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信息對外宣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好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這一重要論述,為做好對外宣傳工作提供了基本遵循,蘊含著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對于我們以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做好新形勢下的對外宣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一定要把深入學習貫徹同志重要講話精神作為重大政治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tǒng)一到中央精神上來,切實擔負起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職責。 作為地市級的對外宣傳工作者,就是要緊緊圍繞的講話精神結合本地實際在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工作上下工夫。
具體到我們雙鴨山市來說,就是“雙鴨山市以外都是外”,對雙鴨山以外的宣傳就是外宣。在對外越來越開放的今天,外宣工作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人人都可成為對外宣傳員?!爸v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蓖瑫r也要講好雙鴨山故事,抓住本地外宣工作重點,使外宣工作真正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時代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
對雙鴨山以外的宣傳,就是對市外和省外的宣傳。外宣工作的基本任務:從中央外宣辦角度出發(fā),是通過境外或海外的宣傳,樹立中國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發(fā)展的新形象,為我國的改革、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從我們雙鴨山市出發(fā),我們的外宣是在市外和省外、國外,擴大城市在外的知名度,樹立雙鴨山市現代化建設的良好形象。充分運用各種渠道作好對外宣傳報道,增強和擴大我市的綜合影響力,這是對外宣傳工作的主要任務。
外宣工作擔當著樹立地方形象,推動地方開放的重任。外宣工作要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牢牢把握發(fā)展新跨越這一主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因此,一個城市要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利用更多資源,克服邊緣化帶來的種種不利,就必須加強對外宣傳工作。
一、要在落實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上下工夫
指出:“宣傳思想工作就是要鞏固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币獓@這“兩個鞏固”,結合市情,把雙鴨山故事傳播出去。大力宣傳雙鴨山市開放發(fā)展的新戰(zhàn)略以及取得的成效。提高對外宣傳的策劃能力,挖掘富有時代氣息的題材,來提高雙鴨山知名度。強化陣地意識,切實提高對外新聞宣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通力合作,構建大外宣格局
新時期新形勢下的對外宣傳工作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需要全市各級各部門的同心協(xié)力,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支持。要進一步加大對外宣傳工作的制度建設力度,力求使外宣工作制度化、規(guī)范化,在資金和政策方面得到有效保障。要加強同經濟、外事、文化、旅游等部門的橫向聯系合作,形成聯席制度。重大外宣事項、活動要全盤動員、統(tǒng)籌安排。要充分利用相關聯席部門的資源優(yōu)勢,通力合作,借勢造勢,以經貿展銷、外事活動、文化交流、旅游促銷等活動為平臺,通過新聞媒體網絡平臺等,積極有效地開展對外宣傳工作,努力在全市范圍內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大外宣格局。重視發(fā)揮海外華僑華人、對外友好城市的作用,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交流與合作。著力打造品牌,確保取得實效。
一、充分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意義
對外宣傳工作是黨和國家一項具有全局性、戰(zhàn)略性的工作。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國影響力的日益擴大,都離不開對外宣傳工作。作為國家外宣工作組成部分的地方外宣工作,既肩負著對外宣傳中國的使命,又擔當著樹立地方形象,推動地方開放的重任。在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市場競爭不只表現在產品和企業(yè)層面,而且表現在國家和城市層面。因此,城市要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利用更多資源,克服邊緣化帶來的種種不利,就必須加強對外宣傳工作。這不僅是一種主動參與競爭的戰(zhàn)術選擇,更是一種統(tǒng)籌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的戰(zhàn)略考量。
加強對外宣傳工作是實施“突破菏澤”戰(zhàn)略,加快菏澤發(fā)展的需要。突破菏澤,實現“三三一一”目標是省委的要求,也是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強烈愿望。實現這一目標,固然需要全市干部群眾發(fā)憤圖強、埋頭苦干,但是也需要進一步加強外宣工作,讓更多的人了解和關注這一進程,動員更多的人力、物力參與這一進程,以更快更健康的方式接近和實現這一戰(zhàn)略目標。
加強對外宣傳工作是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的需要。對外宣傳工作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地區(qū)發(fā)展實力的重要標志。在擴大開放、招商引資過程中,只有最大程度地把菏澤的發(fā)展情況、投資環(huán)境、各種優(yōu)勢、人文環(huán)境,包括發(fā)展機會、發(fā)展空間宣傳出去、推介出去,千方百計提升菏澤的國際影響力和知名度,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招商引資中贏得主動,在擴大開放中取得豐碩成果。
加強對外宣傳工作不僅有提升形象、推動開放的作
用,對內也有凝聚人心,更新觀念,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巨大作用。
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外宣工作者一定要立足全局,統(tǒng)一思想,從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對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對外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方針原則和主要任務
