7 μg/kg,GEA組芬太尼總量5 μg/kg。兩組均于手術關胸前停吸異氟醚,以4~8 mg/(kg?h)速度泵注丙泊酚,并逐步減量至自主呼吸恢復后停藥。術后鎮(zhèn)痛均采用曲馬多7 mg/(kg?d)加鹽酸恩丹西酮16 mg用生理鹽水稀釋到100 ml后加入一次性微量注射泵(Aubex公司,日本)中,以2 ml/h靜脈持續(xù)輸注。麻醉手術期間不用激素、含糖液體及山梨醇、木糖醇制劑。
1.3 標本采集和處理
分別于麻醉前(T1)、手術90 min(T2)、術后60 min(T3)、術后第1天晨(T4)和術后第2天晨(T5)5 個時點抽取前臂靜脈血。血糖測定用美國強生ONE TOUCH Ⅱ型血糖儀測定,血漿胰島素、皮質醇測定使用北京北方生物技術研究所胰島素放射免疫分析藥盒與皮質醇放射免疫分析藥盒,血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計算胰島素敏感性指數(ISI),即1/(GLU×INS)的自然對數[2]。
1.4 統(tǒng)計分析
所有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
2 結果
兩組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手術時間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
與麻醉前值相比,兩組患者血糖濃度自T2時起均升高( P
3 討論
血糖升高是應激狀態(tài)的普遍現(xiàn)象。近年來已有很多證據表明應激性高血糖可增加危重病人病死率。應激性高血糖的發(fā)生機制十分復雜,應激引起的神經內分泌激素改變,組織損傷后的炎癥反應釋放細胞因子以及胰島素抵抗等都與應激性高血糖的發(fā)生有關[3]。
應激時血漿兒茶酚胺、皮質醇、胰高血糖素等分解激素水平明顯升高,這些分解激素相互形成相加或協(xié)同作用,導致血糖來源增多而去路減少,血糖濃度升高。本研究中,GA組手術開始后各時點的血糖濃度與麻醉前值相比較均顯著升高(P
術后60 min時,GEA組血糖值較GA組明顯降低(P=0.007),而此時GEA組血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濃度與GA組相比也明顯降低(P=0.004,P=0.015)。結果提示,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與單純全麻相比,能明顯降低兒茶酚胺的分泌,從而降低了血糖的升高幅度。
胰島素是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創(chuàng)傷應激后,胰島素的分泌功能并未明顯受損,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反應性降低,即發(fā)生了胰島素抵抗。一項對創(chuàng)傷和外科手術后病人應激性高血糖與胰島素抵抗相關因素的研究認為,應激性高血糖主要發(fā)病環(huán)節(jié)是胰島素抵抗,應激性高血糖與胰島素濃度正相關,與胰島素敏感性指數負相關[4]。
本研究中,術后第1天血糖水平回落,但仍明顯高于麻醉前值,此時GA組血漿胰島素濃度與麻醉前值相比明顯升高(P=0.003)。高血糖與高胰島素血癥同時存在,說明一定量的胰島素分泌增加,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降血糖作用,提示發(fā)生了胰島素抵抗。ISI是一項較好的反映胰島素抵抗的指標,本研究中,GA組和GEA組ISI自手術90 min至術后第2天與麻醉前值比較均明顯降低(P
手術創(chuàng)傷后胰島素抵抗可能是多因素的,包括胰島素受體前途徑、受體功能異常以及受體后信號轉導、葡萄糖轉運、細胞內代謝障礙及細胞因子等因素。有研究表明,對健康志愿者體內輸注拮抗胰島素的激素可引起胰島素抵抗[5],其中,皮質醇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尤為密切。皮質醇對脂肪細胞和肌肉細胞的作用與胰島素相反,本身起著拮抗胰島素的作用,另外皮質醇還通過受體、受體后途徑參與胰島素的抵抗。體外皮質醇和血細胞孵育的實驗發(fā)現(xiàn),皮質醇作用后胰島素和胰島素受體的親和力下降,通過抑制骨骼肌胰島素介導的GLU4向細胞表面的位移而抑制胰島素介導的肌葡萄糖攝取及處置[6]??梢娖べ|醇對胰島素拮抗的發(fā)生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中,GA組術后第1天時胰島素抵抗最強,與之相對應,血漿皮質醇水平也達最高。術后第1天時GEA組ISI較GA組明顯升高(P=0.024),此時血漿皮質醇濃度較GA組明顯降低(P=0.047)。GEA組胰島素抵抗較GA組減輕,與其減少兒茶酚胺和皮質醇釋放有關。
綜上所述,食管癌手術中,全麻復合硬膜外阻滯與單純異氟醚吸入全麻相比,能降低術中交感神經系統(tǒng)張力,減輕應激激素的分泌,從而減輕應激高血糖反應和術后胰島素抵抗。
[參考文獻]
[1]Uchida I, Aaoh T, Shirasaka C,et al. Effect of epidural analgesia on postoperative insulin resistance as evaluated by insulin clamp technique [J].Br J Surg,1988,75:557-562.
[2]李秀鈞.胰島素抵抗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48.
[3]張建,張強,石漢平.創(chuàng)傷應激后的糖代謝[J].中國臨床營養(yǎng)雜志,2006,14(5):316-320.
[4]曹相原,王曉紅,馬少林,等.應激性高血糖癥與胰島素抵抗相關因素研究[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yī)學,2006,18(12):751-754.
[5]余峰彬.外科胰島素抵抗[J]. 醫(yī)師進修雜志,2004,27(3):58-60.
[6]Meyer G, Badenhoop K. Glucocorticoid-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and diabetes mellitus. Receptor, postreceptor mechanisms, local cortisol action, and new aspects of antidiabetic therapy[J].Med Klin (Munich),2003,98(5):266-270.
