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不僅具有劃定界限、隔絕噪音、防風固沙等實用功能,還是體現一個地區(qū)文化特色、人居環(huán)境、藝術氛圍的物質載體。文中通過對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意義、應用原則和應用策略的分析,旨在為提升我國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提供理論依據。
地域文化作為一個地區(qū)歷史文脈的傳承和積淀,在城市發(fā)展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城市道路景觀是一個地區(qū)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它不僅有著生態(tài)、實用等功能,更是突顯地域特色、宣揚地域文化物質載體。將地域文化作為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靈感,結合當地風土人情,根植于城市歷史文脈,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內涵,經過加工、提煉運用到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使得地域文化能夠得到傳承和發(fā)展,同時也使得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更具地方特色和內涵式發(fā)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1.研究背景近些年來,我國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在發(fā)展進程中采用了大致統(tǒng)一的現代化景觀設計風格進行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但是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居民對于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要求越來越高,審美也愈發(fā)多樣化。不同的城市和地區(qū)也開始不斷探索自身特色,通過發(fā)展城市獨有特色來增加城市魅力。于是,地域文化逐漸得到重視,并且已經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獲得了一些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關于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道路景觀的審美功能、文化傳播功能;另一方面,采用獨具特色的鄉(xiāng)土植物可以壓低相關成本,節(jié)約資源。同時,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理論的研究還能夠剖析相關的應用方式,將相關理論更好地應用到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結合各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進行適當地調節(jié),讓城市道路景觀提高和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以及修復能力,打造特色城市道路景觀新貌[1]。
2.研究意義通過對地域文化的深刻剖析,將其精華部分運用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不僅可以奠定相關理論應用的基礎,還可以為未來城市道路景觀的建設做出進一步的貢獻。同時,也能夠對現階段相關理論知識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教訓做進一步的總結,為今后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提供實踐經驗和指導。將不同的人文、藝術等元素與道路景觀這一載體相融合,為人們展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是彰顯城市特色,塑造獨特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道路景觀品質的重要途徑。在傳統(tǒng)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理念中,普遍重視道路景觀的使用功能及生態(tài)功能,忽視地域文化內涵的融入,從而導致大部分城市道路景觀大同小異,無法體現出城市的特色與魅力。將獨具內涵與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中,能夠顯著提升道路空間的獨特性以及景觀品質感。將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不僅能夠呈現城市文化脈絡,同時也能夠提升居民精神歸屬感。地域文化與道路景觀的融合,實質上就是在進行道路景觀設計和營建的過程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利用多種藝術手段,將其轉化為可以融入道路景觀中的文化要素。這種道路景觀設計理念,使城市文化意象得以有效延續(xù),能夠更好地呈現出城市的文化脈絡。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觀既是一種客觀的可視性物質場所,又是城市居民行為活動和精神需求的重要載體,增加城市居民的價值認同和精神歸屬[2]。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從地域文化著手,在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色進行城市道路景觀時,應遵循著以下兩個主要原則。首先是注重城市歷史文化延續(xù)原則。很多城市都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傳承,不同的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發(fā)展狀況、人文特色等歷史文化都是大不相同的,城市之間存在的歷史文化差異構成了城市自身獨特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但是,面對全球經濟、文化如此開放和融匯的時代背景下,外來文化融合所帶來的沖擊即是很多城市的文化特色在逐漸消失。在這種情況下,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應在充分尊重和延續(xù)城市歷史文化的前提下,順應時展,對地域文化特色進行提煉,大膽創(chuàng)新及應用[3]。其次是遵循生態(tài)持續(xù)性原則。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國內外都出現了超級大城市,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建設衛(wèi)星城市來緩解大城市發(fā)展的壓力。隨之而來的即是愈發(fā)龐大和復雜的城市道路體系,在為居民出行、物資運輸等方面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給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如汽車尾氣排放對環(huán)境的污染、道路網對物種穿越的阻礙、道路增建擴建對生態(tài)景觀整體性的破壞。因此,新時期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在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必須堅持生態(tài)持續(xù)性原則,重視功能與生態(tài)的平衡,強調文化、經濟、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將道路景觀設計對環(huán)境的保護和修復提升到新的臺階。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對策
