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體育文化形成與傳播的地理學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體育和地理都將空間、空間內人與物運動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作為關注點,體育文化賴以產生和發(fā)展的空間環(huán)境成為體育和地理間聯(lián)系的紐帶,以地理為視角,研究體育文化也成為人文地理學研究的一個獨特領域.采用文獻法、交叉研究法,對影響體育文化形成和傳播的地理學因素,體育文化發(fā)展中的地理學特性以及地理學特性對體育文化形成與傳播的作用等方面加以解析得出,體育文化的發(fā)展具有空間擴散、空間組織等地理學特性,并受緯度、地形、城市經濟、文化等多重因素影響.
關鍵詞:體育文化;地理學特性;體育地理學
雖然地理一直忽視體育,然而無論是從縱向的歷史起源和演變,還是橫向的經濟、文化現(xiàn)實發(fā)展來看,體育與地理間的聯(lián)系都是不容忽視的.地理學從根本上講關注3方面問題,即地球上各種現(xiàn)象的區(qū)位和空間秩序、人地關系以及區(qū)域差異.地理學注重地球表層現(xiàn)象的記錄、描述和分析,與地理環(huán)境密切相關的體育文化現(xiàn)象,理所當然屬于地理研究的范疇.自1975年美國俄科拉哈馬州立大學羅雷(JohnRooney)教授提出體育文化的地理學概念體系以來,對體育文化的地理學探討一直未停.地理學空間擴散理論、空間相互作用理論等眾多地理學理論在體育領域研究中的成功使用也提供了以地理學觀點解析體育文化的新思路和框架.從地理學的觀點和視角出發(fā),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討論體育的原型、起源、擴散、體育的革新等內容,以科學的方法尋求體育空間組織的規(guī)律性和模式,認識體育及體育文化的區(qū)域差異,有利于針對性地指導體育工作的開展和加強體育文化的傳承.從地理學視角出發(fā),對體育文化形成與發(fā)展的地理因素進行分析、尋求傳播的方向和路徑,以及探討體育運動影響的地域范圍,能為體育工作的開展提供更為科學的決策依據,從而促進體育產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
1影響體育文化形成與傳播的地理學因素
1.1緯度
在地理中,不同緯度地區(qū)的總體氣候有著很大的差別,在高緯度地區(qū),氣溫相對來說比較寒冷,在低緯度地區(qū),氣溫則比較溫暖和炎熱.而氣溫的不同對于體育有著直接的影響.首先,在不同的緯度地區(qū),其體育項目均會有著符合當地緯度特點的現(xiàn)象.隨著緯度的變化,不同地區(qū)的冷暖環(huán)境也有所不同,直接決定了當地人們所從事的體育項目和休閑活動的不同,尤其是在冬季項目上的區(qū)別.在緯度較高的北歐地區(qū),由于其氣候相對寒冷,所以這一地區(qū)與冰雪相關的體育項目開展比較豐富,例如高山滑雪、冰球等項目均受到當地居民的喜愛和參與.地處北歐的挪威,在歷屆的冬季奧運會上取得了超過300枚的奧運獎牌,其中金牌更是超過了100枚,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而冬奧會上的越野滑雪和跳臺滑雪的俗名更是直接用北歐兩項來稱呼.在北歐,冬季項目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但是在低緯度的非洲地區(qū),卻鮮有機會進行冰雪項目[1].其次,高緯度地區(qū)的體育項目較之低緯度地區(qū)更加豐富.高緯度地區(qū)除了能夠體驗豐富的冰雪體育項目之外,還因四季分明,能夠體驗不同季節(jié)的體育項目,低緯度地區(qū)的夏季項目在高緯度地區(qū)都有實現(xiàn)的條件.例如北歐地區(qū)的氣溫,在夏季最高的時候也能夠達到30℃之上,即使在極高緯度的地區(qū),人們也可以在室內進行夏季體育項目.而低緯度地區(qū)則只能夠從事夏季體育項目,即使不計成本建設一兩個室內的冰場,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就造成了在冬奧會的賽場,基本上見不到非洲地區(qū)的國家參賽,而在夏季奧運會上卻能夠看到北歐等高緯度地區(qū)的國家參賽.最后,因緯度的不同,不同地區(qū)的民間都會出現(xiàn)符合緯度氣候特點的體育衍生項目.例如我國東北地區(qū),廣大居民們在冬季就會進行雪地足球,將足球和冰雪結合起來,而在非洲地區(qū),產生了類似滑雪的滑沙、滑草等民間項目.