一、中國的電影音樂的生命源泉來自于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幾千年沉淀而來的傳統(tǒng)文化、民族風俗、生活狀態(tài)與精神思想以及具有形成于中國先秦時代的審美觀念。電影音樂凡是能夠口碑相傳的,都是擁有精煉的曲調與深刻的歌詞以及對人性或愛情或英雄事跡等方面的探究與歌頌。西方的電影音樂與其文化一樣,表現(xiàn)形式趨于直接率真,而中國的電影音樂因為受中國含蓄保守的傳統(tǒng)文化影響而熱衷于間接婉轉的表現(xiàn)方式,例如“點到為止”“弦外之音”等所形容的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同時,中國的電影音樂還側重于內在的思想感情表達,采用簡單明了的風格和美學藝術與畫面相契合,其中歌詞所用到的修辭手法有比喻、排比、對偶等,這一點與具有中國特色的書畫與詩歌異曲同工,觀眾一樣能夠浮想聯(lián)翩。猶如電影《人生》的插曲:“上河里……瞭一瞭你”,巧珍對高加林的愛慕之情便全部寄托在了這首歌中,歌聲的飄揚就是主人公之間感情的升華。一部成功的電影中必然有幾段耐人尋味的音樂,并且意義深刻的歌詞更能突出影片中人物的鮮活個性。觀賞者在通過視覺感受電影情節(jié)的同時,又通過聽覺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以致浮想聯(lián)翩。作為一種時尚的藝術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中國電影的樣式以及豐富的電影音樂形式還在不斷地向前發(fā)展著。電影音樂對于電影的作用不只是突出故事情節(jié),渲染人物感情,更重要的是觀賞者可以通過對音樂的感知挖掘出電影的實質內涵。例如人物刻畫電影《李時珍》中,曾經三次出現(xiàn)一個場景,在波濤涌動的長江邊上,一群纖夫同心協(xié)力拉著纖繩、喊著號子,在夕陽的余暉中拉著航船艱難前進著。李時珍的一生出現(xiàn)了三次最困難的時期,每個時期都會用上述場景來烘托,重要的是每當場景出現(xiàn)時都會伴隨著電影的主題歌,歌聲慷慨激昂,既突出了李時珍不屈不撓,敢于和生命做抗爭的精神,又給觀賞者留下足夠的遐想空間,余音繞梁,耐人尋味。隨著電影藝術的不斷發(fā)展,電影對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不但傳承了以往電影的主題歌和小規(guī)模的插曲,而且繼續(xù)發(fā)展電影音樂的影響力,利用MIDI的高科技手段制作出氣勢更加宏大的電影音樂,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電影音樂在影視藝術發(fā)展領域的地位越來越重要,無論音樂的表現(xiàn)形式如何變化,音樂人都應該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初衷,堅持我國獨特的民族文化根源和美學思想。其實,國際社會對中國民族電影音樂的評價是十分高的,所以,我們要正確對待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不被外在因素影響,中國獨特的民族音樂藝術在世界電影領域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二、從藝術文化層面上講,所謂的“民族”是中華民族的廣義表達法。但筆者在這里要重點講述一下基于少數民族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我國具有五千多年的發(fā)展史,經歷過25個朝代,直到改革開放,我們仍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華民族的子孫生活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同為我們的國家努力耕作著。因為生活環(huán)境、地域的不同,各個民族間的風俗習慣也截然不同,他們的地方語言、民族文化都各具風格,并且特色鮮明。而且,每個民族都有自己傳承下來的民族音樂,不但悅耳動聽,而且渾然天成,同時十分具有本族特色,易于分辨,極大豐富了中國民族音樂的內容。少數民族的音樂,通常不是出自哪位著名音樂作曲人之手,而是人們在日常勞作中自發(fā)演變而來的一種自然的音樂,將其應用到電影中更能突出中國音樂的民族性。著名導演吳天明曾經有一部杰出的影視作品名為《人生》,其主要描寫的是生活在中國西北部的一群人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影片中有一段情景給人印象十分深刻,德順老漢在回憶一次農村運送肥料的經過,這些場景與他記憶中女子多情的歌聲《走西口》完美結合到一起,給人一種濃重的鄉(xiāng)土氣息,如此淳樸,難以忘懷。再如電影《老井》,其片頭片尾曲都是選用山西民間自創(chuàng)的民歌,并且采用中國傳統(tǒng)的樂器管子來演奏,將影片中主人公的矛盾心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為影片增彩了不少色彩。著名導演張藝謀曾經以一部《紅高粱》摘取了國際電影節(jié)的金熊獎,這是中國民族電影走向世界的又一表現(xiàn)。尤其是他在電影中成功使用了《顛轎歌》《酒神曲》和《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等民族歌曲,不但突出了抗日時期中國民族的愛國熱情,更加彰顯了我國人民的樸實與豪放性格。以此,我國區(qū)別于世界的音樂形式之一戲曲也是電影音樂藝術的重要元素之一。我國傳統(tǒng)戲曲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京劇、昆曲、秦腔、越劇和河北梆子等,尤其是京劇已經被譽為中國的國粹,因為它最具民族特色。其實,戲曲在塑造人物身份和背景上面更具有感染力,其節(jié)奏和唱段完美配合不但可以烘托氣氛,還可以突出主題思想,推動情節(jié)的向前發(fā)展。例如家喻戶曉的《霸王別姬》,就是利用京劇音樂來表現(xiàn)當時的場景,影片的重點就在于音樂的表現(xiàn)力上,不需要過多的語言,卻能烘托出主人公的所有內心情感。
三、中國的發(fā)展,曾經歷過一段閉門造車的時期,這極大阻礙了我們的發(fā)展。直到改革開放,人們開始認識到,傳承中國原始的、本土的、民族的文化是必然的,但同時也要有選擇性汲取外來的先進技術,為我們民族性藝術的發(fā)展錦上添花。在中國電影音樂中,通常會使用一些民族音樂,其最初的演奏工具有二胡、揚琴和琵琶等。隨著西方電影音樂傳入中國,電影音樂人開始注意到,一些西洋樂器如鋼琴、小提琴和單簧管等,都可以用來演奏中國民族音樂,并且效果良好。這就說明,合理引進西方的先進樂器,不但不會削弱中國影視音樂的民族性,反而能夠揚長避短,凸顯我國的民族特色。進入20世紀以后,國際的藝術交流日益頻繁,電影制作技術也越來越先進。一部電影音樂從選材到制作到與情節(jié)的配合,都越來越嚴格。不同民族間的音樂交流,既促進了彼此間的發(fā)展,又可以揚長避短,展現(xiàn)本土音樂的民族性。當電影呈現(xiàn)出一種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與之密不可分的音樂也在不斷成長著,例如著名導演何平在拍攝電影《天地英雄》的時候大膽使用了歌曲《印度往事》創(chuàng)作者拉赫曼創(chuàng)作的音樂。這樣的配合,不但沒有被觀賞者反感,而且得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因為他用中國傳統(tǒng)樂器二胡等演繹出一種獨特的異國風情,這種新穎的搭配讓中國觀眾覺得耳目一新。民族性的表達是可以多種多樣的,并不需要刻意追求,只要我們的民族思想不動搖,形式上的變換是值得表揚的。綜上所述,中國影視中的民族性隨處可見,尤其是通過電影音樂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特色更能深入人心。不同時間的電影其創(chuàng)作背景和主流思想都不盡相同,所以其背景音樂的選擇也必然具有一定的時代特色。電影創(chuàng)作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時都會從其要表現(xiàn)的中心思想出發(fā),背景音樂的選擇既是滿足電影效果的刻意追求又是自身感情的真實流露。所以,不同的音樂背景所展現(xiàn)的藝術魅力也是風采各異的。從影視音樂中洋溢出來的民族性,讓我們深深認識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自從我國正式加入WTO,經濟的發(fā)展帶動著各行各業(yè)的不斷前進。中國特色的電影也在不斷吸收外來影視的影響。所以,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外來影視的長短處,也要了解中國影視的優(yōu)劣性。這時,電影人必須堅信,中國的民族性是不可被淹沒的,中國絕對擁有自己的民族電影音樂。我們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充滿了中國人的智慧結晶。我們不但擁有內容精彩的民族音樂題材,更擁有很多杰出的電影音樂制作人。這一系列的條件,都要求中國影視音樂人繼承中國民族性的音樂藝術,堅持中國特色的電影音樂道路,成為世界電影樂壇上永不衰敗的樂章!