全市對外宣傳工作的指導思想是,根據中央、省確立的外宣方針,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工作大局,服務于“突破菏澤”戰(zhàn)略和全市招商引資確立的任務目標,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實踐中不斷加強和改進外宣工作,努力樹立和提升我市形象,提高知名度,擴大我市在海內外的影響,為全市開放和發(fā)展做出新的貢獻。
要根據地方發(fā)展和地方外宣工作的實際,堅持市外就是外的原則;堅持國家利益是最高利益的原則;堅持以我為主、以正面宣傳為主、以事實為主的原則;堅持內外有別、講究策略、注重實效的原則。同時,外宣工作還要注意打好主動仗,掌握主動權,體現時代性、規(guī)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全市對外宣傳工作要圍繞讓世界了解菏澤,讓菏澤走向世界,樹立菏澤良好形象,擴大菏澤對外影響,促進菏澤經濟社會全面發(fā)展這一總目標,進一步健全機構,創(chuàng)新機制,理順關系,整合資源,著力構建全市統(tǒng)籌協(xié)調、部門密切協(xié)作、全社會積極參與的大外宣格局。
切實加大“突破菏澤”戰(zhàn)略的對外宣傳。要突出宣傳省委、省政府突破菏澤的戰(zhàn)略和重要舉措,著重宣傳我市圍繞“突破菏澤”戰(zhàn)略確立的發(fā)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大力宣傳市委、市政府推出的加快發(fā)展、擴大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等一系列重要措施;重點宣傳各級黨委、政府在實施“突破菏澤”戰(zhàn)略進程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和我市堅持運用科學發(fā)展觀推進菏澤全面發(fā)展的情況。
突出做好我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情況的對外宣傳。進一步加大我市經濟社會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發(fā)展情況的對外宣傳力度,大力宣傳我市貫徹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各項工作的大好形勢。抓好全市經濟工作會議和招商引資工作會議精神的宣傳,著重宣傳我市經濟發(fā)展的總體思路,宣傳我市加快發(fā)展六大產業(yè)的情況,宣傳高標準抓好園區(qū)規(guī)劃,高質量搞好園區(qū)建設的舉措和成效,宣傳抓好大項目建設的做法和典型。大力宣傳我市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文明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新局面,宣傳我市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進展。宣傳我市資源豐富,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斷改進,發(fā)展環(huán)境日益優(yōu)化,對外合作優(yōu)勢突出,特別是人民勤勞樸實,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的良好投資環(huán)境,充分展示走向新世紀的菏澤解放思想、干事創(chuàng)業(yè)、加快發(fā)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代風采和美好前景。同時,要隨著形勢的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思路,培育我市對外宣傳新的輿論引導增長點。
積極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宣工作,進一步提升菏澤牡丹之鄉(xiāng)、書畫之鄉(xiāng)、戲曲之鄉(xiāng)、武術之鄉(xiāng)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分發(fā)揮我市“四鄉(xiāng)”優(yōu)勢和對外文化交流活動在對外宣傳中的作用。有計劃地組織到海內外舉辦重要的文化交流活動,推介菏澤特色文化,培育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的精品項目。搞好旅游宣傳,讓國內外旅游者在參與旅游文化活動中更多地了解菏澤。大力發(fā)展對外文化產業(yè),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品牌文化產品,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市場的競爭,根據中央和省的要求,盡快成立菏澤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
積極配合國際輿論斗爭開展對外宣傳。要注意發(fā)揮地方在國際輿論斗爭中的獨特資源和角色優(yōu)勢,對涉及國家利益和安全、黨和國家形象、民族尊嚴等重大問題以及西方敵對勢力的造謠攻擊,結合菏澤實際,運用生動的事實做好正面宣傳,切實維護國家的根本利益和國際形象。
三、拓展外宣渠道、整合外宣資源,不斷提高我市對外宣傳工作的水平
1、依靠中央、省媒體優(yōu)勢,借助海外媒體力量,切
實搞好對外新聞宣傳。要加強與中外報紙、廣播、電視、
網站等新聞媒體的聯絡,建立有效的對外傳播渠道,及時為媒體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努力提高我市在境內外媒體的報道數量和質量。要善于借用外力為我宣傳,通過開設專版、交流稿件、互換節(jié)目、合作拍片、購買時段、租(建)頻道等各種形式,努力提高我市信息在境內外的有效落地率。有計劃有重點地邀請中央、省和海外媒體記者來菏澤采訪。設立稿件反饋獎勵制度,凡在中央、省及涉外重要媒體發(fā)表我市稿件、影視作品,并有反饋的,給予最高相當于稿酬的獎勵,以鼓勵各方面宣傳菏澤的熱情和積極性。進一步加強我市對外新聞宣傳陣地和隊伍建設。市直各新聞單位要在做好市內宣傳的同時,充分利用人才、資源、陣地等優(yōu)勢,積極承擔對外宣傳任務。各新聞單位主要領導要拿出相當的精力抓外宣工作,要成立專門的對外部室,每個新聞從業(yè)人員都要落實一定數量的外宣任務。市直各部門、單位都要結合自身的業(yè)務工作和招商引資任務,加大對外聯絡,相繼開展對外宣傳工作。
2、充分利用互聯網開展對外宣傳。要高度重視互聯
網等新型傳媒對社會輿論的影響,繼續(xù)按照“積極發(fā)展,
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為我所用”的方針,大力推進互聯網對外新聞宣傳工作。各涉外部門的網站要盡快開設英、日、韓等外文版,在招商引資中發(fā)揮作用。各主要網站要密切配合,聯手宣傳,做到優(yōu)勢互補,形成網上正面宣傳菏澤的輿論強勢。依法加強互聯網新聞宣傳管理,加快建立法律規(guī)范、行政監(jiān)管、行業(yè)自律、技術保障相結合的管理體系。加強互聯網新聞宣傳陣地和隊伍建設,支持各主要網站整合資源,強強聯合,做大做強,打造宣傳菏澤的網絡巨艦,提升我市在互聯網上的影響力。對商業(yè)網站要加強聯系、溝通,及時指導,發(fā)揮其在互聯網宣傳中的積極作用。
3、做好重點對象國家及港澳臺的宣傳工作。重點加
強與我市交往頻繁、經貿合作潛力巨大的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國家的對外宣傳。充分借助港澳國際交往廣泛的優(yōu)勢,借用港澳臺媒體的力量對外介紹菏澤,擴大我市在海外的影響。積極推動菏澤與港澳臺之間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促進招商引資,擴大區(qū)域合作。