1.2地形
山川、湖泊、樹林、大海、河流等一系列的地形因素也會影響體育項目和體育文化的分布.在同一緯度地區(qū),由于地形的不同,體育項目開展也有所不同.首先在平原地區(qū),由于地形平坦,能夠受到充足的陽光照射,并且具有穩(wěn)定的氣候環(huán)境,所以在平原地區(qū)足球、賽馬等體育項目比較方便開展.而在高原地區(qū),由于氧氣缺乏,氣壓增大等因素,造就了具有強大心肺能力的居民,很適合開展中長跑等體育項目,例如肯尼亞等地區(qū),在中長跑項目上一直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山地地區(qū)則具有復雜的地形特點,并且陡坡和峽谷較多,當地居民就會進行攀爬,從而演變成了現(xiàn)代的攀巖項目[2].其次是內陸和沿海的區(qū)別.沿海地區(qū)具有天然的海水資源,所以像帆板、沖浪等體育項目都是居民常開展的項目,但是這些項目在內陸地區(qū)就很難實現(xiàn).在世界上,美國、法國、波蘭等帆板強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水資源.
1.3人口分布
在地理上,人口分布包括人口的密度、數量、種族和性別等因素.一個地區(qū)的人口分布,對這個地區(qū)的社會現(xiàn)象、地域文化等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人口分布對于體育文化區(qū)域差異的形成也有著重要的影響.首先是人種的影響,眾所周知在奧運會上,不同的人種所擅長的項目不盡相同.黑種人運動員在田徑項目上具有相對于白種人和黃種人更加明顯的優(yōu)勢,黑種人具有良好的耐力和爆發(fā)力,因身體條件,黑種人在游泳項目上卻沒有明顯優(yōu)勢.參照世界的各項比賽成績可以發(fā)現(xiàn),在游泳項目上非洲國家?guī)缀鯖]有比較著名的游泳運動員,雖然考文垂在津巴布韋,但是她卻是白種人.而黃種人由于具有靈巧的身體,所以在羽毛球、乒乓球等具有很強技巧性的項目上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和優(yōu)勢,例如我國的乒乓球項目.白種人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較黑種人靈巧,所以白種人在各項體育運動的分布比較均衡.此外,不同的人種進行同一項體育運動的文化也不盡相同.例如在排球賽場上,我國隊員由于身體靈活性較強,打法主要以快打慢見長,而歐洲地區(qū)的球隊,由于隊員們的身體條件好,一般進行的是高舉高打.其次是人口密度對體育分布和體育文化的影響.人口密度大的地區(qū)資源的集中程度也就多,這些資源中也包括了體育資源.擁有較高人口密度的地域擁有較為充足的體育運動員后備力量和較為完善的體育設施、體育服務,擁有較好的參加體育活動的機會等[3].
1.4交通
緯度、地形、人口分布決定了體育文化的產生和具體分布,交通卻是推動體育文化分布和體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自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以來,在地理上,對于交通也有了實體交通和虛擬交通的區(qū)別.實體交通,能夠快速地將人、貨物等運送到世界的各個角落,這就意味著運動員能夠更加方便地進行外出比賽和交流,各種先進的體育器材也能夠更加方便地運送回國,使國內的體育訓練水平得到提高,同時也增加了各地的體育文化交流,使體育事業(yè)得到快速的發(fā)展.而虛擬交通,則讓人與人、人與信息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方便,在數秒的時間內就能夠讓世界不同地方的人進行交流.這更加方便了體育信息和體育賽事的傳播,增加人們對不同地區(qū)體育文化的了解,讓體育事業(yè)有了更加快速的發(fā)展.