作者:劉柱 單位: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這種帶有原生態(tài)“巫”文化色彩的儀式化演繹是工業(yè)文明時代難得一見的族群記憶和寶貴遺產,其中所展現(xiàn)的人文美和歷史感正是紀錄片的基本價值維度和審美追求。另一方面,從史詩的內容上看,神話色彩中彰顯著民族發(fā)展的歷史,兩萬六千余行的宏大敘事體系中不僅有亞魯王與戚鞅部落波瀾壯闊的戰(zhàn)爭場面,也有戚鞅的兒子與亞魯王的女兒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以及十四個王子和兩百多個王族后裔的遷徙故事,其中所蘊含的適應當代大眾文化的影視創(chuàng)作母題十分豐富,為廣大創(chuàng)作者提供了較大的二度創(chuàng)作空間,有利于創(chuàng)作出集民族性、藝術性、思想性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其次,從信道角度說,新媒體時代下的亞魯王文化傳播需要影視藝術。新媒體是人們在交流信息過程中制作、傳播、接受、文化影響等可以用計算機技術實現(xiàn)的互動數字傳播平臺。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影視制作和傳播的方式發(fā)生深刻變化,視音頻信息的采集、編輯和加工的手段日漸成熟,以超高清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潮流的制作模式讓受眾在觀影時有“身臨其境”之感,實現(xiàn)再現(xiàn)藝術與表現(xiàn)藝術的結合,從自然生態(tài)、建筑風格、歷史文物、民族服飾、史詩故事、唱誦儀式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亞魯王文化的內涵與外延。影視符號的世界通用性打破了語言文字隔閡和民族文化壁壘,使各地區(qū)交往呈現(xiàn)“地球村”的趨勢,成為新媒體進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符號系統(tǒng)。與此同時傳統(tǒng)的影視藝術在web3.0時代也呈現(xiàn)出一些新的變化,以“微電影”為代表的新媒體藝術憑借其投資小、效率高、片長短、易觀看的特點贏得了廣大創(chuàng)作者和受眾的認同。近年來以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為背景的微電影蓬勃發(fā)展,涌現(xiàn)出《緣分西江》《喊寨人》《繡花里的歌謠》等優(yōu)秀的作品,為樹立民族形象、創(chuàng)立文化品牌發(fā)揮了較大作用。我們認為有必要運用微電影藝術傳播亞魯王文化,發(fā)掘其當代價值。第三,從信宿角度說,影視化傳播有利于亞魯王文化的保護與傳承。
傳統(tǒng)的旅游開發(fā)模式讓大量的商戶和游客進入少數民族地區(qū),往往造成過度商業(yè)化及環(huán)境污染,更為令人擔憂的是民族文化存在被同化的危險。目前,亞魯王文化正逐漸受到外來道教文化的沖擊,歌師的社會地位下降,道士成為受尊敬的人,道場取代了“砍馬”儀式,史詩《亞魯王》的唱誦時間也被大幅度壓縮,麻山地區(qū)的約3000名歌師的生存狀況堪憂。我們需要將旅游傳播與影視傳播結合起來,傳播文化的同時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方面可以借鑒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的先進經驗,參觀莫高窟的游客必須首先在數字展示中心內觀看《千年莫高》和《夢幻佛宮》兩部時長各20分鐘的8K數字球幕電影,其中影片《夢幻佛宮》通過魚眼鏡頭拍攝的180度超視角逼真畫面,加上全方位立體聲音響效果使觀眾仿佛置身于洞窟之中。游客在真實洞窟內游覽時間壓縮到75分鐘,而獲取的信息量卻大大增加。如果將這種高度影視化的傳播方式運用到亞魯王文化的傳播當中將有效保護其文化內核。與此同時,影視藝術作為一種大眾文化能夠促進當地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改變麻山地區(qū)貧窮落后的狀況,促使更多當地民眾自覺傳承亞魯王文化。
總之,影視藝術的介入能夠在亞魯王文化的保護與開發(fā)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運用現(xiàn)代數字傳播技術,通過現(xiàn)實與虛擬相融合的二度創(chuàng)作展現(xiàn)《亞魯王》史詩的原生本體和戲劇形態(tài),將其引入新媒體傳播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傳播障礙,實現(xiàn)有效傳播,提升文化影響力,培育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傳承。
作者:李大衛(wèi)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文學院
一、通過故事內容彰顯民間藝術精神宗旨
我國民間藝術的發(fā)展歷史源遠流長,從內容到形式都滲透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特色。民間藝術沉淀著歷史的記憶,散發(fā)著泥土的芬芳,在代代相傳中不斷豐富和創(chuàng)新,成為支撐我國當代文化發(fā)展、實現(xiàn)文化強國夢的內容根本和形式源泉。影視動畫藝術在數字技術的推動下也得到了蓬勃發(fā)展。但是在當前的影視動畫發(fā)展中,韓日動畫、美國動畫表現(xiàn)出了強勁態(tài)勢,搶占著我國影視動畫的市場,并在思想意識領域對我國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表現(xiàn)出了侵蝕態(tài)勢,已然危及到了我國的文化安全和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2015年的暑期電影動畫市場除了《大圣歸來》獲得9.56億元的票房外,其他如《熊出沒》、《小門神》、《年獸大作戰(zhàn)》等國產動畫電影的市場反響平平,而《瘋狂動物城》、《海底總動員》、《憤怒的小鳥》等進口動畫片則呈現(xiàn)出了強勁的票房吸引力。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國影視動畫要想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新的發(fā)展,提升市場競爭力,必須將創(chuàng)作的目光聚焦在傳統(tǒng)文化領域,充分發(fā)掘我國民間音樂、戲劇藝術、剪紙、木雕等藝術形式所蘊含的動畫創(chuàng)作元素,并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主旨貫穿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用影視動畫片傳承中華民族的思想精髓,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落地作出貢獻。民間藝術之所以能夠代代相傳,一方面是因為其藝術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其中傾注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價值觀念以及審美情趣等。人們通過民間藝術表達對祖國的熱愛、民族的熱愛,傳遞民族、地域的審美特色,最終創(chuàng)造出了集思想性、藝術性和教育性于一體的民間藝術。影視動畫可以結合民間藝術中的人物特點和時代精神,從民間藝術中找到表現(xiàn)的對象。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差異性。在影視動畫的制作過程中,要充分吸收借鑒不同民族民間文化的特點,豐富創(chuàng)作內容。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民間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和典型的人物代表,通過對各民族典型形象的屏幕再塑,能夠全面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底蘊和精神內涵。經過影視動畫的傳播,聰明睿智的新疆維吾爾族民間傳奇人物阿凡提、英勇無畏的蒙古族英雄海里布等形象深入人心。這些形象身上閃爍的精神光輝早已經走出了其本民族的范疇,成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特質,也為影視動畫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chuàng)作源泉。
二、通過人物形象傳承民間藝術造型特點