4、加強和規(guī)范新聞工作,提高對外新聞宣傳的
時效性和權威性。要按照市委辦公室、市政府辦公室《關
于建立新聞發(fā)言人制度,進一步加強新聞工作的意
見》(菏辦發(fā)〔2004〕35號)精神,切實加強和改進新聞工作,完善新聞制度,建立市政府、市直部門和縣級政府三個層次的新聞工作機制。由于政府新聞工作的特殊性、具體操作中還要建立與市主要領導、媒體、者、受眾有效的協(xié)調溝通機制。新聞工作要掌握政策,注重策劃,規(guī)范管理。要加強對新聞發(fā)言人的業(yè)務培訓,提高新聞的效果。市直各類媒體、互聯網站、駐菏新聞單位擔負著新聞的重任,要在保證時效性的同時,拿出重要版面和重要時段,以維護政府新聞的權威性。
5、進一步做好對外宣傳品制作、發(fā)行工作。要進一
步強化外宣品制作的精品意識,認真總結對外宣傳品制
作、發(fā)行工作的經驗和差距,努力制作更多的適合海內外受眾的外宣精品。要繼續(xù)加強因公出國和赴港澳臺團組攜帶外宣品的管理,做好外宣品的對外發(fā)送工作。積極探索外宣品市場銷售和海外發(fā)行渠道,使更多的外宣品走向海內外。市委外宣辦要加強對全市外宣品的統(tǒng)籌規(guī)劃和統(tǒng)一管理,建立健全并嚴格執(zhí)行審批登記制度。外宣印刷品要采取國際標準,要有統(tǒng)一書號。
要組織好菏澤市對外傳播獎(政府獎)評比工作,進
一步完善激勵機制。
6、切實做好重大涉外經貿、文化活動的對外宣傳。
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配合菏澤國際牡丹花會、中國林產品交易會、招商引資說明會等重大活動,借助重大活動的“聚焦效應”擴大影響,充分利用這些重要活動舞臺,精心組織實施對外宣傳,掀起集中對外宣傳菏澤的強大聲勢。要從重大活動的前期輿論宣傳、宣傳品制作著手,認真制定切實可行的活動宣傳方案,組織新聞媒體做好活動各個階段的宣傳報道,努力推動活動的圓滿舉行并取得好成效。我市在境外舉辦的經貿文化活動要有外宣部門參與,以動員當地媒體做好必要的輿論宣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加強領導,努力構建大外宣工作格局
對外宣傳工作是全黨的工作,是黨的宣傳思想工作的一項戰(zhàn)略性任務,也是我市對外開放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從提高開放水平、加快發(fā)展速度的角度,切實把對外宣傳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關心、支持、研究對外宣傳工作,提供與我市開放程度相適應的組織機構保證和物質條件。要形成由對外宣傳工作領導小組統(tǒng)一領導,黨委宣傳部統(tǒng)一協(xié)調,對外宣傳辦公室具體負責,部門各盡其責,社會各方面積極參與的對外宣傳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各部門特別是新聞、外事、外經貿、涉臺、旅游等部門要把對外宣傳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出訪招商團組應結合工作任務,利用各種機會做好外宣工作。各企事業(yè)單位和工作人員要主動把對外宣傳融入各項對外交往合作中,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充分利用教育交流渠道開展對外宣傳,加強對學生外宣意識和知識本領的教育培訓,使他們成為菏澤走向世界的對外宣傳員。重視和支持民間對外宣傳活動,多渠道、多層次開展豐富多彩的對外宣傳。市委對外宣傳辦公室要加強對市直部門和各縣區(qū)對外宣傳工作的指導。
各級黨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視對外宣傳干部隊伍建設,注意把那些政治立場堅定、思想理論修養(yǎng)好、組織協(xié)調能力強、有良好的外語基礎的優(yōu)秀人才選配充實到外宣隊伍中來。要在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關心、愛護外宣干部。要通過多種形式,加大外宣干部的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業(yè)務水平,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強、業(yè)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外宣干部隊伍。
(一)提升外宣工作水平。繼續(xù)加強外宣工作,完善外宣工作機制,堅持對外宣傳工作常態(tài)化、專題化原則,增加深度報導、專題報導,內聚共識,外樹形象。
(二)積極主動宣傳。積極主動地將學校改革發(fā)展成果、高水平優(yōu)秀成果、做出突出貢獻的優(yōu)秀人才向校外主流媒體推介,形成定期走訪制度。
(三)完善輿情工作預案。加強對重大事件、熱點問題的預判和調控,做好正面輿論引導工作,確保校園穩(wěn)定和諧。
(四)進一步完善互動機制。召開學校對外宣傳工作專家咨詢工作會議,查找外宣工作存在的不足,明確工作方向,為學校對外宣傳工作,提升學校的國際傳播能力和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宣傳隊伍建設。整合全校宣傳資源,樹立全校一盤棋的整體宣傳意識,繼續(xù)做好基層黨委新聞宣傳責任人及信息員的管理培訓。注重實踐鍛煉,著力提高理論素養(yǎng)。定期開展選題交流活動,形成步調一致、協(xié)同作戰(zhàn),全員參與、全方位宣傳的工作格局。
(二)加強制度建設。推進有關陣地管理制度、隊伍建設制度和應急預案制度的貫徹和落實。進一步明確和規(guī)范信息報送和新聞程序,特別是網絡信息、對外宣傳要嚴把質量關。
新世紀以來,隨著傳播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傳播環(huán)境內外一體化加強,對內宣傳與對外傳播之間的信息鴻溝迅速縮小。
有效的傳播需要在三個層面上形成合力。長期以來,三個層面戰(zhàn)略與策略的研究制定工作很大程度停留在研究階段。奧運會的召開,在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合力的形成。
――張毓強
2008年奧運會,中國與世界的擁抱萬眾矚目,這一抱是中國與世界進一步互相理解與交融的擁抱;是中國向世界展現“和諧共贏”意愿的擁抱;是世界期待中國更快進步的擁抱;是中國在自我反思中不斷創(chuàng)造社會進步與跨越的擁抱。
這些轉變的重要引信和平臺是對外傳播。而對外傳播在促成和展現這些轉變的同時,也在發(fā)生著重要的變化。
從對外宣傳到對外傳播
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宣傳一詞沒有貶義,但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單向的傳播過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國際傳播的發(fā)展,中國與世界雙向交流增加,對外宣傳開始向對外傳播轉變。這個轉變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申辦2008年奧運會成功之后加速,在奧運會過程中趨于完成。這主要表現于兩個方面。
首先,我國對外宣傳策略有所變化。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中國從對外宣傳的組織管理機構到對外傳播實施單位,主動性大大增強。國際新聞中心的新聞會把中國新聞的時效性、國際化水平提高了一大截。在眾多的會及對外傳播媒介中,更加強調以國外受眾聽得懂的語言,并以其能夠接受的方式傳播中國的新聞、文化、知識。奧運舉辦過程中,并沒有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跨文化交流障礙,世界人民對中國奧運會是支持的,對我們出現的問題表現出了較大的寬容和理解。這是主動雙向交流的勝利。