2體育文化形成與傳播的地理學解析
從目前的各項科學研究來看,體育和地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在經過了幾十年的發(fā)展之后已經形成了一個專門的學科,叫體育地理學,雖然目前體育地理學的各項研究還不夠充分,但是體育地理學從獨特的角度對體育與地理的聯(lián)系做出了總結,給體育和地理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來解構各自的學科思路.
2.1空間擴散與體育文化
當今世界的所有體育運動在時間與空間上都有其起源和原型,體育的發(fā)展過程也是這些原型隨著時間的推移,從一個空間向另一空間面狀傳播的過程,是一個綜合了時空變化的過程[4].在這個過程中,體育項目不斷地從起源地向周圍擴散,最終向世界范圍傳播,所以體育文化兼具大眾性和學術性,并與地理學產生了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這些體育文化在傳播的早期具有明顯的地理性質和地方形式.體育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經濟發(fā)展、宗教信仰以及地理環(huán)境等因素的綜合影響.羽毛球是一個世界性的運動,但是其起源卻是在英國的一個叫柏明頓的小鎮(zhèn),而其在丹麥和印尼盛行,與當地的靜風天氣不無關系.體育文化在某個地方形成之后就會從空間上向周圍傳播,這個空間擴散的過程也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對體育傳播方向和路徑的過程研究對于體育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中國的武術項目,起源于中國,但是傳播的方式卻呈面狀傳播和等級擴散.面狀傳播是以體育文化的起源地為中心,向四周空間進行面狀的連續(xù)傳播;等級擴散則是由起源地向其他文化中心進行空間跳躍式的傳播,中國武術在日本、朝鮮、法國等地都能夠尋找到傳播中心正是因為武術是由中國向這些地區(qū)進行了等級傳播.此外,體育文化的傳播還能夠通過地理模型進行虛假的模擬[5].
2.2空間組織和體育文化
體育項目在傳播并被各地區(qū)的人所應用的時候,就形成了體育的空間組織.對于體育設施的空間分布,克里斯泰勒有一套中心理論.而對于體育則是擁有一個等級序列的,在一項運動中,關于人口應該存在一個最小限度“門檻人口”,如果這項運動的應用人口高于這個限度,則這項運動就會普遍存在,在英國,娛樂性的足球比賽,每一英里就有9成以上的人參與,而在美國,職業(yè)棒球隊在業(yè)內有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球隊在每年必須要能夠吸引100萬人次進行觀戰(zhàn).對于承辦奧運會的城市擁有嚴格的地區(qū)和位置要求,所以只有為數不多的國家和城市有能力和資格承辦奧運會.由此可見,大城市在體育的空間組織上有著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體育項目的隊伍數量與城市的規(guī)模有著較大的關系.但是體育的等級在空間尺度上也存在一定的缺失.有很多應該具有體育設施的地方,實際上卻沒有相應的體育設施.例如我國的足球俱樂部,在廣東曾有包括宏遠、深圳、松日、太陽神、佛山5個甲級球隊,可是在我國人口較密集的城市河南,卻只有1個甲級足球俱樂部[6].由此可見,足球俱樂部數量和需求也就是足球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在空間上并不是均衡分布的.有些城市往往擁有足夠多的球迷,但是沒有一個拿得出的俱樂部,這些城市為了滿足球迷的需求,就會迫不及待地引進一些足球俱樂部在當地進行足球賽事,例如韶關、柳州、石家莊、綿陽等城市.而觀看足球比賽則漸漸成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所以為了追求最大的利益,足球俱樂部會進行區(qū)位遷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體育運動的商業(yè)化道路也越走越遠,成為新興的第四產業(yè),而體育一旦商業(yè)化就會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選擇體育活動的最適合區(qū)位,也是體育地理學研究的重點.例如北京亞運會場館采用的是分散式的布局,廣州天河體育中心采用的是集中式布局,這些都考慮了各種人文地理的情況,考慮了城市居民的觀賽情況以及土地的征用、城市功能區(qū)的協(xié)調等一系列的與地理學知識相關的因素.