首先,影視動畫需要從民間藝術中學習造型特點。我國民間藝術在人物造型上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中華文化中的“對稱”、“求全”、“夸張”等特點。這些造型方式在影視動畫中的充分運用,既能夠凸顯人物的性格特點,還能夠提升人物的視覺沖擊力。例如,我國的年畫人物造型就經常出現(xiàn)在影視動畫人物造型中,誕生了一個個符合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審美特點的人物形象,提升了動畫形象的親和力。動畫片《驕傲的將軍》中的人物形象就借鑒了年畫中的門神、童子等造型特點,再根據影視動畫創(chuàng)作需求進行了創(chuàng)造性的塑造,最終呈獻給觀眾的是穿上了盔甲的門神,配以京劇化臉譜進行處理的面部形象,人物動作姿態(tài)也滲透著年畫的動作特點,使將軍飛揚跋扈的性格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現(xiàn)。其次,影視動畫需要從民間藝術中學習色彩特點。我國傳統(tǒng)藝術在用色上以紅黃黑白青五種顏色為主,折射著中國傳統(tǒng)五行學說思想,在用色搭配上注重情感表現(xiàn),突出寫意。由于動畫片大都劇情緊湊、矛盾沖突集中、人物性格單一,因此在影視動畫進行人物塑造時,我國傳統(tǒng)繪畫的用色方式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哪吒鬧?!分?,用紅色和綠色為主色進行形象色彩設計。在哪吒重生前,以紅色為主基調,體現(xiàn)了哪吒英勇無畏、善良正直的性格;在其重生后,以綠色為主基調,既象征了生命的再生,也體現(xiàn)了人物的生機與活力。托塔李天王的顏色是正紅色,表現(xiàn)出他身份的尊貴和性格的嚴肅。東海龍王的用色以青色為主,表現(xiàn)出他冷靜、殘酷的性格特點。這些用色方式既是對我國傳統(tǒng)色彩表達內涵的繼承和發(fā)揚,也容易引發(fā)觀眾的共鳴。與此同時,我國繪畫、剪紙等藝術的造型特點也影響著影視動畫的創(chuàng)作。在《春秋戰(zhàn)國夢》動畫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就采用了我國古典小說中人物繡像的繪畫方法,動畫畫面簡潔而生動,并且充分利用中國國畫的留白藝術,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且細致入微,眉眼之間都能夠表情達意。最后,影視動畫還需要從民間音樂藝術中學習。音樂是影視動畫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選擇能夠為影視動畫注入鮮明的民族性。例如,取材于我國傳統(tǒng)民間諺語故事的動畫片《三個和尚》,其在處理音樂時就突出了我國傳統(tǒng)音樂追求空靈、曠遠的特點,沒用配樂而僅用木魚聲表現(xiàn)人物的身份。由于“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內容深入人心,所以盡管沒有解說詞,故事的諷刺性也很容易被觀眾領會。
三、通過表現(xiàn)形式體現(xiàn)民間藝術形式特征
[關鍵詞] 《臥虎藏龍》;動作電影;配樂;主題曲;影視;融合
對于一部好的電影來說,音樂就是它的靈魂,它不僅給人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還向人們詮釋了另外一個精彩的感情世界,讓人們在欣賞電影的同時感受濃濃的人物感情,音樂已經成為電影的一部分,或增加觀眾的情感體驗,或襯托特定的文化背景。電影音樂通常是和其他元素相配合起作用的,如畫面、動作、語言等。電影音樂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烘托環(huán)境氛圍,抒發(fā)人物情感,深化視聽效果,可以鑲嵌于影片局部,也可以貫穿影片始終,總體為影片營造一種氛圍,對電影主題、電影風格和觀眾心理起到詮釋作用?!杜P虎藏龍》是我國武俠電影的一部力作,除了明星大腕云集外,如周潤發(fā)、章子怡、陳紫瓊等,還匯集了大量的音樂元素,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又有西方現(xiàn)代的交響樂,東西方音樂的融合使影片中的江湖紛爭更加激烈,給觀眾帶來了別樣的視聽體驗,同時也使影片《臥虎藏龍》成為奧斯卡多項獎項的得主。
一、體現(xiàn)鮮明的中國音樂元素
該影片的主題曲是由著名作曲家譚盾創(chuàng)作的,其能獲得奧斯卡最佳音樂獎足以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所在,電影中音樂的民族性特征很明顯,簡單、淳樸、清淡的音樂風格非常符合中國民族音樂的特點,雖然影片中的音樂旋律多是用大提琴演奏,但是影片中并沒有全部充斥著西方的韻味,反之卻是濃濃的中國音樂特色,就像大草原上的馬頭琴一樣粗獷豪放。電影的主題曲《臥虎藏龍》和插曲《荒漠奇情》,粗獷中不乏細膩,在國際知名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的精彩演奏中,讓觀眾感受獨具特色的民族風情。在樂器選擇方面,影片選擇了很多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傳統(tǒng)樂器,既符合電影主題,又使影片富有色彩變化。在影片的配樂中,都選擇了具有中國傳統(tǒng)民族特色的樂器來進行演奏,使影片包圍在濃濃的民族氛圍中。如配樂《南行》使用笛子進行演奏,婉轉悠揚的笛聲將我國江南清新秀麗的山水風情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穿越竹林》使用簫來演奏,為影片增添了許多江湖中的高深莫測之氣;《交鋒》使用琵琶演奏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仿佛高山流淌的瀑布一樣氣勢磅礴;《夜斗》中西南樂器葫蘆絲的運用,將月夜的靜謐和空曠很好地描繪出來。在影片的特定場景中,中國民族樂器的應用傳達出優(yōu)美的東方韻味,使電影在情節(jié)構成、畫面表現(xiàn)和色彩搭配上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狀態(tài),為影片音樂增添了許多美輪美奐的民族特色。電影為了表現(xiàn)西北地區(qū)的特色,還選擇了維吾爾族民歌《阿瓦爾古麗》中優(yōu)美歡快的旋律,玉嬌龍跟隨父母去伊犁的途中,滿眼盡是荒涼,但此時聽到的卻是由新疆傳統(tǒng)樂器熱瓦甫彈奏出的歡快旋律,和影片場景形成強烈的發(fā)差,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此時的音樂主要是弦樂,凸顯了濃濃的地域特色,讓觀眾感受到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風貌。該部影片以西方樂器為主,將多種中國特色民族樂器融入其中,既體現(xiàn)了西方樂器的悠揚動人,又體現(xiàn)了中國樂器的神秘靈動,將中國音樂元素巧妙地應用到影片當中,使影片表現(xiàn)得更加和諧。也許,這也是《臥虎藏龍》的音樂能夠獲得奧斯卡評委青睞和認可并最終獲得“最佳原創(chuàng)音樂”和“最佳主題曲”兩項音樂大獎的原因。這部影片的音樂是對人性的一次審視,是對中國人性的理解和感悟,并把這種感情用中國式的元素表達出來,低沉的旋律,凄涼的人生,這些音樂就像被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人們發(fā)出的重重的嘆息。
二、深化唯美動人的愛情主題
影片《臥虎藏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武打場景,最精彩的是對白,最感人的是音樂,而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影片音樂在中國傳統(tǒng)樂器和西方樂器的配合下,在古典浪漫主義風格的指引下,體現(xiàn)了對愛情的執(zhí)著與癡迷,無論是李慕白和俞秀蓮,還是羅小虎和玉嬌龍,他們的愛情都被唯美動人的音樂所包圍,雖然他們沒能最終走到一起,但他們那至死不渝的愛情還是令人感嘆。影片一開始的主題音樂《臥虎藏龍》在吉他和大提琴的配合下,構造了一個江湖恩仇、自然風光和愛情主題相互輝映的世界。大提琴深沉而憂傷的旋律貫穿影片始終,將影片人物的愛情烘托得婉轉動人。影片主題曲融合于影片多個場景中,通過多變的表現(xiàn)形式,滲透出影片的基調。李慕白對俞秀蓮說:“我并沒有得道的喜悅,相反卻被一種寂寞的悲哀環(huán)繞。這種悲哀纏繞了我很久,使我無法再繼續(xù)?!庇捌瓦@樣被沉浸在一種深沉的基調當中。影片的背景音樂多集中在李慕白和俞秀蓮、羅小虎和玉嬌龍之間的感情場景出現(xiàn),以愛情為主題,映襯出唯美動人的感人場景。江湖中的恩恩怨怨使他們厭倦,他們也曾想擺脫這一切去過一種平靜的生活,但是他們的愛情卻也在江湖道義中猶豫徘徊。影片中李慕白曾說過:“交出了青冥劍,以為可以從此退出江湖,沒想到又引出許多新仇舊恨。”他們的無奈盡收眼底。配樂The Eternal Vow以歡快的音樂開始,但隨后又是主題曲的深沉和憂傷,從低沉的二胡演奏,到舒緩的弦樂和管樂,將凄婉哀傷的氛圍烘托出來,一直延續(xù)到影片的結束李慕白為了向俞秀蓮表達愛意,不惜犧牲自己,配樂Sorrow以緊張激烈的演奏開始,隨后轉入舒緩的大提琴演奏,營造出一種哀傷的氛圍,既體現(xiàn)了江湖的無情,也體現(xiàn)了愛情的平淡。玉嬌龍在經受了一些挫折后感到人生無常,遂跳崖自盡,此時配樂Farewell的響起流露出一種哀傷的情緒,如泣如訴,仿佛在為玉嬌龍和羅小虎之間的愛情嘆息,尤其在音樂即將結束的時候,漸漸隱去的大提琴聲更是將他們之間的愛情推向了。
該影片并沒有為每個角色創(chuàng)作樂曲,而是為影片主題曲《愛情至上》譜寫了插曲,在李慕白和俞秀蓮以及羅小虎和玉嬌龍之間的愛情基礎上,進行適當改變,很好表達了影片的愛情主題。這首主題曲是由李玟演唱的,聽起來虛無縹緲,雖沒有鮮明的旋律,卻透露著江湖的高深莫測。李慕白到死也沒有對俞秀蓮表達出自己的感情,但是他卻說:“就算落盡最黑暗的地方,我的愛也不會讓我成為永遠的孤魂?!绷_小虎和玉嬌龍之間的愛情轟轟烈烈,他們敢愛敢表達,羅小虎曾對玉嬌龍說:“真心的,就會實現(xiàn)。我問過老人,他們說‘是’,心誠則靈?!彪m然他們面對愛情呈現(xiàn)出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但是結局都讓人嘆息。這段音樂充分體現(xiàn)了擁有愛情的兩個人之間,距離的長遠并不能成為他們之間的阻礙,重要的是他們都深深地愛著彼此。江湖中充滿刀光劍影、恩恩怨怨、俠肝義膽和兒女情仇,“江湖上臥虎藏龍,人心里何嘗不是?刀劍里藏兇,人心里何嘗不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的愛情也像江湖一樣高深莫測,“我們能觸摸到的沒有永遠”,這就是江湖,這就是無可奈何的人生。