其次,中國社會開放交流的心態(tài)逐步形成。傳播的交流性要求較高程度的信息公開。2007年1月1日起,中國政府實施了保障境外記者采訪自由的“國務院477號令”,以政令形式全面開放了外國記者在中國采訪的權限。同年7月1日實行的《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guī)定》則向世界各國記者提供自由采訪、雇用人員之便。此后,中國民間、學術界甚至在某些敏感領域,都高度配合國內外記者工作。奧運期間,我們看到,一個蒸蒸日上的中國出現在世界各國媒體之中。各境外媒體的報道雖依然存在著某些誤解和不解,但是總體上承認了中國在努力,在進步。同時,面對國際上相對不夠正面的報道,也沒有出現網絡民族主義激憤,保證了奧運期間總體的祥和氣氛。由此,中國政府、中國民眾直至中國社會正面問題、理性思考的開放心態(tài)逐步形成。這將是中國對外傳播進一步走向良性循環(huán)的重要基石。
從對外傳播到內外傳播
關鍵詞外宣 “感染”功能 信息信息處理 文化勸誘 翻譯原則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中國入世給民族企業(yè)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民族企業(yè)若要做大做強,除了注重技術和管理等因素外,還應重視企業(yè)對外宣傳的作用。但由于語言文化背景和東西方審美的差異,我國大部分民族企業(yè)外宣資料的英譯中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很多譯文將漢語中大量的意象和華麗詞藻一一對外翻譯,不僅使譯文艱澀難懂,超越譯文讀者接受能力,譯語文本中大量的自吹自擂,言過其實之辭,也難免令崇尚文以簡約為美的西方讀者厭惡,妨礙翻譯目的的實現。
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依據,根據企業(yè)宣傳的獨特性,著重探討了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從冗余信息處理和文化勸誘這兩個方面闡述了對外宣傳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譯原則和策略。本文認為,對外宣傳漢譯英應考慮“感染”文本類型的特點,充分考慮東西方文化差異,著眼譯文在目的語文化中的預期效果,采取多種方法刺激潛在客戶的購買欲望,以達到對產品的宣傳和促銷目的。企業(yè)外宣資料一般指憑借多種媒介,為企業(yè)和商家樹立良好的商業(yè)形象并帶來巨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各種活動,特作以下分析。
1 功能翻譯理論中的語言功能、文本類型及翻譯策略
由于語言文化背景及審美差異的障礙,企業(yè)宣傳資料的英譯仍存在較多問題,影響了西方文化對中華企業(yè)的接受。 企業(yè)外宣翻譯旨在在目的語讀者身上產生良好的宣傳效果,為企業(yè)樹立良好的商業(yè)形象, 誘發(fā)潛在客戶購買欲,因此屬于刺激接受者采取某種行動的“感染文本”。在翻譯企業(yè)外宣文本時,要跨越目的語與源語之間存在的語言文化差異,運用變通的翻譯方法,拉近與目的語讀者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最大限度地產生對產品的認同感,達到積極良好的宣傳效果,誘導更多的潛在客戶。本文以功能翻譯理論為依據,根據企業(yè)宣傳的獨特性,著重探討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從信息處理和文化處理這兩個方面闡述了對外宣傳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譯原則和策略。
2 通過冗余信息處理實現“感染”功能
在企業(yè)外宣資料翻譯時,譯者首先應根據發(fā)起人所設定的翻譯目的,對原語文本中的冗余信息進行適量增減,要進行譯前改編。關注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也是為了外宣資料翻譯目的實現??梢赃@樣說,實現翻譯目的是外宣資料英譯中冗余信息處理的終極標準,
3 通過文化勸誘實現“感染”功能
文化勸誘 ,即通過譯文,讀者被產品深深吸引,有了購物的欲望。為此,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需重視使用多種語言修辭手段,充分發(fā)揮語言的效度,達到引導行動的目的。它是企業(yè)外宣翻譯的最高層次和終極宣傳效果,使客戶由心動變?yōu)樾袆印?/p>
4 結語
綜上所述, 根據企業(yè)宣傳的獨特性,著重探討外宣文本的“感染”功能,并從信息處理和文化處理這兩個方面闡述了對外宣傳文本感染功能的翻譯原則和策略。企業(yè)外宣的作用是“傳遞信息、展示特點、樹立形象、激發(fā)需求、擴大銷售”。 屬于“感染”文本類型,實現譯文讀者的預期宣傳效果是翻譯作品應重點參照的準則。翻譯中要采取各種不同的方法達到宣傳效果,才能為企業(yè)爭取到最大限度的經濟利益,實現企業(yè)外宣資料翻譯目標。
參考文獻
[1] Bhler Kar.l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of Language [M]. Donald Fraser, Trans. Goodman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0: 35.
[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ro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Reiss Christian. Text types and Translation Assessment.
[4] 范祥濤,劉全福.論翻譯選擇的目的性[J].中國翻譯,2002(6):25~28.
[5] 黃友義.從翻譯工作者的權利到外宣翻譯――在首屆全國公示語翻譯研討會上的講話[J].中國翻譯,2005(6):31~33.
[6] 廖七一.論翻譯中的冗余信息[J].外國語,1996(6):47~51.
[7] 劉亞猛.追求象征的力量:關于西方修辭思想的思考[M].北京:三聯書店,2004:24.
[8] 吳自選.電視新聞漢英翻譯“信”的幅度[J].中國翻譯,2004(6):29~32.
關鍵詞 冗余信息 冗余度
中D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3.069
Abstract Starting from the redundancy of information theory, the research of "The Belt and Road" planning "in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redundancy balance. Because the first discussion of redundant information combined with the Shannon information and forms; secondly according to the related theory of redundant information theory and Shannon's translation theory of Nida, with the case study method the redundancy balance,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redundancy balance can accurately reproduce the original information, the publicity of political literature is even more so.