2.3空間景觀與體育建筑
體育景觀的產生是在地理空間內,由于體育運動而發(fā)展出的各種體育建筑物,從而形成的一種暫時或者永久的標志性體育景觀.在19世紀以前,人們對于體育景觀的認識多以自然景觀為主,并沒有太多的人為干涉,但是隨著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以及世界經濟的發(fā)展,自然體育景觀成分在人們的認知中漸漸減少,越來越多的人工體育景觀開始誕生.例如由于人們追求生活的休閑和完美而產生的各種以綠色草地為場所的馬術、高爾夫、足球等體育運動,這些運動被人們稱為“綠色體育”[7],這些綠色運動帶來令人賞心悅目的地理景觀,從而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huán).同時隨著人們對周圍環(huán)境的掌握能力增強,逐漸出現(xiàn)了沖浪、帆船等以海洋為載體的體育運動,這些體育運動被人們稱為“藍色體育”.還有以雪山為載體的山地滑雪等運動項目,這些被人們稱為“白色體育”.隨著近代體育的發(fā)展,各個城市都開始了體育場館的建設,這些體育場館中不乏一些獨具特色、具有欣賞價值的場館,例如我國北京奧運會的鳥巢等.
2.4體育與空間相互作用
體育空間是一個空間上的結節(jié)點,所以體育空間區(qū)位會在空間層面上產生各種情況的相互作用.首先是體育場館的圈層影響,這種空間相互作用決定于體育場館的規(guī)模和服務質量,以及體育場館所屬的機構和場館進行體育活動的機會等.“球迷區(qū)”是受到這種相互作用最明顯的一個地方,球迷的集中區(qū)與運動員的分布是大致相同的.這些區(qū)域少則只有數十人,而多的像一些職業(yè)俱樂部的這種區(qū)域,可能有數萬人.主場是核心的區(qū)位,隨著距離的增大,球迷的規(guī)模也會漸漸的衰減.在“球迷區(qū)”的人通過接近這個體育節(jié)點來獲得自身的利益,而在這個圈層的第二層位置,則是一些諸如運動愛好者之類的球迷,通常以這種運動作為娛樂方式[8].體育空間以節(jié)點為中心的圈層,具有經濟地理的效應,但是這種效應從好的方面來說,能夠創(chuàng)造各種各樣的經濟收益,而一旦這個節(jié)點被周圍的人所厭惡和排斥之后,這種效應就會變成負面的影響,產生“負影響圈層”.例如體育迷們制造的一些諸如噪聲、游行、騷亂等“體育污染”,這些污染帶來的后果就是當地的經濟受到影響.一個體育運動俱樂部要完成其全部的比賽賽程,就會有一定的空間位移,這種位移是必然也是必需的,這種空間位移也是體育空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情況.要進行空間位移,就會產生必要的交通費用,但是以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看,節(jié)省季節(jié)性的交通開支,是所有商業(yè)化體育運動項目共同的要求,雖然這一費用占用不了多少經費.這個矛盾可以通過體育賽事的區(qū)域化來解決,例如美國的NBA分區(qū)賽,免除了運動員的長距離移動.一個職業(yè)運動員,在其運動生涯里一般都不會只效力于一個體育俱樂部,而是在多個不同的俱樂部間效力,從而產生相互作用,這種情況也是體育空間相互作用的一種.通過英國的職業(yè)運動員和美國的職業(yè)運動員招募情況來看,運動員大多數會選擇在自己所出生和成長的附近俱樂部中效力.但也存在運動員轉會的情況,這種容易造成運動員在其效力的各個俱樂部之間的相互影響,從而產生一系列的矛盾和不可預知的情況.在我國,由于還沒有比較健全的職業(yè)運動員轉會的法規(guī),所以這種體育空間的相互作用還沒有比較明顯的規(guī)律.