三、契合恰當的影片情節(jié)
影片以舒緩的大提琴聲開始,配合著山水的介入,仿佛向觀眾展開了一幅生動的水墨畫,美麗而又靈動,然而伴隨著琴聲的轉變,隨即將觀眾引入江湖的爭斗當中,音樂漸漸遠去,平靜的畫面被打破,隨之而來的是江湖的恩怨情仇。李慕白要退出江湖,托俞秀蓮把青冥劍帶給貝勒爺,進京的時候音樂有些緊張,但是緊張之余仿佛預示著故事的即將到來,到達北京時,音樂變得豁然開朗,故事也隨之開始。在青冥劍被盜的打斗場景中,沒有竹林的虛幻,卻比其他打斗還要精彩,變化多端的視角充分展示了深夜追斗的精彩,而這一切都離不開背景音樂的支持,此處的背景音樂以鼓聲為主,將打斗的激烈充分表現(xiàn)出來。最開始在貝勒府,玉嬌龍偷到寶劍被發(fā)現(xiàn)后,是兩聲古琴,伴隨著鼓槌清脆的敲擊,然后鼓聲一只一只地加入,頓時鼓聲密集起來,仿佛形成了一堵密不透風的墻。一會兒是一只鼓清脆的敲擊,一會兒是節(jié)奏鮮明的連續(xù)敲打,和打斗場景合二為一,使情節(jié)格外引人注目,觀眾的心情不禁隨著鼓聲而發(fā)生起伏。這一段鼓聲伴隨打斗的場景,每個動作都像鼓聲般鏗鏘有力,絕不僅僅是精彩二字就能形容的。在蔡九和碧眼狐貍的打斗中,音樂表現(xiàn)出明顯的陰暗,將碧眼狐貍的陰險狡詐暴露無遺。在還劍的場景中,是大提琴的舒緩之聲,這是李慕白和玉嬌龍的首次會面,舒緩而又深沉的音樂將江湖俠義抒發(fā)出來,月光照耀下的古廟里,開始了一場人心和人性的較量。羅小虎的到來也帶來了深深的回憶,從打劫到在打劫中產生感情,新疆手鼓的加入,巧妙地展現(xiàn)了沙漠中的異域風情,深沉的旋律仿佛心中難以言語的苦悶,其中又不乏個性的張揚。李慕白為了救玉嬌龍卻被碧眼狐貍暗算,僅留一息生命,俞秀蓮緊張得不知所措,“守住氣,給我一點希望”,一句話將二人的感情道破,此時音樂Farewell緩緩進入,纏繞在主旋律中不愿離開,仿佛他們之間的愛情不會因為一方的死而灰飛煙滅,低沉的大提琴預示著生命即將結束,但又像歌曲名稱“再會”那樣期盼著再次相會。李慕白的一句話“我已經浪費了一生”,使俞秀蓮滿眼凄涼,和凄婉的音樂巧妙地融合起來。電影《臥虎藏龍》中的音樂成功表現(xiàn)了情景的交融,也許這也是它能夠獲獎的因素之一。
四、結 語
影視自誕生以來就使人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而音樂作為最具活力和最原始的感情表達方式,在影視中運用發(fā)展以后,使影視不再只是單純滿足觀眾的視覺享受,而增添了聽覺的體驗,使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影視音樂是影視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鑒賞影視藝術的重要因素之一,影視音樂使情節(jié)中感情的表達更加豐滿,也更加有層次性。音樂是讓觀眾記住影片的原因之一,其中凝結著影片最深的記憶和最豐富的感情。豐子愷說:“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比作為空間藝術的繪畫更為神秘?!边@種神秘使它的內容更加深刻,仿佛具有攝人心魄的力量,面對紛繁復雜的感情,再精彩的對白也會顯得蒼白無力,如果輔以合情合景的音樂,這一情節(jié)定會成為最動人的篇章。在對影片《臥虎藏龍》的音樂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其中的愛情主題和為襯托這一主題而使用的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和西方樂器,在東西方樂器的和諧配合中,人物、動作、語言都表現(xiàn)得更和諧。可見,音樂已經成為影視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對電影主題思想、電影風格的最好詮釋,好的電影音樂對電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孔曉飛.電影《臥虎藏龍》音樂的美學探略[J].小說評論,2008(09).
[2] 楊凌.徘徊在全球化與民族性之間——影片《臥虎藏龍》音樂的國際生存策略[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0(09).
[3] 王寅.中西合璧 共求和諧——解讀《臥虎藏龍》電影音樂中的中西融合及民族性[J].名作欣賞,2011(11).
[4] 胡聞文.中國電影音樂的民族性及其現(xiàn)代傳播[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8(02).
[5] 侯燕.音畫統(tǒng)一與視聽合一——電影音樂特性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7(01).
[關鍵詞] 民族音樂;電影;電影音樂;弘揚
隨著我國電影藝術的發(fā)展,電影音樂的作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影視人的重視,而民族音樂因其所獨具的時代性、地域性,成為電影音樂中一個不可忽視的文化符號,一直以來都受到無數電影人的喜愛,是電影音樂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如何借助電影藝術這一廣闊的平臺發(fā)展民族音樂,也成為越來越多民族音樂工作者廣泛思考的一個問題。
民族音樂在電影音樂藝術中的優(yōu)勢和作用
時下,隨著中西經濟和文化交流步伐的加快,國家之間的競爭已不單單是國防與經濟之間的比拼,文化領域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 “民族性“成為各國藝術家們越來越重視的一個問題,這其中也包括近些年澎勃發(fā)展的中國電影。由于中國電影用來表現(xiàn)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風土人情,需要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緊密結合,這使得民族音樂在中國電影配樂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一)民族音樂可以恰當地展示電影的時代地域特色
時代地域特色無疑是電影中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而在一般的電影中,除了服飾等文化符號,電影音樂是影視作品中經常作來展示時代特點和地方色彩的一種手法。因為不同的時代,乃至于不同的地點,音樂的風格、內容和形態(tài)都千差萬別。許多歌曲一在耳畔響起,人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被帶到某個特定的年代,這就是歌曲時代特征的真實寫照。比如《城南舊事》中的《送別》,由于是民國初年的《學堂歌》,熟悉這首歌的人不用去深究,就會猜到影片發(fā)生的時間;《陽光燦爛的日子》中的音樂也處處顯示著“”的鮮明符號,讓有過“”經歷的人很容易就融入其中,仿佛回到了那個特殊的年代。而影片《黃土地》中當那悠揚高遠的信天游響起,黃土高原淳樸民風就撲面而來,每個人都能感受到黃土高原上人民那頑強樂觀的生命力……只要我們留心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或具有鮮明時代特征、或印下深深地域烙印,給人們留下不可磨滅印象的電影音樂,絕大多數都屬于民族音樂的范疇。
(二)民族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的特點相一致
民族音樂與中國電影音樂有兩個共同的特點:民族性和含蓄性。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的情感血脈,它凝聚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的內涵,而電影藝術無疑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濃縮表現(xiàn),是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社會生活的反映,為其服務的電影音樂必須深深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才能在其中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所以民族性是兩者共同的特點。縱觀中國電影音樂的發(fā)展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電影音樂和民族音樂都是與中國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的。比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特定的歷史背景使得每一個有著民族意識的中國人都感受到了民族危在旦夕,愛國的音樂家們都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歌曲創(chuàng)作中。而在這個時期,涌現(xiàn)出了近百部具有反帝反封建思想主題思想的電影,流傳至今,為一代代中國人所熟知并接受的《鐵蹄下的歌女》《義勇軍進行曲》《十字街頭》《漁光曲》《畢業(yè)歌》等都是專門為電影創(chuàng)造,以電影為載體融入千家萬戶的。正是由于這些音樂的情感驅動力來源于民族、植根于民族,加入了民間音樂的因素,貼近大眾的生活與內心活動。才會為大家廣為傳唱,也讓電影正具感染力和震撼力。