Keywords redundant information; redundancy
尤金?A?奈達(Eugene A.Nida)作為20世紀翻譯理論界的泰斗,他是這樣定義翻譯的,翻譯是從意義和文體兩個角度準確再現原文信息。從其定義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翻譯至少應達到這樣一種效果即:譯文讀者能夠通過對譯文理解,而想象到原文讀者是怎樣理解與欣賞原文。為使譯文讀者能準確地理解原文信息,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有必要進行積極冗余,以減少來自不同民族之間因文化、表達方式、思維習慣、風土人情等之間巨大差異造成外界的干擾。而《“一帶一路”規(guī)劃》作為對外宣傳政治文獻,《“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的譯文務必要達到這樣效果。只有這樣,譯文的讀者才能對一帶一路政策理解與我國政府所要對外宣傳的保持一致。鑒于此,我們更有必要對譯文冗余度平衡進行研究。鑒于冗余信息對于研究譯文冗余度平衡的重要性,因而我們非常有必要對冗余信息進行初步的了解和研究。
1 冗余信息產生原因及表現形式
1.1 冗余信息產生原因
1.1.1 冗余信息產生理論依據
“信源信道信宿”,我們通過香農上述通信系統(tǒng)模型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消息(信源)通過信道(傳送信息的物理媒介)到達信息接收者(信宿)。在信息傳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噪聲、信道容量、傳輸負載量等一系列因素外在因素的干擾。為了提高信息傳輸的有效性和準確性,減少來自信息傳輸過程中噪音的干擾,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通過信息重復或累加的方式,以便使信息接收者能準確接收到信息。而這些重復的或累加的信息并不是一些不必要的,在多數情況下是必不可少,冗余信息也就應運而生。由此可見,對信息進行積極的冗余是我們?yōu)榻档托畔⒃趥鬏斶^程中的噪音而采取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1.1.2 冗余信息產生的社會基礎
我們以翻譯為例,尤其是語際翻譯,作為語言傳輸的一種方式。如何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意義到文體準確再現原語的信息,成為翻譯界孜孜追求的目標。眾所周知,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要創(chuàng)造出既符合原文語義又體現原文文化特色的譯作。譯者必須要了解兩種語言背后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復雜的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慣、社會習俗、歷史背景與等方面的信息。只有這樣,譯者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真正符合譯文讀者的作品。因而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相關知識的添加雖是冗余的,但是必不可少的,這些對于譯作的接收者來說是新的,而不是多余的,這正是冗余信息產生的社會基礎。
1.2 冗余信息表現形式
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其在信息傳輸過程中發(fā)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任何一種語言會有冗余現象,而翻譯作為一種雙語交流方式更是如此。冗余現象在語言中表現形式有很多,目前,學術界關于冗余現象的分類有也存在著不同的見解,本文擬將冗余現象按其性質分為,語法性冗余信息、語義性冗余信息。其中語法性冗余信息是由于語言符合系統(tǒng)本身所產生的句法結構;而語義性冗余信息則是由語義分析而產生的冗余現象。接下來我們用有關例子予以說明,例如在《“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一條”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而在英語中則是冗余的,這屬于語義性冗余。此外 “we”,“our”在英語中是是冗余的,必不可少的,是共指的復現,而在原文中則予以省略。 由此可見,冗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我們應采取積極地冗余,準確再現原文信息。
2 《“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的譯文冗余度平衡
根據香農信息論以及奈達的相關理論,冗余現象是普遍存在的,在信息傳輸的過程中,我們既要考慮信息傳輸的有效性、信息量的大小,又要考慮為降低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各種干擾而出現的各種冗余現象。鑒于此,有關理論引入了熵這個概念,以便更準確地量化信息傳輸尤其是語言傳輸過程中冗余與熵這對對立統(tǒng)一體。而翻譯的過程是進行兩種語言信息傳遞的過程,這一過程往往會造成冗余與熵之間失衡,這是由于受到來自信息傳輸過程中噪音的干擾。因而在翻譯中,我們需要恰當地對語言冗余度進行適度控制,減少傳播渠道中噪音的干擾,避免譯文冗余度失衡,從而使譯文能準確再現原文信息?!丁耙粠б宦贰币?guī)劃》作為對外宣傳的政治文獻,其英譯版中譯文冗余度的平衡與否將關系到譯文接收者能否準確理解我國關于一帶一路的對外政策。因此我們更有必要探討一下《“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的譯文冗余度平衡的三種常用方法:
2.1 結構轉換法
英語、漢語分別隸屬于兩種不同的語系,而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背后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積淀。英、漢兩個民族各自的思維習慣、語言表達方式等存在巨大差異,如:英語多被動,漢語多主動;英語往往將信息重心放在前面,以先主后從為邏輯,而漢語往往相反;英語多用長句,漢語多用短句。因而翻譯時,譯者應根據不同民族在語言表達、思維習慣不同對語句結構進行調整或轉換,增減冗余信息,準確再現原文信息。
例如在《“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譯文多處采用了被動語態(tài),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許多詞語在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而在譯文中是冗余的,譯者在進行結構轉換時,進行刪減。此外,譯文中“China”是冗余的,但必不可少,同時譯者根據語言表達需要,將信息重心進行前移,而“China”在原文中則予以省略。
2.2 文化背景知識添加
翻譯屬于跨文化交流,由于原文的讀者與譯文的讀者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風俗習慣、語言表達、思維習慣、、風土人情等存在巨大差異,譯文讀者要像原文讀者那樣去體會和理解譯文,這就要求譯者對某些特定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風土人情等做出必要的解釋和說明,增加一定的冗余信息,以便于譯文接收者準確接收原文所表達的信息。這些文化背景知識添加,對于原文讀者看來是多余的,而對于譯文讀者來說是新信息,通常應采取意譯或直譯加注。
例如在《“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 “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哈長城市群”這些對原文讀者來說是不難理解,因而予以簡化,但對于譯文的讀者來說,則是新的,必不可少的,是冗余的。因而譯者考慮到譯文的讀者對中國文化背景、地理知識等了解的不全面或缺乏這一現實情況,在翻譯時,將“成渝城市群”譯為“around Chengdu and Chongqing”,“中原城市群”譯為“in central Henan province”,“呼包鄂榆城市群”譯為“around Hohhot, Baotou, Erdos and Yulin”,“哈長城市群”譯為 “around Harbin and Changchun”,準確地再現了原文信息。
2.3 對外政治文宣效果的考量與處理
《“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的譯文作為對外政治文獻,譯者從其對外宣傳效果的角度考慮,對冗余現象進行適當處理,應采取積極的冗余,以達到如下效果:第一、確保能準確傳達我國政府關于一帶一路的對外政策;第二、確保譯文具有感染力、說服力;第三、確保譯文對外宣傳效果最大化;第四、符合對外宣傳政治文獻的特點;第五、考慮譯文讀者對我國對外宣傳政治文獻接收的特點。
例如在《“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很多地方將 “Vision and proposed actions”這一信息重心前移,既起到醒目、強調信息重心,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又考慮到其對外宣傳效果,進行必要的刪減,并進行了一定補充;原文中一些詞句看似是冗余的,其實是必不可少的。
3 總結
綜上所述:譯者只要根據冗余現象產生的不同原因及其表現形式,采取適當策略(如結構轉換、文化背景知識添加等),進行積極地冗余,做到冗余與熵的平衡,減少來自語言傳輸過程中噪音的干擾,就能使譯文的冗余度達到平衡。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譯文既準確再現原文信息,又發(fā)揮了譯文的優(yōu)勢。作為對外宣傳的政治文獻,更是如此。因而,我們通過對《“一帶一路”規(guī)劃》英譯版中的譯文冗余平衡度的研究,⒒岫越窈蠓譯尤其是對外宣傳文獻翻譯在譯文冗余度平衡方面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田艷.冗余信息與增譯和省譯.北京:中國翻譯,2001.