1.融入人文元素,傳承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應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予以重視。地域文化在道路景觀設計中的應用能夠使現代化景觀元素與歷史性人文元素更好地凝聚,既能使人們從現代化藝術設計中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又能使人們在傳統(tǒng)文化中發(fā)現更多新的表現形式。因此,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應注重地域文化中民族文化的保留。傳承民俗風情是地域文化應用與傳承的重要內容。民俗風情不僅是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還是人們獲得情感認同和精神歸屬的重要媒介。民俗風情能夠反映在人們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思想表達等多個層面。在人口流動頻繁的今天,道路景觀設計中增加民俗風情,能夠有效突顯城市的特異性,更好地發(fā)掘和保留人們對城市地域文化的記憶與傳承[4]。
2.融入鄉(xiāng)愁,提煉地域情感元素首先,提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地域文化表達。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城市人文環(huán)境、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三者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具有緊密而不可或缺的關系。在城市整體建設布局中,道路景觀不僅具備劃分道路邊界、勾勒城市輪廓的功能性作用,還具備豐富居民感官體驗、營造精神生活環(huán)境的藝術作用。因此,在進行設計時,應更加注重鄉(xiāng)愁等情感元素的融入,使居民在城市道路景觀的功能和審美之外,體味地域精神文化內核,獲得不同的情感體驗。其次,深化對地域文化的感悟。地域文化是城市在歷史的不斷變遷中,從人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積累、沉淀、凝聚和傳承得來的,帶有鮮明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設計者既要考慮道路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性設施,對城市擴建和發(fā)展的引導作用,又要考慮其作為人民評價城市的主要途徑,對城市地域文化和民族風格的傳播作用。因此,在注重功能性提升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地域文化的深入感悟[5]。最后,注重地域文化因素在城市道路公共設施中的應用。道路公共設施的設計與布局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城市日常運作具有重要意義。如垃圾桶、座椅、報亭、宣傳欄、標示牌、景觀涼亭等公共設施,不僅能夠為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務,還能夠很好地滿足人民精神和文化層面的需求。將地域文化與上述公共設施相融合,能夠在提升道路景觀功能性的同時,促進文化的表達與傳承,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及文化氣息。
3.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鄉(xiāng)土植物的運用為了保證城市道路景觀的生態(tài)價值,設計過程中綜合應用植物學、生態(tài)學、景觀設計學等知識,結合當地氣候、土壤、水系等條件,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做到基本的實用功能如吸收或抵御有害氣體、隔絕粉塵和噪音外,根據植物的生長習性和藝術特色,合理進行植物搭配和造景,做到四季有景。而鄉(xiāng)土植物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和較低的維護成本。在其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與當地的氣候條件、生存環(huán)境相磨合,極大提高了新栽植物的耐受性;同時,采用鄉(xiāng)土植物減少了運輸、采買和后期維護的成本,并且鄉(xiāng)土植物是這一地區(qū)氣候的典型代表,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以行道樹為例,杭州、蘇州多為香樟樹,在武漢、鄭州多為二球懸鈴木或三球懸鈴木。這些植物不僅增添了城市景觀魅力,也成了一張具有自然氣息的城市名片,為整個城市的景觀印象發(fā)揮自己的獨特作用[6]。
4.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充分把握歷史文脈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堅持把傳承地區(qū)歷史文化為設計準則之一,提煉地域文化元素將之巧妙融入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賦予其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杭州的道路景觀標志中就把“杭”字與橋的造型進行結合,組成一個創(chuàng)意的杭字設計,并把它運用在道路護欄、候車亭等城市中隨處可見的公共設施中。再如蘇州博物館,把園林中的造景元素經過加工、提煉,應用在新的建筑設計和景觀設計中,在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同時又傳承和發(fā)揚了歷史文化內涵,是的新與舊、傳承和發(fā)展達到了完美融合。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具有彰顯城市形象特色、提升道路景觀品質、呈現城市文化脈絡、提升居民精神歸屬感的積極意義,因此,設計者應在遵循歷史文化延續(xù)原則和生態(tài)持續(xù)性原則的基礎上,通過多種方式提升其應用效果,使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更具文化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劉超,周玉斌.美國城市氣候行動規(guī)劃研究[C].城鄉(xiāng)治理與規(guī)劃改革——2014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7城市生態(tài)規(guī)劃),2014:13-14.
[2]安淇.肖華斌.多尺度綠色基礎設施的彈性規(guī)劃途徑研究——以美國風景園林師協(xié)會獲獎項目為例[C].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01城市安全與防災規(guī)劃),2018:10-13.
[3]劉堃,金珊,李貴才.韌性規(guī)劃•區(qū)間控制•動態(tài)組織——深圳市彈性規(guī)劃經驗總結與方法提煉[J].規(guī)劃師,28(05):36-41.
[4]趙一涵,段孟瑩,劉良,等.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以河南省安陽市為例[J].智能城市,2019,5(9):7-8.
[5]孫遲,韓嘯.地域文化影響下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以沈陽市沈陽路為例[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4):325-330.
[6]張軍潔,任乃鑫,劉偉.提升街頭綠地吸引力營造城市綠色空間[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1):24-27.
作者:侯佳 單位:鄭州商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