民族音樂和電影音樂第二個相通之處,就在于其含蓄性。與西方文化追求直白坦率不同,含蓄委婉是中國文化所特有的特色,中國電影,追求“點到為止”,留下許多耐人尋味,讓人思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中國電影音樂也比較強調內在美,用深沉、寫意、自然、抽象的特點去營造意境美。而我國民族音樂其特征之一就是追求含蓄美,這是民族音樂與電影音樂契合的另一個特點。比如在電影《人生》中,觀眾印象最深刻的要數其中的嗩吶配樂。進城后的高加林背棄與巧珍的婚約,巧珍心灰意冷后決定嫁給馬栓,此時嗩吶合奏聲起,在長達4分多鐘婚慶場景中,嗩吶聲一直貫穿其中,雖然此時迎親的隊伍浩浩蕩蕩,圍觀的人群也歡騰熱鬧,但震天動地的嗩吶在人們心中攜起的,卻是一片如大潮般滾涌而至的大悲大慟,因為此時嗩吶聲的激昂緊急,預示的不是巧珍的幸福生活,而是她離自己曾經渴望的幸福生活越來越遠,正是在這嗩吶聲聲的催促聲中,這位勤勞善良的女人結束了與高加林那段傷感而又無望的情感,開始一段新的對她而言無奈可嘆的哀婉人生。
如何利用電影音樂弘揚民族音樂
雖然我們都知道,弘揚民族音樂是推動民族進步的需要、更是國家騰飛之動力,因為弘揚民族音樂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審美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識。潛移默化地弘揚和發(fā)展中華民族文化,但我們不可否認,近些年來隨著改革開放以及科技的進步,民眾的欣賞水平越來越與世界接軌,民族音樂面臨挑戰(zhàn),發(fā)展和弘揚的程度有限。在此情況下,許多音樂人都注意到:電影為宣傳民族音樂悄然打開了一扇窗,讓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作為電影音樂被運用,并被傳播到世界,我們所熟知的民族音樂家,如趙季平、譚盾等,也正是通過電影音樂這個平臺為大家所共知,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那么如何通過電影來傳播民族音樂呢?筆者認為應注重以下幾點。
當代國產影片中審美意境的傾向
當代產生影視中存在一種追求形式美感而與時代文化疏離的審美傾向。以著名導演張藝謀的電影作品為例,《英雄》、《十面埋伏》等都在影片的畫面美感及實景層面的形式美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觀眾在享受這完美的視覺盛宴之后,留在腦海中的除了富有美感的畫面之外,便很難再有其他可以供回味的意蘊了。影片雖具有畫面、色彩、造型、音樂等多方位的美感,但這種美感僅僅流于形式,而并不能將觀眾帶入到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對意境的營造可謂是流于形式,而缺乏內涵。這些影片也并非沒有對故事、對人生、對人性的表現(xiàn)及揭示,但是其意境的營造并不能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及審美共鳴,其審美意境的營造僅僅停留在觀感的層面,而在影片意境營造方面則是非常欠缺的。當代影視作品中有很多都表現(xiàn)出了對意境的追求。這些作品中對意境的表現(xiàn)層次各不相同,但存在一個共同點,便是影視作品中往往忽略了人性豐富性及復雜性的表現(xiàn),在某種程度上回避了人性的矛盾之處及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各種矛盾之處。
當代電影審美意境的發(fā)展方向
當代電影的意境營造具有唯美的審美傾向。其審美意境的創(chuàng)造來源于一些審美特質的趨同。電影評論往往將意境歸類到一種民族性的審美范疇。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由此成為意境創(chuàng)造所尊崇的形態(tài)。影視藝術的意境往往傾向于情景交融的詩畫意境。于是,影視藝術的審美意境便被簡單地等同于優(yōu)美這一審美形態(tài),優(yōu)美的藝術形態(tài)以完美、和諧為主要審美特征。這種偏見導致了我國當代電影創(chuàng)作追求和諧與靜態(tài)之美的傾向。但實際上,我國的審美文化并不僅僅具有這樣一種陰柔悠遠的審美意境。除此之外,我國古代還有一種陽剛之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古有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壯懷激烈的陽剛之美。所以,當代影視藝術應表現(xiàn)與營造不同類型的審美意境,從古典藝術形態(tài)的意境中發(fā)掘藝術之美,以實現(xiàn)打動觀眾的內心深處,從而將其帶入一種可以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的審美意境之中,創(chuàng)造多層次的不同的審美意境。如果影視藝術不能表現(xiàn)當代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及心理現(xiàn)狀,則遠遠不能獲得較為廣泛的認同,影片對意境的塑造將是深遠而豐富的。影片藝術審美意境的營造應把握大眾文化心理的多樣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其審美需求,創(chuàng)作出具有不同審美特征的電影。在影視藝術創(chuàng)作過程中,各種不同的審美特質,諸如陰柔、陽剛、崇高、悲哀、冷峻,甚至是怪誕、丑陋、陰森等審美特點都應該在影視藝術中得以表現(xiàn)。
當代影視藝術中,審美意境多是以陰柔恬淡的優(yōu)美意境為主,展現(xiàn)了與當前時展狀況相背離的特征。影片藝術視野沒有延展到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中,而是局限在了狹小天地中親情、友情與愛情,展示著一種和諧、寧靜而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比如影片《暖春》、《和你在一起》等等,影片中之表現(xiàn)人性中溫暖而優(yōu)美的一面,表現(xiàn)一種傳統(tǒng)的溫良恭儉讓的品格,以溫情故事的演繹營造一種和諧優(yōu)美的藝術意境,使得當前我國影視藝術的審美表現(xiàn)空間大大窄化。隨著影視的發(fā)展,審美意境的創(chuàng)造也向著不同的方向發(fā)展,比如影視劇中出現(xiàn)了一些展示現(xiàn)代社會負面因素的影片內容,但是并沒有達到現(xiàn)代人性批判的深度及審美意境。因此當代影視的主旋律始終圍繞著和諧優(yōu)美的審美意境。當代社會處于轉型時期,消費文化的發(fā)展助長了大眾審美的世俗性,進而催生了以娛樂性為主導的消費文化市場。影視作為大眾娛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制作及發(fā)行遵從消費市場的需要,走向了以滿足大眾審美需求為導向的道路,其審美表現(xiàn)趨向于溫和與和諧,通過營造一種形式美感或唯美的影視作品,使得影視藝術向著賞心悅目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使得當地影視藝術脫離了對真正審美意境的追求。但是,當代影視藝術的唯美化發(fā)展傾向并不能適應人們日益增長的藝術品位及對藝術多元化、審美多樣化的需求。當代影視藝術制作者應致力于創(chuàng)造出豐富而復雜的多重審美意境,才能成就真正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
關鍵詞:民族藝術;民族風格;動畫創(chuàng)作
1 民族風格動畫分析
1.1 民族風格動畫――人文精神的傳達
在動畫作品中,各國都有著自己民族獨特的個性的標志。例如,美國迪斯尼動畫公司所創(chuàng)作出的經典角色,米老鼠、唐老鴨、高飛、小飛象往往傳遞出幽默、夸張、滑稽等藝術特性,給觀眾帶來一種愉悅感,也表現(xiàn)出美國人自信和驕傲的一面。美國動畫《超人》《復仇者》等一系列的影片也都極大的反映出美國國民精神中的個人英雄主義和霸權主義。而日本作為動漫產業(yè)強國,也將自己民族個性和融入其中,大家所熟悉《灌籃高手》《火影忍者》等影片中將日本人好戰(zhàn)的個性展現(xiàn)了出來。
在中國動畫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寓教于樂”的創(chuàng)作理念貫徹始終,《三個和尚》通過三個和尚再喝水問題上的故事既批評了“吃大鍋飯不思進取”不良社會風氣,又提倡了“團結合作”的社會新風尚,與現(xiàn)實生活緊密。當下的動畫作品《喜洋洋與灰太狼》通過塑造角色鮮明個性如喜洋洋象征著藝術,美羊羊代表著臭美,懶羊羊意味著懶惰,結合狼抓羊,羊團結破解的故事模式,穿插一些生活中的奇思妙想,傳達出單純、樂觀、勇敢的冒險精神。讓所有的小朋友在娛樂的同時,也認識了周圍的世界,同時也給予了他們更多的想象空間。
1.2 民族風格動畫――造型風格