[2] 焦瑞莉.信息論基礎教程.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8.
近日, 公司印發(fā)《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對外宣傳合規(guī)指引》,本欄目對其配套案例進行轉發(fā),供廣大系統(tǒng)員工學習借鑒。
一、對外宣傳一般核心規(guī)定配套案例
(一)對外宣傳內容制定案例
1.對外宣傳廣告引證內容真實性存疑
案例1:2015年4月,某空調公司委托某裝飾工藝部在電器城制作、安裝、大型幕墻廣告,主要內容為“世界名牌空調,連續(xù)9年全球銷量冠軍”,同時在柜臺向消費者發(fā)放同樣廣告內容的散頁印刷品廣告。經查,其“連續(xù)9年全球銷量冠軍”廣告語引證于媒體采訪報道,數據均由推斷而來,無法提供權威部門的證明文件。該行為違反《廣告法》第十一條規(guī)定,當地工商部門責令該公司停止違法行為,并處以罰款2萬元。
2.對外宣傳廣告引證內容未表明適用范圍和有效期限
案例2:2015年8月至9月,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在其銷售場所所做的某品牌筆記本電腦宣傳廣告,其中含有“創(chuàng)新與服務品質No.1——華爾街日報”、“中國筆記本品牌口碑第一——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信息服務中心”等內容。經查,上述廣告內容中,“創(chuàng)新與服務品質No.1”應有適用范圍“亞洲”和有效期限“2009年”,“中國筆記本品牌口碑第一”應有有效期限“2014年第二季度”。該公司未在廣告中明確表示上述適用范圍和有效期限,違反《廣告法》第十一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被當地工商部門處以罰款5萬元。
(二)對外宣傳禁止性規(guī)定案例
1.欺騙投保人,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案例3:2015年某保險公司中心支公司自行制作人壽金祥裕終身壽險(萬能型)、人壽金娃娃少兒兩全保險B款(萬能型)宣傳PPT,并在產品說明會、銷售人員晨會上使用。該宣傳PPT僅使用中、高兩檔演示預期收益,且未注明預期收益是不確定的。該公司共組織產品說明會21場,累計簽單客戶687人。該公司工作人員在人身保險業(yè)務活動中存在以銀行存款名義宣傳銷售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利率進行簡單對比、對保險產品的不確定利益承諾保證收益、隱瞞退保損失和分紅收益不確定性等行為。該行為違反《保險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guī)定,當地保監(jiān)局對該中心支公司罰款20萬元,對該公司總經理予以警告并罰款2萬元。
2.將保險產品與其他產品進行片面比較
案例4:截至2014年4月某保險公司分公司使用的“美滿人生年金保險(分紅型)”課件出現“只需要交三年錢,卻可以領一輩子錢,年年領固定利息(關愛年金)加浮動利息(紅利)一直領到75歲”、“有哪家銀行存款是有保障的呢?(沒有)而我們公司的美滿人生,她的保障一般高于所交保費的35%左右,這是目前任何一款存款方式都無法相比的,這個保障難道還不高嗎?”等用語,存在將保險產品與銀行存款片面比較的行為。該行為違反《保險公司管理規(guī)定》第四十八條規(guī)定,當地保監(jiān)局責令該分公司改正違法行為,警告并處以罰款1萬元。
3.對外宣傳廣告違規(guī)使用絕對化用語
案例5:某電子制造有限公司在互聯網開設網店,網店名稱為圣寶旗艦店。其網頁使用“頂級配置重低音藍牙音響”、“最極致的聲音體驗”等絕對化廣告用語,該行為違反《廣告法》第九條規(guī)定,當地工商部門對該公司處以罰款20萬元。
4.利用與中小學生、幼兒有關的物品違規(guī)廣告
案例6:2015年9月,某公司在上海市某小學派發(fā)印有“某文化中心”字樣及相關課外輔導課程等廣告內容的文具墊板1000個(案值658元),該行為違反《廣告法》第三十九條規(guī)定,當地工商部門對該公司處以罰款658元。
5.使用不滿十周歲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
案例7:某卷紙經銷商在某上海超市若干門店內卷紙廣告板廣告,廣告中含有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的形象,商品外包裝上也含有該未成年人形象,該行為違反《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guī)定,當地工商部門責令該經銷商停止相關違法廣告,在相應范圍內公開更正消除影響,并處以罰款10萬元。
世博會成為世界各國向中國呈現自己的一次機會
外媒高度關注上海世博會。上海世博的外媒報道量超過愛知世博會同期的7倍;注冊采訪世博的境外記者已達2300余人;進入世博園區(qū)的外國媒體注冊人員總數已超過21700人次;世博進入常態(tài)運行階段外媒入園人數每天仍基本維持在50人以上。而同時,境外媒體也認識到這點,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開幕式有7000人出席,其中有700人為媒體記者,而7成以上是境外媒體,顯示主辦方對境外媒體的高度重視”。
外媒看重借世博機遇對中國開展外宣的深遠意義。各國輿論普遍認為,奧運會是中國向全世界呈現自己的機會,而世博會則正好相反,是世界各國向中國呈現自己的機會,世博會讓中國成為“羨慕對象”。加拿大《環(huán)球時報》5月1日報道,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及國際組織參與了此次世博會,如此高的出席率,充分表明了一個事實:中國,這個昔日羨慕別人的落后國家,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萬眾敬仰、人人羨慕的對象。路透社報道,大部分國家都耗巨資打造自己的國家館,提升自己在中國的形象,189個國家展示最新綠色環(huán)保技術。法新社報道,希望在中國13億人口的市場上有所發(fā)展的各個參展國,將通過陳列各種本國最優(yōu)良的產品競相吸引游客。英國《泰晤士報》報道,對于參展國和企業(yè)來說,更重要的是無法錯失上海世博會這一機遇,在長達6個月的時間內,向世界最大的潛在消費群體宣傳自己的產品。
外媒更為關注本國或本地區(qū)在上海世博會的表現。美國《洛杉磯時報》7月16日發(fā)表時評“美國在世博栽了”,批評美國館:“如果你認為美國在世博會傳遞的信息無所謂,那就大錯特錯了,七千萬中國人來看世博,世界各國如何表現自己,將影響到中國入如何看待他們,并將產生深遠的政治、文化、經濟意義?!?月19日《財富周刊》批評美國館缺乏特色。澳大利亞、印度、新加坡等國主流媒體也指責本國展館未能借助此次世博會機遇,展示本國的經濟、科技與文化。
乘“世”而上,順“世”而為,通過主動開展媒體服務更多地體現我外宣意圖
國際社會關注程度之高、國外參展方和游客之多,世博展期跨度之長、世博主題之廣泛共鳴,都為我們面向世界開展對外宣傳提供了一個全新的、難得的、獨特的機遇。我們上海外宣積極利用這個機遇開展工作。
充分發(fā)揮采訪線工程的積極作用,主動引導外國媒體直接感知世博主題和上海發(fā)展。上海外宣辦花了3年時間,圍繞境外媒體感興趣、希望向世界說明的議題,建設了采訪線工程,涵蓋8條線85個采訪點,世博期間,推出“感知上?!庇浾哐L活動,每周兩次向記者推薦新聞采訪內容或線索,主題涉及“世博與科技”、“世博與上海創(chuàng)意產業(yè)發(fā)展”、“世博與環(huán)?!钡?。截至7月底,共舉辦了24場邀訪活動,吸引244家中外媒體、554人次記者,幾乎每場都有外國記者參加?!案兄虾!毖埖膶<?、鮮活的事例和最基層的采訪點都給外國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滿足了深入采訪世博和采訪上海的需求。