3地理學知識在體育文化形成與傳播中的運用
3.1指導賽事申辦
地理學知識對選擇各項體育賽事舉辦城市和地區(qū)具有指導性作用.例如我國廈門,雖然具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但是卻不適合舉辦大型綜合賽事,主要是因為廈門是一個小島城市,面積比較小而且地形復雜,交通也不是很方便,很難滿足大型綜合比賽對場地和交通等的要求.但是廈門島是一個天然的環(huán)形島嶼,而且具有美麗的風光,其四周的環(huán)島路就非常適合進行馬拉松比賽,廈門國際馬拉松比賽也已經成了廈門的標志.我國哈爾濱的天然氣候條件適合冬奧會的舉辦,青島適合帆船賽,這些挑選都結合了地理學知識.此外,申辦賽事也需要應用人文地理知識.通過運用地理學知識對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進行科學的分析,能夠清楚地知道申辦的優(yōu)勢,從而進行有針對性地賽事申辦.例如,2008年選擇在北京舉行奧運會,實際上在自然條件上比北京更適合辦奧運會的城市有很多,卻沒有選其它城市.這是因為從人文地理的方面看,北京具有更加雄厚的經濟實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北京也是我國的首都,是我國經濟、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承擔奧運會這項世界性的綜合賽事從各方面來說都具有明顯優(yōu)勢[9].
3.2指導體育設施建設
對城市體育場館和體育設施的建設布局來說,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會不會破壞城市當前的經濟布局與城市的地理環(huán)境,場館周圍是否有比較方便的交通,足球場館、籃球場館、游泳場館等不同的場館,分布應該建在哪些位置以及場館建成后對周圍人群聚集地的經濟會不會帶來影響,是否能帶動群眾體育運動的積極性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地理學的知識來進行判斷和指導.
3.3對體育訓練的指導
地理學知識對體育訓練的指導作用,主要是在運動員進行異地訓練時,比如高原訓練,因為高原具有鍛煉心肺功能的特點,所以田徑運動員們通常會到高原上進行訓練.每年冬天,我國的中長跑運動員們會在東北冰天雪地的地方進行訓練,這是因為雪地較松軟,可以減輕運動員的腳踝與膝蓋關節(jié)的壓力.我國女排選擇在福建漳州進行訓練,是因為南方的氣溫變化比較穩(wěn)定,對運動員的身體影響較小.
4結語
地理與體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體育文化受到緯度、地形、人口分布、交通等自然地理的影響,也受到城市和地區(qū)經濟、文化等人文地理的影響,同時地理學的知識還能夠指導體育活動及賽事舉辦城市的選擇,以及體育設施和體育場所的分布等作用.體育文化也具有空間擴散、空間組織、空間作用以及空間景觀等地理學特性,地理學因受到體育文化的影響變得更加多元和生動,從而形成了地理與體育的更深層次的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不僅能夠促進體育運動的多樣化發(fā)展,還能夠促進體育文化長遠穩(wěn)定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東升,鄒玉玲,李林林,等.西方學界的體育空間研究與體育地理學的構建[J].體育科學,2013,33(2):3-10,60.
[2]李延超,饒遠.彝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為何這么“火”?———云南彝族體育的文化地理學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06(2):85-87.
[3]王茜,蘇世亮,蘇靜.社會地理學視域下的城市休閑體育空間重構[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1):65-69.
[4]王海燕,姜君,張宇峰,等.對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期城市體育文化塑建若干問題的思考[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3,47(12):22-26.
[5]林濤.多元文化視角下審視體育文化基本理論———評《體育文化的理論研究與多元審視》[J].當代教育科學,2015(14):封4.
[6]姚磊,田雨普,余濤,等.文化強國戰(zhàn)略下農村體育文化服務供給的困境與建議[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36(3):14-18,31.
[7]鄭會娟,劉永科,張杰,等.新時期體育文化科學化發(fā)展與應用———評《體育文化科學探析》[J].當代教育科學,2015(7):66.
[8]林天孩,林小美,劉樹洋,等.吳越文化與體育文化的互動關系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5(4):202-205.
[9]姚磊,田雨普.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體育文化服務體系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中國體育科技,2014,50(3):94-112.
作者:李采豐 楊宗友 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 重慶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