我國的民族藝術豐富多彩,剪紙、皮影、水墨畫、雕塑、刺繡、臉譜、布偶等藝術形式都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精粹,傳承了古樸的文化內涵,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藝術家造型的風格特點。中國早期動畫風格和這些民族藝術造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洞篝[天宮》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推出的作品,整部影片集合中國民族藝術精髓,從中國古代建筑樣式到敦煌壁畫細節(jié),從京劇臉譜生動傳神到剪紙年畫栩栩如生,各式各樣的祥云紋飾、讓觀影者仿佛置身于書中的仙境。
1.3 民族風格動畫――表現(xiàn)風格
中國民族在幾千年的文化歷史的長河里孕育了很多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老一代的動畫人又把這些藝術作品的精華成功的嫁接在動畫藝術的表達上,這是中國動畫表現(xiàn)風格形成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的水墨畫也稱“中國畫”,水墨畫被運用到了動畫藝術中,1960年,上海美影廠拍了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誕生,其中的小動物造型取自齊白石筆下。這部電影得到了世界范圍內的認可。同時也在動畫界樹立了中國獨特的動畫風格。
剪紙動畫從時間上是指1958年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開始,大概到1997年間制作的剪紙動畫影片。剪紙動畫在39年的發(fā)展歷程當中,總共出產剪紙動畫片近60部。《阿凡提的故事》也是根據玩偶的表現(xiàn)形式來制作的。這些優(yōu)秀的動畫片結合各民族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進一步豐富了動畫的表現(xiàn)手法的同時,也傳承了民族藝術,讓更多人了解到中華民的族瑰寶。
2 少數民族藝術與動畫創(chuàng)作
2.1 民族神話與動畫劇本創(chuàng)作
民族神話要運用于劇本的創(chuàng)作之中,將民族神話的審美特性和動畫劇本結合是一個非常好的劇本構思。云南少數民族神話充滿瑰麗的幻想性。如神話故事的幻想性和動畫劇情中的虛幻性形成了相輔相成的關系。動畫劇情可以抓住人類對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理,引領觀眾進入一個神秘而又未知的世界,在未知的世界里展開幻想,營造夢境。
2.2 民族服飾與角色設計
民族服飾具有區(qū)域性、宗教性、習俗性和實用性,民族服飾也是民族性格的表現(xiàn)。少數民族服服飾正好就記錄了本民族的思想認識和生活習慣,其中影響最深的是宗教習俗和圖騰崇拜。服飾作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需品之一,是體現(xiàn)形象個性的最好外在形式,民族服裝可以說是一個民族內在和外在的綜合表現(xiàn)。有的民族強悼,有的民族堅毅,有的民族粗獷,有的民族細膩,有的民族平和,有的民族熱情,有的民族含蓄等等這些都是民族性格的體現(xiàn),而這些民族性格體現(xiàn)又可以折射到角色的性格里,通過角色的設定將民族服飾的自然美與角色完美的融合。
2.3 民居裝飾元素在場景設計的應用
動畫場景是創(chuàng)作者對于動畫片中空間環(huán)境的設計,在一部優(yōu)秀動畫片中,場景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它交代了故事的時代背景、內容、地點環(huán)境重要信息等。動畫場景主要是劇情推動者和輔助者,它可以營造故事氣氛,增添劇情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從而引導觀眾進入作品的幻想性空間。少數民族房屋非常注重住宅的形式美、色彩美。房屋多建硬山屋頂,檐口山尖多用石板挑出,照壁、門樓屋脊有四大角翅起,看上去像飛鳥,形象生動。他們特別注意主次變化、色彩關系和變化韻律。在動畫短片《降吉虎》中的場景裝飾性體現(xiàn)。動畫場景的風格影響著整個動畫片的風格,動畫場景可以通過裝飾手段來進行設計,場景設計是被視覺造型所裝飾的動畫主體內容之一。作為一種屬性,裝飾性能夠在動畫場景設計中起到基本的視覺語言的作用。在動畫場景中,裝飾性是促使場景內容與形式美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的重要手段。
3 數字動畫與民族藝術傳承
動畫在一定程度上的受眾更多是青少年人群,青少年是一個民族的未來與希望,“少年強則國強”,他們身上對于民族精神的理解和發(fā)揚更是一個民族強大的保障。動畫片中植入的民族文化元素,對于讓青少年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歷史由來、風俗習慣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我國動畫在民國時期起步,以代表中華民族的水墨風格起筆,蘊含濃厚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國際動畫界取得了一席之地。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在世界范圍內同樣興起了動畫技術革命風暴,在技術更新的內涵中,文化的傳承與擴張亦是顯而易見。然而當今國產動畫面對觀眾需求度提升、國外動畫文化入侵、技術相對滯后、定位不夠清晰、特色難以凸顯等問題,依然難以突破自身局限,尋求到瓶頸的出口?;厮葸^往輝煌,展望未來前景,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宣揚民族文化已經成為國產動畫走向成功的唯一出路,這種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精神為本源,民族認同為依據,民族文化為表現(xiàn)的一種認知求同行為。一個民族的核心就是民族精神,它是該民族在長期的生存發(fā)展中不斷形成的共同的文化精髓,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撐,是一種能激發(fā)民族奮發(fā)向上、頑強進取的精神動力,精神的繼承與傳遞直接關乎民族的復興與輝煌。只有重新學習和運用民族文化元素,喚醒國產動畫市場和廣大動畫消費群體對于民族個性的追求,中國國產動畫才能真正走出現(xiàn)階段的困境,突破本土動畫創(chuàng)作的桎梏。在中國地大物博、少數民族眾多的宏觀條件下,有效的學習和借鑒中國56個民族的獨特文化,挖掘隱藏在56個民族背后的無限潛能,并以之作為動畫創(chuàng)作的素材,是每一個動畫人都應該承擔的責任。因為這些民族文化的素材就是重新迎回和重新塑造中國國際動畫形象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李國文.云南少數民族精神文化與文化精神(上、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論文摘要:在美術教育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fā)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fā)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地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藝術,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尊心。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
一、民族藝術在現(xiàn)代生活得到的關注?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口號在現(xiàn)今已被提上了日程。在全球化的歷史趨勢中,民族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民族藝術在現(xiàn)代的地位也在提高。一個個宣傳民族藝術的、研究民族藝術的、發(fā)揚民族藝術的個人或機構在不斷的成立涌現(xiàn)。?
(一)傳統(tǒng)服飾藝術的延續(xù)?
隨著人們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世界各國的服裝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短裝化、機能化是其主要特點。世界服裝界曾把旗袍譽為中國的國裝,這是因為它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它的形成可說是漢、滿、蒙等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整個中華民族服裝文化的結晶。它的演變又可以說是中西文化結合的杰作,因此它又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感和國際性,為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喜愛。旗袍在現(xiàn)代生活中之所以能立于不敗之地,與它適應現(xiàn)代生活的機能性以及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有很大關系,它具有強烈的東方色彩。民族藝術也會轉化為世界性,在“洋服”國際化的今天,這種民族服裝更應視為珍寶,可以說它是一種文化的延續(xù)。?
(二)嶺南民俗藝術的延續(xù)?