通過IBC向外國媒體提供全方位公共信號,有效影響國際媒體傳播內容。截至7月底,世博會國際廣播電視中心(IBC)共制作國家館日、省市區(qū)活動周開幕式、主題論壇、官方新聞會等直播公共信號140場,直播節(jié)目總長260小時。官方電視新聞團隊拍攝約900條電視新聞,向中外媒體提供了約2700分鐘的公共電視新聞素材,我們主導的內容已經成為國際媒體傳播的主要內容。
契合現代記者工作習慣推出網上新聞中心,確保外國記者第一時間獲知信息。為了適應互聯網時代媒體工作特點,上海世博會推出了網上新聞中心和網上世博會,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實體新聞中心的有益補充,成為世博組織方為記者和參展方提供服務的主要信息平臺,大大方便了外國記者。截至7月底,已有用戶17000多人,其中媒體用戶16824人,總點擊量約930萬次,上傳相關資訊、公告、信息、素材等稿件數量近6000篇。
由于我們的主動服務和有效引導,世博會開幕至今,外國主流媒體涉博報道總體客觀正面,總的基調是積極的,小部分負面報道,主要涉及世博投入、知識產權、國民素質、觀博體驗、人權等問題,這一方面是因為外國媒體對中國的報道受其新聞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的深刻影響,對世博會的負面報道只是這種思維模式的慣性延續(xù);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世博籌辦工作中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為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外國媒體服務工作提供了依據。
世博外宣雙向互動的態(tài)勢,為我們站在新的高度開展對外宣傳和公共外交提供了啟示
一是中國文化和價值觀的國際地位進一步凸顯,有利于我們的跨文化傳播。從外媒報道和我們調研的結果來看,國際輿論對“排隊間距過小”、“敲章”等中國觀眾觀博的獨特行為經過了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認識過程,這說明我們的文化和國情正在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我們已經有條件改變以往在對外宣傳中一味考慮“與西方接軌”的被動模式,而有條件在外宣中讓西方受眾更多地接受中西文化的差異性。
關鍵詞:軟實力;傳播力;全球化
1改革文化傳播的體制,建立長效的對外傳播機制
對外傳播的機制和體制是制約我國對外傳播發(fā)展的瓶頸。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提高我國傳媒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以提升我國軟實力,我們必須研究建立新的對外傳播體制和機制,推進我國對外傳播向縱深發(fā)展。在創(chuàng)新體制方面,當前我們要建立規(guī)范、暢通、協(xié)調的對外傳播體制。政府主管部門應當改變以往的管理模式,分離媒體的所有權和經營權,讓他們在自主的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媒體具有更充分的新聞報道權。另外還要突破“計劃經濟意識”對外傳播模式,建立起市場化的模式。要大力推動傳媒產業(yè)化集團化發(fā)展,壯大傳媒產業(yè),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在國際輿論的競爭中保持主動,增強控制力和影響力。
這種政府職能的轉變是現實的需要。一方面,我國對外傳播的環(huán)境已發(fā)展較大變化。過去,我國對外傳播媒體都產生在在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頭。當年的軍事戰(zhàn)爭環(huán)境已經變成了如今無形的輿論戰(zhàn)爭。鑒于國際形勢已經發(fā)生巨大的變化,我國對外傳播的管理體制也有必要作適度的轉變。另一方面,我國人世后雖然傳媒領域尚未開放,但是肯定也會受到較大影響,信息渠道也會更加多樣化,這些都給政府職能的轉變提出了新的要求。當然,政府職能的轉變并不等于不管,而是轉變管理模式,使管理更為有效、更能適應新形勢。
2加強國際傳播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的地位
加強國際傳播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的地位。國際傳播實力對國際關系和國家間競爭起著重要作用。當今國際傳播力量的基本格局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我們知道,美國在國際傳播實力的各個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我國除了對外廣播外,其他方面實力都比較弱。正因為我們的國際傳播實力比較弱,無法與西方傳媒相抗衡,所以在面對西方傳媒的輿論打擊時,我們在國際輿論上常常陷入被動挨打局面。因此,中國必須增強國際傳播實力,提高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的地位,要與西方跨國傳媒展開長期博弈。加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傳播實力,當前要重點抓好一下工作:
積極營造國際輿論環(huán)境,積極利用重大涉外活動搞好文化宣傳
在經濟全球化和各種思想文化思潮相互激蕩的情形下,在涉外活動中,我們應該通過搞好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爭取客觀友善的輿論環(huán)境,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親和力和影響力,在國際社會樹立一個良好的中國文化形象。
第一,要充分發(fā)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塑造中國良好的文化形象。
對外宣傳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念,推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不僅是塑造國家形象的重要途徑,更有益于豐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文化維度和內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廣泛和深入宣傳,可以構建起中國自身強有力的文化認同,在國際社會塑造一個美譽的國家形象,為中國的和平崛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政治環(huán)境同時,我們不僅要積極推動文明對話,宣傳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念,還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將理論創(chuàng)新和實際宣傳相結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充分發(fā)掘和依憑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的“軟實力”來彌補硬實力的不足,循序漸進,不斷擴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親和力和影響力。
第二,要諳熟國家對外宣傳的策略與技巧,提升對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影響力。面對現代傳媒帶來的媒介化社會的新環(huán)境,要更加有效地對外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要對外宣傳工作要“堅持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要“深入研究不同國家受眾的思維習慣和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強對外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說服力”。因為只有更加貼近外國受眾的興趣和需求結構,才能有助于從根本上增進不同文化實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認知。
因此,不僅是轉變觀念的問題,而且還是塑造中國充滿活力、民主開放和富有人文關懷的國家形象的策略問題。具體要把握以下幾點:
對于價值觀沖突,要做到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tǒng)一。努力做到既堅持自己的標準,同時也尊重對方的價值標準。為了有效、恰當地進行交流,就需要對對方的文化背景盡可能多地加以了解,避免用我們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和評判對方的行為方式,而是要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對外來文化要合理吸收乃至揚棄,在跨文化交流中要相互理解、相互適應、。對于文化競爭,面對文化弱勢地位,要面向主流社會主動出擊,營造輿論環(huán)境,積極利用重大涉外活動搞好文化宣傳。文化競爭并非零和游戲,弱勢文化也有相當的滲透力。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對外宣揚中國的文化價值觀,并以此為標準來判斷事物的是非曲直,更好地與國際社會,增加共識。我們要主動利用各種涉外活動介紹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更要說明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和背景,從而使國際社會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的價值理念,使我國能更廣泛和更有力地朝積極的方向影響國際對華輿論。同時,我們也應當抱著虛懷若谷的態(tài)度,認識、理解和學習其他文化的精華,積極開展各種文化間的交流對話等,增信釋疑,為搞好中國對外宣傳工作筑就更堅實廣泛的基礎。
講究策略,改進對外宣傳的方法,要針對西方主要媒體不斷地“妖魔化中國”拿出對策,以有效化解其負面影響要提高宣傳技巧,以容易被西方人接受的宣傳風格和“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中國和平崛起的方針政策和發(fā)展現狀傳達到普通大眾的心中,以消除他們對中國崛起的恐慌心理,逐步壓縮“中國”的市場。
另外,在提倡愛國主義的同時,要提倡國際主義,使人民認識到中國承擔國際責任的意義,支持對外戰(zhàn)略和政策。相信中華文化的豐富資源經過現代化的提升,定能走向普遍化,從而為維護地區(qū)共同利益和全人類共同利益做出貢獻3調整文化產業(yè)政策,發(fā)展我國的大眾文化產業(yè)
從對“文明沖突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國家固有的文化是抗拒“文化全球化”的最頑固的屏障,所謂的“全球性文化”,很大程度上只是集中各不同文明存在交集的較淺層面上,例如政治意識形態(tài)層,以及大眾文化或者消費文化層。這給我們振興中國的國際傳播提供了一個思路,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調整中國的大眾媒介文化產業(yè)政策,以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大眾媒介文化產品作為先鋒。尋求不同文明之間的交集,從而突破國際傳播“文明的藩籬”呢?
所謂大眾文化。主要指能夠滿足人們物質需求和精神享受的文化產品,如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書刊雜志、流行音樂以及快餐食品等等,經濟性和娛樂性是其兩個最基本特征。大眾文化的勃興,是時展的產物,是社會變革的必然。它不僅為促進文化生產與消費開拓了廣闊的空間,而且也明顯地豐富了文化景觀,擴大了文化輻射,活躍了文化生活,實現了文化共享,大眾文化本身的娛樂性與消費性具有的普世效應,使之更容易被國際傳播受眾接受,不容易引起文化反感與意識形態(tài)的對立,因此,大力扶持大眾文化產品的輸出,是擴大中國國際傳播影響,在國際樹立中國良好形象的極好切入點。
3提升華文媒體在世界傳媒中的地位
要想建立中國媒體在世界傳媒中的主導地位,除了積極與世界接軌、采取多語傳播這樣開放的心態(tài)外,加強漢語本身在世界的地位,打破英語媒體壟斷性的強勢地位,使?jié)h語媒體成為世界主要媒體的組成部分,應該是我們不斷努力的方向。語言是信息傳播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國家軟實力大小的重要指標。美國之所以能夠將各種文化產品連同價值觀念與生活方式行銷全世界,除了國力的支撐外,主要依靠的就是語言優(yōu)勢“為了維護自己的語言文化利益,擴大在國際傳播中的份額,目前許多國家都在有計劃地實施各自的語言戰(zhàn)略,并努力擴大語言的國際影響”正如程曼麗教授談到的一樣。目前許多國家都在進行本國語言的振興運動,以希打破英語的壟斷地位。例如:法國現在正努力協(xié)調有34個國家和3個地區(qū)構成的法語區(qū)的語言問題;西班牙利用“西班牙語世界”這一概念向世界進行語言傳播日本、韓國也在建立基金會不遺余力地推進日本語、韓國語的國際傳播。超級秘書網
相比之下,中華文化是世界唯一沒有斷層過的文明,而作為其傳承載體的漢語雖然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卻并不能算強勢語言。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將漢語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或工作語言的國家和地區(qū)不多,漢語在國際社會重要交際領域中的使用也十分有限。在這方面,漢語自然不如英語、法語,甚至不如日語。究其原因有多種,其中漢語的規(guī)范化、標準化程度低。缺乏一致性是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方面比如中國香港、澳門地區(qū)的漢語或中文標準,包括所謂的法律語言本地化等,都是以粵語為主而在國外華人社區(qū),則絕大多數都是以漢語的某種方言為主要交際工具并作為通用的標準。近些年來,這種差異雖然開始縮小,但華文媒體同文不同體、同字不同音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這不但不利于華人社會的融合,也直接影響當地社會乃至國際社會對漢語和中華文化的認知與認同。因此,在“漢語熱”不斷升溫的今天,在促進漢語言的標準化、規(guī)范化使用,提高漢語的國際聲望,實現中文信息的全球性傳播與分享方面,中國政府有必要進行長遠規(guī)劃,并將其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目標。不斷提升漢語以及華文媒體在世界的影響與地位。
參考文獻
[1][美]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蘇恩澤,兩場經典戰(zhàn)爭與兩個典經信條[J],現代軍事,2006,(7)。28-31
[3]萬君寶,上海世博會的文化營銷與“軟實力”構建[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6,(3):12-18
[4][美]范永茂,帝國和的權歷力史的悖論[J],世界。2006,(9):6—12
[5]盧新華,關于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幾點思考[J],集團經濟研究,2006,(195):28-34