嶺南地區(qū)的“跳禾樓”是一種古老的祭祖和慶豐收的儀式,由嶺南地區(qū)的瑤族所創(chuàng),以后逐漸失傳。六年前,云浮市文化局找到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根據他的記憶和一些史料,這一古老的民間舞蹈終于復活。在第三屆廣東省群眾音樂舞蹈花會中,《禾樓舞》經過了再次編排,音樂和動作也更豐富,使嶺南民俗藝術得以延續(xù)。?
(三)四大名著的延續(xù) ?
中國古典名著商標正在狂遭日本網游企業(yè)搶注,2006年3月初,當這則消息在中國人間傳播開來的時候,四大古典名著只剩《紅樓夢》沒有被日本企業(yè)搶注了。其中,日本巨摩公司向我國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的“水滸傳”商標已通過初審進入公告期,而《三國志》為期三個月的商標異議期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就在去年,端午節(jié)域名遭一家韓國公司搶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也被韓國成功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不知道有多少體現(xiàn)我們民族藝術文化在消失。?
既然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們就只用考慮怎樣將民族的再發(fā)展。而要發(fā)展民族的文化卻既不能脫離當前國際的環(huán)境,又不能失去民族的根本,更不能有違歷史的洪流。也就是說要把重點放回到對自身文化的重視。只有這樣,才能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做出貢獻。
?
二、傳統(tǒng)美術教學中的民族藝術
(一)“技”的傳授方式?
“技”的傳授基本上是以嚴格的師徒傳授制來完成的,呈嚴密的封閉狀態(tài)。這種師徒相傳、父子相承的教學方式,利弊相衡,得失互抵。一方面,它有助于某種技藝向精深圓熟發(fā)展,另一方面又容易形成封閉保守,拒斥新意的機制,甚至導致某一技藝的失傳消泯。?
目前, 這種“技”的傳授仍然是中國傳統(tǒng)美術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利用口訣進行傳授的教學方法??谠E往往言簡意賅,要領突出,既利于學習,又便于記憶。?
(二)“藝”的傳授方式?
另一種屬“藝”的那一類具有某種學術層次,受到官方的垂青和文人墨客的推崇。早在三國時期的畫家曹不興就已留名青史,晉代畫家顧愷之則因提出了“以形寫神”和“遷想妙得”的“傳神論”,更是名播遐邇。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中國許多才華橫溢的藝匠,縱然創(chuàng)造了精妙絕倫,價值恒久的藝術珍品,也只能落個寂寂無聞的佚名者。我們可以看到,以官方和文人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美術教育是倚重怡情悅性,陶冶情操的。?
在中國,純精神意義的美術之所以受重視,自然有其深厚的文化基礎。中國文化在對待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比較重視個體內心世界的修煉,以求通過個體身心的平衡和穩(wěn)定,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平衡,而對物質世界則較少進行分析性的研究和探索?!八囆g的民族性不在于在藝術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是否具有民族性,藝術的民族性最重要、最基本的內涵在于是否表達了民族精神,是否用民族精神去觀察客觀事物。” [1]
?
三、民族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反映?
在現(xiàn)今我國的美術教育中,對人才的培養(yǎng)要求更加嚴格。尤其在“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培養(yǎng)的是全方面發(fā)展的人才,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美術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是主體,教育的首要是把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并以此來誘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來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意識。因此教師首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遞者,是民族藝術的弘揚者。?
(一)民族藝術在課程內容上的體現(xiàn)?
1.國畫課程教學?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tǒng)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在世界美術領域內自成體系。作為課程內容之一,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在國畫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盡其所能地通過觀察,憑借感覺和自身獨特的視覺角度,抓住事物特征,允許他們的感覺方式和能力自由地去表達。只有當學生開始明白自己的表達得到重視時,他們才會以更大的興趣去努力學習。美育專家說:通過欣賞培養(yǎng)學生對藝術的敏感性,對孩子潛在的創(chuàng)造意識有啟蒙作用。因此,經常讓學生欣賞名師作品,了解國畫大師們的作畫風格及生活小故事。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大師的作品直接臨摹,讓學生一下子就開始觸摸藝術頂峰的作品。?
2.剪紙課程教學?
剪紙是我國典型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是最普及和最具群眾性的、大眾藝術形式之一??梢哉f,它是民族民俗文化的形象載體之一,是民族民間風俗活動的直觀性:審美性的象征表現(xiàn)。因而剪紙教學必須要滲透中華民族優(yōu)秀民俗文化教育,不然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失去了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以剪刀為主要工具,紙為材料,通過多種手法制作成各類形象的民間工藝。它融合了剪紙技藝、繪畫造型、想象創(chuàng)造和多種審美意識。紙雖植根于民間,但其文化底蘊相當深廣,有著極強的人文性。往往跟民間的生活、風俗緊密聯(lián)系,并在寓意豐富的剪紙中,充分體現(xiàn)出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祝福和向往。學生通過了解剪紙,在剪紙藝術的熏陶下,生活的體驗過程中,感受剪紙的魅力,健全人格,促進審美情趣的養(yǎng)成。通過對剪紙這一民間文化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來增強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中華文明的信念和歷史責任感;吸取民族民俗文化的特點,傳承剪紙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并進行創(chuàng)新活動。?
3.皮影課程教學?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稱謂。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制品,故稱之為皮影。皮影戲是我國出現(xiàn)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其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表演的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fā)明和現(xiàn)代電影美術片的發(fā)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同樣學生在課堂上通過對于皮影這一藝術形式的了解,更能增強民族的自信心。
中國是個多民族文化的國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優(yōu)秀文化藝術。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現(xiàn)代的美術教育必將沿著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發(fā)展。?
(二)民族藝術在教學形式上的體現(xiàn)?
1.以欣賞課的形式了解民族藝術?
通過開設民俗欣賞課,讓學生能更好的了解和認識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教師通過收集的圖片向學生講解,教師要根據滲透優(yōu)秀民俗文化教育的主題內容精心選擇呈示的教具,包括范作、圖幻燈、電視錄像、電腦多媒體課件等,并使之與講授內容緊密配合。民俗欣賞課的開設還可以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層次的學習內容。比如初等的內容以民俗化的文本誦讀為主,如各種膾炙人口的童謠、兒童故事、童話劇本等;中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欣賞為主題,可以采用影視和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接觸中國的電影、電視、地理、歷史、各種文藝節(jié)目;高等的內容則以民俗文化藝術的表演和再現(xiàn)為主要內容,這也是民俗文化課的最高境界,學生通過學習,直接參與進來,自排自演中國的民俗文化。?
2.對當地民俗文化參觀考察?
組織學生對當地民俗文化進行參觀考察,從學生的切身感受中接受教育。參觀后要及時進行總結,引導學生把獲得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深刻體會祖國優(yōu)秀民俗文化。南京文化部門曾組織過一次“南京民俗文化”夏令營活動,在這次活動中,帶領學生走進南京民俗博物館館址——甘熙故居古建筑群,了解南京民居特色;觀看南京地區(qū)民俗、民藝系列展演活動;聆聽中華古典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袁裕陵老師精彩的、深入淺出并富含知識性、趣味性的《古典詩詞楹聯(lián)趣味》知識講座;欣賞中華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現(xiàn)場演奏會和傳統(tǒng)皮影戲、口技表演;品嘗南京傳統(tǒng)風味小吃的同時,進行南京民間飲食文化的介紹,使學生在吃的同時,對民間飲食文化有所了解;現(xiàn)場向南京地區(qū)民間老藝術家們觀摩學習剪紙、折紙、葫蘆畫、魔術等民間傳統(tǒng)藝術,極大地擴充了孩子們精神文化生活。把民俗文化夏令營作為時光隧道,把營員們帶回到已遠去的歲月,親身感受我們祖祖輩輩傳襲下來的傳統(tǒng)文化,激發(fā)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增強學生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
四、結束語?
我們現(xiàn)在在社會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保持民族藝術能得到發(fā)展。在學生中提倡民族藝術,是希望在民族藝術發(fā)展中能加入時代感。讓學生更多的接觸中國本民族的文化,能讓學生更好地建立民族的自信心,真正實現(xiàn)美術教育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